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庄村地处安宁市县街街道南部,辖区面积17.64平方公里,有村小组党支部8个,党员127名。2021年以来,石庄村党委全面推行“村到组,组到户,户到人”的三级党建网格模式,通过定格、定人、定责,全村党员认领1035户网格,构建了“条块结合、网格管理、上下联动、层级负责”的工作格局,奏响了一曲产业兴旺、百姓宜居、文化繁荣的乡村振兴新乐章。
把组织建在网格上 让党员融入群众中
石庄村坚持以“村到组,组到户,户到人”的三级党建网格为工作先导,充分发挥党员攻坚克难作用和先进带头作用。
“村到组”一级网格负责管,统筹村内基层建设和党的治理,加强党员教育、督促同级经济体运作。
“组到户”二级网格负责抓,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解决好实际问题的同时,形成向上对接汇报,向下传达落实的工作机制。
“户到人”三级网格负责落实,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攻坚作用,形成人人共建、人人共治、人人共享的良好风尚。
“三级党建”奏响产业兴旺交响曲
石庄村切实将党建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将党建活力转化为产业发展活力,抢抓南部发展机遇,培育产业主线,规划形成“一心两带八区一商”的发展布局。
一心
将村委会建设为综合服务中心,服务村民,服务企业。
两带
一是以项目企业、种养大户、家庭经济为发展联动,形成了以鲜切花、蔬菜、养殖等为代表的规模农业产业带。目前,石庄村鲜切花种植面积达1070余亩,年产量约9600余万枝,折合产值超4815万元;发展蔬菜种植达1006余亩,年产量约8048吨,折合产值超1609万元;生猪养殖1980头,折合产值超297万元,肉鸡养殖约36万只,折合产值1440万元。
二是积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以村民土地入股、村集体资源入股的方式,形成以合作社为主体的集体经济发展带。在集体经济联合社下成立安宁滇韵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并积极寻求社会资本合作机会;助推甸心村小组、大石庄村小组成立公司,抱团发展二代红梨、蔬菜种植;与云南巧手食品厂项目合作发展鲜花饼生产。
八区
石庄村结合自身情况,因地制宜抓亮点,形成旅游发展核心区、宜居宜业发展区、历史遗产展示区、生态植被涵养区、农田景观种植区、炫彩树林景观区、山林康体度假区、圣诞树林景观区为主的8个产业发展布点规划区。牢牢把握“规划先行、产业支撑”的基本原则,在产业发展中打出特色牌、优势牌。
一商
2016年,石庄村率先在全市以村集体为经营主体创建电商为民服务站,实现优质工业品下乡服务群众。2021年再度发力,实现农特产品通过电商平台进城,扩宽农副产品销售渠道,打通农副产品进城组织优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三级党建”奏响百姓宜居奏鸣曲
一是通过“三级党建”网格,建立书记包厕所,组长包卫生,妇联执委包庭院的长效机制;开展“党员责任户、党员示范路、党员管护绿化带”每月评比;党员带头拆旱厕、清“五堆”、退占道、种绿植,积极推进人居环境治理,提升村容村貌。
二是动员全村企业、土地流转户和村民捐资,结合市级配套奖励作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改善资金,对道路设施、娱乐设施、农村污水收集设施等开展更新改造建设。打造设施人人共建,成果人人共享的农村发展新格局。
三是村党委创新实行每季度收集村民需求清单8项制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通过主动下沉收集民意解决了花田补淹问题、猪粪污染问题、水源点征占失地问题、地陷补偿恢复问题、修路零补偿问题、断水问题、地租拖欠问题等关乎村民切身利益的问题。
“三级党建”奏响文化振兴进行曲
在积极推进产业发展、人居改造的同时,石庄村党委着力挖掘自身文化底蕴,打造了一张颇具特色的“石庄历史文化名片”。
一是积极争取市级部门支持,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仁求碑亭及在册文物沈家公房、王家祠堂开展保护性修缮,同时,发挥文化优势,建设昆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滇剧传习馆、王润梅滇剧表演示范性技能大师工作室。
二是引进优势人才资源,开展非遗传承。引进云南滇剧院帮扶发展计划,聘请云南滇剧院院长任石庄村党委第一书记,将党建与产业有机结合,逐步形成党建联盟、文化帮扶、以文促收的文化经济模式。
三是借力职教县街融合发展战略,加强高校合作。促进青年滇剧人才交流和培养,石庄村与云南艺术职业学院合作建设学生实习基地,与西南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合作建设研究生毕业论文实践基地,在毕业生实习就业科学研究、文化实践等方面开展密切的互动合作,将合作优势转化为文化创新优势和发展优势。同时,挖掘传统滇剧文化内核,让传统滇剧文化逐步参与艺术与数字经济包装和营销,用科技赋予大石庄滇剧新的生机与活力。
供稿:县街街道 编辑:王恒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