OutSystems 和 Mendix 是国内外目前公认的低代码实力最强的两家公司。分别成立于 2001 年和 2005年。OutSystem 已经拥有 1000 的员工人数,年营收超过 1 亿美元,2018年6月获得了KKR和高盛的3.6亿美元融资,估值超过10亿美元;
像另一家Mendix成立于2005年,员工人数500 ,年营收超过2300万美元(18年数据),2018年8月被西门子以7.3亿美元收购。外媒预计到 2027 年低代码市场估值将达到 364.3 亿美元。
受到国外 OutSystem 的影响,国内的低代码市场也在急剧发展中,融资情况相继火爆;2021的一篇研究国内低/无代码文章《2021中国低/无代码平台投融资趋势报告》指出:
全球低代码市场规模在2020年达84亿美元,预计在2021年超过百亿美元,由于受全球疫情影响,预计全球低代码市场年复合增长率会有所下降,将保持在41%左右的水平。其中,中国市场将是重要的增量市场。
海比研究数据表明,中国低/无代码市场规模2020年为19亿元,预计未来五年将保持高速增长,2024年将达到百亿量级。市场增长之所以如此之快,主要是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增加,再加上诸如金蝶、致远互联、用友、腾讯、百度、阿里、浪潮通软等平台生态型厂商纷纷入局,将会推动市场迎来一轮爆发期。
但眼光放到今年,目前去年(2022年)的一份 Gartner 的统计,国内的(低代码应用开发平台)渗透率尚不足 5%。和媒体一向看好的低代码市场相反,商业领域对低代码的判断还是趋于客观的,大家都还在看其他竞争对手有没有用、用的怎么样,好不好,他们接下来才会选择是否行动。
其实现在国内的低代码市场不温不火,主要就是两个方面,一是大部分行业复杂,表单驱动型和基于 BPM 的低代码产品不能够满足要求,很多企业尝试以后都认为其不能提高现有的公司效益、或带来效率的提升,就更别提有什么新的业务了。
市场表现不如预期,大家自然也会觉得低代码不适合复杂工作的场景,进一步让低代码的市场遇冷。
毕竟现在的低代码大多有着2个比较致命的问题,一个是平台锁定,一个是程序员抵制,平台锁定就意味着在低代码平台上做的产品只能在低代码上运行,这对公司来说就意味着要被第三方卡脖子。
平台有几百个,但是如果选了一个,由于无法生成代码,代表所有的研发和数据资源都要放在这个平台上,将来根本无法迁移。这意味了,“一旦跨出了这一步,将无法退回到原来的道路上”,这对任何企业和团队都是很难接受的,风险太大。
而对程序员来说,对低代码的共同抵制已经成为共识,为什么?
“以前的代码和研发/数据资源怎么办?”
“我们的SDK可以传上去吗?"
"我们现有的组件可以直接使用吗?"
"我们团队用惯了elementUI,要怎么接着用?"
我们大量各种类型的数据和接口要如何使用?…
除此之外,程序员对低代码平台本身的抗拒也是有理由的,市面上这么多的低代码平台,没有统一的标准,没有统一的构件,甚至没有统一的语法,这就意味着在低代码平台上习得的能力不能迁移。
除非出现一个类似国外 OutSystems 和 Mendix 这种低代码领头羊的存在,不能习得能力就意味着受限,受限也就是专业能力得不到提升,没有提升就面临失业。在这样的条件下,如何劝服程序员们率先使用这批技术?
要解决现在低代码的窘境,真正让这项技术推及市场,又不引起大家的方案,解决的方法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生成代码”,生成的“代码”通过编程语言的方式,将形式统一起来。这也就是实现了“平滑演进”,而非“跃进”,历史上二进制向汇编语言,汇编语言向高级语言,也都是这样的“平滑模式”。
“低代码平台全栈都给你生成代码,所有应用以代码形式保存起来”——这才是能够被研发团队接受的形式。
现在市面上能生成完整代码并导出源码的,市面上也就只有两家,iVX 和 Codewave ,前者更适合个人开发者和新手提升实力,后者更适合企业做智能化系统、进行临时搭建,而 iVX 这种“图灵完备”的编程语言其实更有可能代表未来低代码的一个方向,只是团队专注于做技术,目前都没什么宣传和推广,知道的人也不多。
很多现在市场上流通的低代码平台,功能受限太多,真的是天下苦“低代码”久矣。
说了这么多,有点恨铁不成钢的意味吧,还是希望国内厂家能好好做产品,打磨出一个媲美国外平台的低代码产品出来,目前还是更看好 iVX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