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质量(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一、内审机构应保持独立性和权威性。《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也指出:“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国际内部审计实务标准》指出“内部审计活动应该独立,内部审计人员在开展工作时应做到客观”,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则从根本上决定了内部审计工作的存在意义,一般来说,组织地位越高,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越强,所起的作用就越大。

二、审计人员应遵循职业道德。审计人员素质的优劣对审计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内部审计部门应当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客观性,进行绩效考核,做好后续教育工作,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1、审计人员应保持客观性。这里的客观性,除了通过任务分派时注意避免利益冲突和偏见、实行岗位轮换等措施使内部审计人员保持形式上的客观性外,还应当通过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使其保持精神上的客观性。

2、应建立科学有效的业绩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奖罚分明的考核评价体系和科学全面的激励机制,实现真正有效的职业价值激励,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增强内审人员的信任感、成就感与归宿感,这是提高审计质量的动力所在。

3、加强后续教育工作。除参加规定的每年的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外,其他如业务培训、研讨班、参加专业资格证书考试、在专业杂志或参加专题研讨等都是较好的培训方式,使内部审计人员能够保持持续的专业发展和胜任能力,促使审计质量得到提升。

内部审计质量(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三、建立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制度是规范的基础,无论是审计过程的哪一个环节,没有必要的监督制约,都很难保证把质量控制落到实处。一般来说,主要包括三级复核制度、内部检查制度和外部检查制度。这里的三级复核制度是指每一个审计项目各阶段工作的复核,必须按质量监督的要求经过审计组长、项目经理和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复核,除各专业小组成员和小组负责人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对审计工作底稿分别进行复核外,审计组长应当对此进行再复核,重点审核审计程序是否合规,事实是否清楚,定性是否正确,依据是否充分,审计结论是否恰如其分,内容是否完整,特别是对审计工作底稿与审计报告,做到各司其责,防范审计风险。内部检查制度就是内部审计部门的自我评价,外部检查制度则是由外部具有相关资质的人员进行,评价已完成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以及审计工作是否符合相关审计准则,保证审计小组的工作质量。

四、关注人际关系,加强沟通。国际内部审计协会大力提倡共同提高,共同进步,以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执业水平,促进审计质量的提高。在组织内部建立一个良好的交流环境,通过交流,随时了解国内外先进的内部审计理论,改进审计技术和方法等增加审计经验,最终提高审计质量。由于内部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对象的关系、内部审计的工作性质、审计范围深度等的特殊性,内部审计工作的沟通会对内部审计工作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内部审计人员需要把握好沟通的技巧,因为沟通的方式与沟通效果的好坏有着密切的关系,方法和技巧的选择非常重要。1、审计准备阶段,和被审计单位和主管部门进行充分沟通。初步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拟定审计范围、评估审计风险,做好审计实施阶段前的准备工作。2、审计实施阶段,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员工进行充分交流。有利于发现线索,寻找充分的审计证据,并提高审计工作效率。3、审计结束阶段,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主管部门进行审计结论沟通,并再次确认审计结论的全面性和正确性。

五、科学合理地制订审计计划。制订好审计计划,合理确定内部审计项目,是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前提。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应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为内部审计部门至少一年制定一次审计计划,以确定符合内部审计章程和企业目标的工作重点。考虑重要性和风险预警原则,优先选择领导决策层最关注的领域、部位和环节开展审计,既要增强审计计划的针对性,又要考虑预期的发展和创新。要善于获取到审计点,要考虑在一个合理的期间去审计所有重大的活动和部门,为增强审计有效性、提高审计质量打好基础。由于业务发展是动态的,尤其是新业务、新产品的不断推出,而较之内控制度却显得相对滞后,造成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控制盲点。因此,内部审计工作应善于获取审计点作为审计对象,涉足以前从未或很少进入的审计领域,增加审计范围。

内部审计质量(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六、严格执行审计程序,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有效性。审计工作程序对内部审计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约束力,是规范内部审计工作合法性和科学性,提高审计工作有效性的保证。严格执行审计程序。审计方案规定的审计程序是否得到严格执行,是衡量审计工作是否完成的标准。内部审计应严格执行审计方案确定的审计范围与审计程序,不应随意压缩或取消。审计组长应负责对审计程序执行情况进行检查,避免重要事项出现遗漏形成审计风险。

1、充分做好审前准备,审前准备工作越充分,审计现场工作就越有秩序,审计工作质量也就越有保证。出于对被审计单位的考虑,现场审计时间往往安排较紧凑,如果没有充分的审前准备,就不能够深入了解被审单位的基本情况以及与审计项目相关的法律法规,审计时就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审计质量也就无从谈起。具体实践中审计组长应召集审计组成员广泛收集、认真审核和深入分析审计对象的背景资料以及相关业务指标等基础资料,对审计对象管理状况做出初步判断,细化审计实施方案。切实抓好审前培训,对参加审计项目的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统一审计标准和要求。

2、落实审计组长、审计项目经理负责制。审计组工作质量的高低与审计组负责人有着直接关系。应赋予审计组长一定的组内用人权、分工权和检查复核权,以便审计组长合理调配人力资源,及时检查和监督审计工作质量和进展,以保证审计操作的规范性和恰当性,从而达到防范和化解审计风险的目的。建立审计监督机制,对审计开展情况进行系统监督把关,提高审计工作整体质量。

3、严格审计文书审批制度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对审计方案、审计意见书、审计报告等文书应由各级负责人审批签字,做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保证审计成果的质量。

七、创新审计手段,提高审计技术

1、开展非现场审计,实现现场审计和非现场审计的结合。发挥非现场审计借助计算机查询系统发现疑点的优势,寻找审计线索。通过查找疑点问题,反映被审行业务数据变动是否合理、在不同反映渠道是否一致、是否遵循有关制度,并根据业务数据信息的合理性、一致性和遵循性的检查,分析被审行可能存在的风险,对其风险状况进行评估。根据非现场审计提供的审计线索,制定审计方案,安排审计力量,减少漫无边际寻找审计疑点造成的审计资源的浪费,达到事半功倍的审计效果,从而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同时,加强非现场审计与现场审计的有效地结合,充分运用非现场审计人员对审计对象相关数据、资料整理和分析的结果,细化和完善审计方案,明确审计重点,提高现场审计的针对性。

2、充分利用审计资源。既要实现人力资源的整合,做好项目、部门、人员之间的互相联动,统筹考虑,优势互补;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设备,提高审计管理效率,促进审计信息资源充分共享和利用,加强部门之间的业务沟通。

3、注重审计调查和研究。通过调查了解,掌握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经营活动中出现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提出高层次、可操作的审计意见和建议,把审计工作从查账、查制度,提升至宏观调研,为领导宏观决策服务,提高审计的宏观效应。实现及时、动态、全面的审计效果,不断提高内部审计效率和内部审计管理水平。

内部审计质量(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4年1月28日 上午8:52
下一篇 2024年1月28日 上午9: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