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坚持理念创新、内涵式发展,推动“绝学”冷门学科建设,积极建成国内简牍学及敦煌学研究高地、人才培养基地、优秀文化传承基地。
发挥资源优势 明确学科发展方向
西北地区出土文献众多,目前甘肃省共出土秦汉晋简牍近8万枚,敦煌文书近6万件,被誉为“汉简之乡”“敦煌学故里”。西北师范大学发挥区域学术资源优势,明确学科发展方向,积极开展简牍学、敦煌学教学与研究,助推“绝学”冷门学科发展。2020年,西北师范大学的简牍学入选甘肃省属高校国家一流学科突破工程。
研究起步早 学科积淀雄厚
西北师范大学是我国率先从事简牍学、敦煌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高校之一。20世纪20年代起,著名史学家陈垣先生就在本校(北平办学期间)讲授敦煌学知识,其后出版《敦煌劫余录》。1939年,考古学家黄文弼教授受聘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史地系教授,完成《罗布淖尔考古记》。这是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简牍学的开端。
20世纪40年代,考古学家何士骥、阎文儒来校任教。50年代,金少英、金宝祥来校开展敦煌文书及简牍文书的研究。1983年,学校成立敦煌学研究所,1994年招收敦煌学方向研究生,1995年成立简牍学研究所,同年开始招收简牍学方向研究生。1997年,《简牍学研究》第一辑出版,其后参编《敦煌学大辞典》(2000)、《全敦煌诗》(2006)等。2005年,学校开始招收简牍学、敦煌学方向博士研究生。学校也是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的发起单位之一,为“绝学”冷门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注重课程建设 推动教学科研发展
2006年,学校“敦煌学”获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程。2021年,“敦煌学概论”获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敦煌学”系列课程先后获“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全国大学素质教育精品通选课”“全国文物与博物馆专硕在线示范课程”“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课程”“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等建设项目支持,荣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省厅级教学成果奖”荣誉。在线慕课“敦煌学”被中央美术学院、河北大学、集美大学等65所高校使用,选课人数累计6000余人。目前,“敦煌学”课程已成为国内同类课程中开设层次多、覆盖面广、受益学生多的课程。
精心打造团队 建设冷门学科研究力量
学校重视简牍学、敦煌学人才的系统培养,着力打造优秀的“绝学”冷门学科研究力量,先后于20世纪80、90年代开设本科层次选修课“居延汉简通论”,设置本科生“简牍学概论”必修课。先后有多名教师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工作者、省级教学名师、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等称号。2023年,学校获交叉学科简牍学博士点,建成本科、硕士、博士多层级的冷门“绝学”学科人才培养体系。近40年来,西北师范大学培养简牍学、敦煌学方向硕博士研究生200余人,不少人成为中国社科院、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敦煌研究院等单位的科研骨干。团队被评为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等。目前,学校围绕语言文字、文献、考古资源等方向开展简牍学研究,围绕历史、美术、体育、舞蹈等方向开展敦煌学研究,建成了稳定的教学科研队伍。
承担重大项目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学校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1984年翻译出版日本学者所著《中国古代籍帐研究》,成为当时简牍学、敦煌学者的必读之书。翻译出版《俄藏敦煌汉文写卷叙录》等著作,邀请来自俄罗斯、日本的知名学者来校讲学。2023年,学校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秦汉地方行政简牍资料整理与研究”和“绝学”冷门学术团队研究项目“唐五代宋初敦煌自然资源文献中的东西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问题研究”。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为“锁阳城遗址”“悬泉置遗址”“玉门关遗址”入选世界文化遗产提供关键证据,参与制定《敦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与瑞典斯文·赫定基金会合作,整理出版斯文·赫定在中国西北的考察资料。
西北师范大学坚持以出土文献为基础,围绕简牍学及敦煌学在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及服务社会发展等方面积极发力,取得了显著成绩,为“绝学”冷门学科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作者:刘再聪 秦丙坤 李迎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