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国家航天局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火星全球影像图。
火星上的中国地名。来源/国家航天局
国家航天局还披露,科学研究团队通过火星高分影像,识别了着陆点附近大量的地理实体,国际天文联合会根据相关规则,将其中的22个地理实体,以中国人口数小于10万的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加以命名,包括西柏坡、齐都、漠河、鲁克沁等。有趣的是,这些名称都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主要诸侯国都城存在关联性。
不只是火星,月球等其他太阳系星球上也有被命名的地理实体;此外,人们还可以给小行星命名。那么,是谁在给外星球上的地理实体和小行星命名?命名时又主要依据哪些规则?现在都有了什么名字?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国家人文历史”(ID:gjrwls),原文首发于2023年4月28日,原标题为《给星球起名字,有哪些讲究?》,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1 命名的历史和规则
早在17世纪的欧洲,人们就开始给月球上的地貌起名字了。1609年,伽利略第一次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月亮,亲手绘制了著名的六连幅月球水彩画。伽利略观察到了月球表面高低不平的地貌,便用自己的家乡将月球最高大的山脉命名为“亚平宁山脉”。
月球亚平宁地区地形等高线图。来源/陈超,陈波,平劲松等《月球亚平宁山脉重力异常解释》
随着望远镜的不断改良,天文学家们纷纷开始观测月球并绘制各种月面图,再根据自己的喜好给月面图上一些明显的地物取名以示纪念。有些用天主教圣人的名字来命名,有些用天文学家、数学家等学者的名字来命名。
1651年,里乔利出版了《新天文学大成》一书并绘制了月球表面地图。在这个月球地图中,里乔利对月球的地貌特征进行了统一的命名。里乔利将月面的阴暗区称为海,并与天气相互组合进行命名,比如雨海、静海、酒海等。对于环形山,他采用了古代著名科学家和哲学家的名字来命名。这些命名在当时被普遍接受,成为现在命名的重要参考。
与月球相比,人类对火星的了解要晚一些。1840年,德国天文学家发布了第一章火星地图。此后30年,各种版本的火星地图陆续问世。但是获得广泛认可的意大利布雷拉天文台台长乔凡尼于1877年绘制的火星地图。他在地图中对火星地貌的命名有很多都沿用至今。
但是,由于当时世界各地缺乏交流,而且没有全球性的统一组织,但这种天文学家自成体系的命名方法最终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一个混乱的局面。到20世纪初,月球表面有不少显著的地物至少被起了3个不同的名字。
于是,天文学家们开始推动对太阳系内星球表面特征命名的标准化,以消除这种混乱现象。终于,1919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IAU)成立。首先开始做的其中一件事情,就是组建了专门的委员会来规范混乱的月球和火星地名命名法,并在1935年首次正式出版了《Named Lunar Formations》这个系统性的官方地名列表,这在一定意义上也标志着月球地名的命名从天文学家们的自由赋予转变成国际机构的官方发布,而火星命名法在1958年得到规范。
此后,该组织承担起行星地名和多种宇宙天体的命名和仲裁工作。目前,太阳系内星球表面特征的命名工作都是由IAU的行星系统命名工作组(Working Group for Planetary System Nomenclature,WGPSN)统一负责,命名规则也逐渐细化。
根据行星系统命名工作组的规定,不同星球以及星球上不同地方的命名规则是不同的。比如火星上的地物是如此命名的:反照率特征(albedo feature,是行星、卫星等太阳系天体某个反照率和邻近区域相比特别高或低<即特别亮或暗>的区域)用神话名称,如阿西达里亚平原名字源于神话中的维纳斯之泉;而60km以上的撞击坑以人物的名字命名,此人要对火星研究有贡献,通常是科学家或科幻作家;60km以下的撞击坑用地球上人口小于10万人的小城镇命名,本次新增的22个地名就是依据的这条规定;大峡谷则用不同语言中火星或恒星的发音命名;小峡谷用地球上古代或现代的河流名称进行命名。
