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评职称晋升必须要发论文?医生“科研化”这事你怎么看!(医生评职称需要发表论文吗)

近期,两家媒体先后发文,再次聚焦某些医院的医生只顾搞科研发论文,而忽视临床诊疗的情况。

4月17日,《半月谈》发表文章《年轻医生成了“投标能手”?别让“功利科研”异化医院职责》。文中写道:谁能发更多“高影响因子”论文,谁就有“话语权”;谁争取到的科研基金项目多,谁就上进快;谁能快速地在“科研”上出成果,谁就受人艳羡……这些听上去像是发生在科研单位里的事,却是某些三甲医院真实的日常

医生评职称晋升必须要发论文?医生“科研化”这事你怎么看!(医生评职称需要发表论文吗)

4月21日,《中国青年报》发文《医生不能片面追求“科研至上”而不救死扶伤》。文章提到,毋庸讳言,科研水平是推进医院发展的必要条件。作为医院开展科研的主力军,临床医生的科研水平和科研成果,往往是衡量医院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医生希望晋升,医院想要提升排名,“科研至上”看似两全其美,但却很容易掩盖一个真实的问题——医院发展到底是为了什么?

是医生喜欢搞科研,不喜欢看病吗?其实,我们都知道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那就是考评指挥棒

医生被考核晋升制度“捆绑”了

各省份医师晋升副高级职称、正高级职称的标准不同,但都有在期刊发表论文的相关要求。也就是说,医生想要晋升,就必须要搞科研发论文。

《中国青年报》发表的文章中就写道:谁能够在投标中“夺标”,谁能发更多有“高影响因子”的论文,谁在科室就有话语权。如果没有论文,干得再久,做再多手术也只能是主治医生,评不了副高级职称、正高级职称

如果不受考评晋升牵制,医生还会热衷于做科研写论文吗?

2018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四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显示,93.7%发表过论文的科技工作者认同,发表论文的主要目的是达到职称晋升要求,90.4%的人是为了完成各种考核要求。

一项针对医生的调查结果显示,相比做科研,70%以上的医生(医学生)更喜欢为患者看病,80%以上的医生做科研是为了晋升

前不久,《中国新闻周刊》发表的一篇题为《医学生培养了八年,为何还不会看病?》的报道指出,国内医学生培养面临着许多问题,其中不少医院更倾向于招收科研实力强的医生,而不是“四证合一”的临床医生。片面追求科研的结果是,不会看病的医生越来越多,即使是会看病的医生,也难以摆脱科研的束缚。

北京等地一些大医院的年轻医生、护士表示,“把患者治疗好、护理好,手术等各类诊疗操作熟练、成功,服务患者,赢得好口碑,这些激励作用都不太大。”医院规定医生转正、评职称,都需要发表英文论文。还有医院规定,主治医生晋升副高必须要有国家科研项目。如果课题、论文达不到医院考核要求,轻则不能晋升职称、职级,重则面临转岗、转正延期,甚至“末位淘汰”。

在这种考核体系中,科研与晋升紧密相连,晋升又与薪酬、地位、事业发展等密切相关。另外,医院也认为科研能力关乎到医院的脸面与荣光,因此,医院层面也是积极引导,甚至施以重压。在医院和个人发展的双重压力之下,医生不得不走上“功利科研”之路。

“轻临床、重科研”导致乱象频发

前段时间,Healsan Consulting LLC发布了最新的论文撤稿数据:截止到2022年12月31日,世界范围内总共有41 642篇SCI撤稿。其中,中国有19 421篇,远远高于第二位美国的5607篇,占全球所有撤稿的46.64%。在2022年全球5488篇SCI撤稿中,中国有2879篇,占2022年所有撤稿的52.46%。

这样的数据,可见科研背后之乱象。

多位医生都坦言,自己和同事申请的科研基金项目多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一些课题不仅同质化严重,而且没什么临床应用价值

医生不是天才,他们中的很多人根本不擅长写论文,也不懂科研。他们只是一些普通的医护人员,有的是本科毕业的“老主治”,有的是护士。他们在学校的时候,没学过什么科研方法,也没学过什么统计学。他们擅长的是怎么看病,怎么治病。而在现在的医院考评体系中,科研成果占据重要位置,他们被“赶鸭子上架”,也就难免导致科研乱象频发。

多地发文,晋升考核制度“松绑”

不同医院对医学人才的需求不一样,大型三甲医院承担了更多科研任务,对各地县医院或者一些基层医院来说,没有必要一定要考核医生的论文水平,或将学位门槛设得很高。对县级医院或基层医院而言,看好病更重要。现在很多医院要求医生既会看病,又会做科研,实际上没有必要。很多不具备科研条件的医院,要求院内医生也要搞科研,要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这偏离了治病救人的医疗本质。

对此,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当前,我国人才评价机制仍存在分类评价不足、评价标准单一、评价手段趋同、评价社会化程度不高、用人主体自主权落实不够等突出问题,亟需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科技部、教育部先后推出“破四唯”(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相关改革举措。

很多地方也出台了相关措施,晋升职称不再“唯论文”。

2022年7月,湖南省人社厅、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出台《湖南省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规定,破除唯论文、唯学历、唯奖项、唯“帽子”倾向,不把论文、科研项目、获奖情况、出国(出境)学习经历、博士学位等作为申报的必要条件,而是加强业绩成果评价,科技成果奖国家发明专利、学术论文、著作、科普作品、卫生标准、技术规范、诊疗指南、临床病案、手术视频、护理案例、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应急处置情况报告等,均可作为申报参评人员的工作业绩代表作参加评审。

2022年9月,福建印发《福建省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科普作品可作为业绩成果代表作,并作为任职资格评审的条件之一。《实施意见》中,申报副高级职称的相应条件之一是:在省级及以上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政务微信或正式发行的期刊、报刊上公开发表本专业科普文章(或视频)5篇(其中获得市厅级奖项1篇),每篇文章不少于1200字或每个视频时长不少于3 min。

2023年3月,北京市出台《深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实施办法》,提出对不同岗位的卫生人才制定分类分层评价标准,破除“唯论文”一刀切倾向。该方案按临床为主和科研为主分类,在评价中分别侧重临床和科研方面的能力及贡献。同时,强化对三级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科研要求,适当降低对二级机构人员科研要求,对基层不做科研硬性要求,作为加分项。

近年来,对医生的考核在不断调整,也更加重视综合性与科学性,但“重科研”的倾向还是很严重,而对于医生来说,治病救人是本职工作,做科研发论文只能是次要的工作,只要有这个共识,那我们就可以继续调整,为医生“松绑”,让医疗回归本来的样子。

文、排版丨王申冲

编校丨冯熙雯

审核丨邢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4年4月17日 下午2:37
下一篇 2024年4月17日 下午2:4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