月球上地理实体的命名相对来讲更复杂且多样。IAU在月球上共定义了反照率特征、环形坑、山脊、卫星坑、坑链、月溪、峭壁、月谷、海角、山脉、洋、月海、月湾、月沼、月湖、平原和着陆点等17种表面特征,并对每类地形下的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地理实体进行了官方命名。
照片中形势复杂的月球表面。来源/潘厚任《简谈“阿波罗”登月骗局之争——阿波罗-11登月40周年》
月球地理实体的命名也有相应的规则和程序。被命名的月球地理实体本身须符合特定的条件,比如,须具有特殊的科学研究应用价值,直径须大于100米,对其进行命名有助于月球研究及月面测绘等。
月球地名的命名主要有四种方式。环形坑、反照率特征、山脊,以及一部分山脉的地名根据著名科学家和杰出人物的姓名命名,且命名的人物须去世三年以上。而作为月球上分布最广泛、最重要的环形坑,它的名称又被继续用来命名附近的卫星坑、坑链、月溪、峭壁和月谷。月球上另部分山脉和海角根据地球上的山脉进行命名,如阿尔卑斯山脉、亚平宁山脉喀尔巴阡山脉等。当我们用肉眼观看月球时,我们能够看到月面上存在着一些大大小小的暗色区域,IAU将这些暗色区域分别用洋、月海、月湾、月湖、月沼等与水有关的地形进行区分,并用描述天气以及其他抽象概念的拉丁词语对这些具体的地物进行命名,如风暴洋(Oceanus Procellarum,风暴之洋),智海(Mare Ingenii,智慧之海),梦湖(Lacus Somniorum,梦之湖),虹湾(Sinus Iridum,彩虹之湾)等。
IAU GA 2022 Logo。来源/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官网
月球作为全人类的共有财产,任何研究者都有权基于科学研究的需要向IAU申报月球地理实体的命名。需要注意的是,除19世纪之前的政治人物姓名外,不能使用具有政治、军事或宗教意义的名称。
另外,还有一种非常特殊的命名方式,那就是月球着陆点名称。着陆点名称是人类将探测器降落到月球表面后,出于在月球表面开展探测活动的需要,对着陆点周围的地理实体进行的命名。与其他16类地形不同,着陆点名称代表的地理实体通常尺寸规模小,因而其命名形式较为自由,不受命名体系的约束和限制。如中国嫦娥三号任务的着陆点名称“广寒宫”,美国的“阿波罗”系列等。
2 命名与航天科技实力
虽然有权给星球地点命名的国际天文联合会是国际组织,也有相关原则和规定,但一定程度上讲,对月球和太阳系其他行星的命名权也展现了各个国家的航天实力。
从伽利略时代开始,欧洲人最早观测到月球上的地貌,并且绘制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月面图。因此,欧洲人也主导了月球上地点的最初命名权。现代IAU审核通过的月球地名中,由意大利天文学家里乔利在17世纪起的名字就有200多个。同样地,火星上的命名权最初也被欧洲掌控。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技的进步,20世纪60年代,这项权力逐渐转移到美国和苏联手中。当时,世界处于冷战格局之中,美苏两国进行了激烈的太空探索和登月竞赛。在太空竞赛中,苏联曾一度领先,1957年,苏联发射了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尼克一号(Sputnik-1)。1959年9月,苏联的月球2号探测器首次撞击月球,该探测器着陆点以苏联火箭发动机谢尔盖·科罗廖夫的名字命名。同年10月,“月球3号”探测器首次拍到了月球的背面影像。“月球三号”传回的月背照片展示出,月球背后的地形主要是陨石坑、高山和两个较大面积的平原,即“月海”。
月球3号返回的第一张清晰的月球远端图像。来源/卫星百科
长期以来,人们只能观察到月球的正面,因此这一重要发现使得苏联大为振奋,也因为是人类首次拍摄,苏联抢先为月背两个较大的月海命名,分别为“莫斯科海”和“梦海”。此外还用苏联杰出人物和地名来命名月球背面的陨石坑,比如“齐奥尔科夫斯基坑”“门捷列夫坑”等。但由于当时技术条件有限,获得的图像分辨率很低,导致有些地理实体被错误识别和命名。比如,当时将布鲁诺坑的明亮射纹识别为山脉,为了纪念苏维埃共和国,苏联将其命名为“苏维埃山脉”。如今真相澄清后,该名称已从月球地图中消失。
另一边,美国人顿感压力,开始奋起直追。1961年,美国的“阿波罗计划”正式启动。1964年7月,美国发射了徘徊者7号硬着陆月球探测器,该探测器在撞到月球之前,成功拍摄了4308张月面照片,这是人类获得的第一批月面特写镜头。随着越来越高质量的照片传回地球,主要的陨石坑都被冠以杰出科学、宇航员和工程师的名字。
航天员下梯登月。来源/潘厚任《简谈“阿波罗”登月骗局之争——阿波罗-11登月40周年》
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乘坐阿波罗11号登陆月球,成为第一批在月球上行走的人类。他们的登陆点位于月球正面的赤道附近,被命名为宁静基地(Tranquility Base) ,取自登陆舱鹰号的呼号“静海”。为纪念“阿波罗计划”,1970年月球上一个大型撞击坑被命名为“阿波罗盆地”。
为纪念在人类太空探索事业中付出了生命的美国宇航员,阿波罗环形山内及附近的几座陨石坑被以他们的名字命名。主要有1967年阿波罗1号地面测试中死于火灾事故的三名宇航员维吉尔·格里森、爱德华·怀特及罗杰·查菲等。
在1969年到1972年期间,美国共进行了六次载人登月任务,分别是阿波罗11号、12号、14号、15号、16号和17号。每次任务都在月球正面的不同地点着陆,这些地点都有自己的名称,通常取自附近的月海或陨石坑的名字。例如,阿波罗12号登陆在风暴洋中的勇气岛(Oceanus Procellarum),阿波罗15号登陆在雨海边缘的哈德利山谷(Hadley Rile) ,阿波罗17号登陆在塞伦尼塔提斯盆地的陶鲁斯-利特罗(Taurus-Littrow) 等。与此同时,苏联也不断进行探月活动。到1970年,美国和苏联已经有6名宇航员的名字被用来命名月球上的地貌特征。
阿波罗计划照片。来源/秦伟《阿波罗:一小步 一大步》
另外,月球两级的陨石坑以极地科学家和探险家命名,如南森、阿蒙森等。位于月球南极的舒美克陨石坑里还真的含有一些基恩·舒美克的骨灰。基恩·舒美克是著名天文学家和地质学家,开创了宇宙撞击科学研究。他的一小部分骨灰于1998年被装在“月球勘探者”航天器上。该航天器完成任务后撞击到月球南极的陨石坑上,随后,该陨石坑便以他的名字命名。
除了对月球的探索,美苏两国在火星探测上也试图一较高下。从1960年开始,他们都进行了多次火星探测任务,包括轨道飞行、软着陆和硬着陆。并分别为各自发现的地理实体取名字、另外这些任务的着陆点或撞击点也有自己的名称,常取自任务代号或目标地区的名字。
1971年5月,美苏两国在短短21天内相继发射了五颗火星环绕器。最终,美国的“水手9号”于当年11月率先进入火星轨道,并拍摄传回了7329张火星照片。在“水手9号”的帮助下,人类终于可以对火星的真面目窥探一二。为纪念“水手9号”,火星命名工作组将火星上最大的峡谷命名为“水手峡谷”。
1975年,NASA发射了海盗1号和海盗2号分别降落在火星上的克律塞平原和乌托邦平原,实现了探测器首次在火星上的着陆。与美国相比,苏联的火星探测则略逊一筹,苏联的火星3号在着陆仅20秒后就迅速失联,没能顺利开展探测工作。此后,美苏两国的火星探索都陷入沉寂,直到21世纪初又重新活跃起来。
海盗1号。来源/中国军网
3 星球地名里的中国元素
在古代中国,人们就开始对星空进行探索,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也取得了很高成就。然而,近代中国一开始并没能在航天领域大展拳脚。目前,月球上有35个含有中国元素的地名。
然而,在35个中国地名中,有15个名字并非中国自己所起。2007年以前,中国并没有直接参与到国际天文学界的月球地理实体命名之中。而是IAU本着月球地名应有文化多样性、国际化和公平原则,选择了一些杰出的中国科学家和与月球相关的文化人物来命名,如张衡、祖冲之、郭守敬、万户、高平子等。由于不是中国自主起名,有些名字不一定很贴切,例如叫“景德”的环形坑,IAU的介绍里说这是一个中国男性名字。
2007年,“嫦娥一号”发射成功后,中国就开始自主申请命名月球上的地理实体。2010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批准了由我国科学家利用绕月探测工程全月面影像数据首次申报的月球地理实体命名,将月面三个撞击坑分别命名为蔡伦、毕昇和张钰哲,实现了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科学应用成果在月球地理实体命名上零的突破。
2013年,“嫦娥三号”首次成功实现了我国的地外天体软着陆和巡视勘察。2015年10月5日,中国“嫦娥三号”着陆区4项月球地理实体命名被正式批准。“嫦娥三号”着陆器和“玉兔号”月球车勘探过的周边方圆77米区域命名为“广寒宫”,该名称取自中国古代神话中“嫦娥和玉兔居住的宫殿”。附近三个环形坑分别命名为“紫微”“天市”和“太微”。2019年,嫦娥四号着陆点及其附近5个月球地理实体命名获批。嫦娥四号着陆点被命名为天河基地,着陆点周围的环形坑分别命名为织女、河鼓和天津。这三个名称和2015年批准名命的“紫微”“天市”“太微”名称都源于中国古代天文星图中的“三垣四象二十八宿”概念。另外,着陆点所在冯·卡门坑内的中央峰命名为泰山。
嫦娥三号着陆器。来源/《“玉兔号”月球车成功实施首次月面探测》
2021年5月,“嫦娥五号”着陆点附近的八个地理实体命名获批。着陆点命名为天船基地;着陆点附近5个环形坑命名为裴秀、沈括、刘徽、宋应星和徐光启;着陆点附近两座山脉分别命名为华山和衡山。
嫦娥五号在月球着陆的画面。来源/《年终喜讯:嫦娥五号返回器携月球样品安全“回家” 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如期完成》
而火星上的中国地名也不是首次出现。早在20世纪70年代,火星上就有了中国的地名和人名,如“荧惑峡谷”(中国古代称火星为“荧惑”)、“李梵”(东汉天文学家)、“临浦”“苏州”等。这些名称也是IAU依据国际化和多样化原则进行命名的。
另外,2006年,NASA实验室的火星探测漫游者(MER,包括勇气号和机遇号火星车)团队中的华裔王阿莲博士提议,用中国上古时代的神话人物来命名火星车遇到的岩石(非地理实体),比如盘古、夸父、女娲等。
除了火星和月球这两个人类了解比较多的星球之外,其他太阳系行星上也有中国元素的名称。比如水星,根据相关规则,水星上的中国人名清一色是文学艺术家,包括伯牙、蔡文姬、白居易、董源、李清照、姜蔓、梁楷、马致远、曹雪芹、鲁迅等。另外,在爱神星(一颗近地小行星)地形命名中,多采取历史上和文学艺术作品中的一些人物,其中就有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坑”和“林黛玉坑”。
爱神星上的复杂地形。来源/美国宇航局
月球、火星和其他星球上的地名,除了方便研究和探索外,还承载着人类的科学文化记忆,它纪念了世界各国为人类科学进步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寄托着人类对太空的浪漫向往和孜孜以求的探索。而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相信今后太阳系的各天体上会出现越来越多来自中国的地名。
参考资料:
1、www.iau.org: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2、NASA
3、www.lpi.usra.edu:Lunar and Planetary Institute
4、history.com
5、国家航天局
6、北京青年报:中国首次火星探测火星全球影像图发布
7、澎湃新闻:月球新增8个中国地名,你知道它是怎么命名的吗?
8、张杨. 冷战与美国的外层空间政策(1945—1969)[D].东北师范大学,2005.
9、张弛. 冷战中的美苏载人登月竞赛[D].陕西师范大学,2011.
库叔福利
库叔的赠书活动一直都在!博集天卷为库叔提供20本《不白吃漫画这就是大中华美食2》赠予热心读者。7大地理分区,近50道让人直流口水的中华美食,畅读美食背后的名人轶事,历史文化、植物学、生物学……让大小吃货快速了解中华美食,不仅会吃,更要懂点美食背后的趣味历史和优秀文化!快来跟着不白吃,一起做个有文化的吃货吧!请大家在文章下评论,点赞最高的前3名(数量超过30)将得到赠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