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威市普立乡攀枝嘎村大力弘扬“大寨精神”,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以党建引领为“轴心”,以“一约三会四组织”为载体,不断推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走活了乡村善治这盘大棋,画大了党群同心圆,为促进脱贫出列、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保障。
党建引领,“三大行动”强化支部
全面推进农村过硬支部建设,筑牢群众信赖的村级“堡垒”,形成乡村治理的“主心骨”,打通基层党建的“最后一公里”。
支部“三引领”。把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贯穿“三治融合”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始终,以党建促创建,村总支(支部)切实在创建中发挥“三引领”作用,即:“引领乡村振兴、引领民生改善、引领文明和谐”。以基层党建创新提质年为契机,进一步抓实支部规范化建设,夯实基础党务,强化基层党建,明确村党总支、支部在创建工作中的领导责任和主体地位,切实做到以党建促创建。结合“红旗村”创建,理清产业发展思路,制定民生改善措施和文明创建方案,目前该村已成功争创产业发展、文明和谐2面红旗。
党员“三带头”。要求党员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攀枝嘎精神,在“三治融合”示范村创建中率先垂范,切实做到“三带头”,即“带头脱贫攻坚、带头服务群众、带头提升环境”,以箐口自然村为试点探索建立网格区9个,动员党员积极担任网格员,在宣传政策、组织群众、服务群众方面积极担当、发挥作用,通过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创建党员责任岗13个和示范区2个,使党员成为创建工作的主导力量和骨干支撑。
“四组织”联动。强化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和政治功能,产业专业合作社、村民服务团、乡风督导团同时发力、协调联动,形成强有力的保障。目前,成立了远鹏、远江、牧守3个合作社,组织和带动群众种植车厘子140亩、红线椒140亩、蔬菜大棚40亩、小黄姜200亩、丑红薯200亩,并积极和尼珠河景区对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及配套服务,解决当地人就近务工问题,带动群众致富增收。专业合作产业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以产业组织化提升干部群众组织化水平初见成效。疫情防控中,村民服务团志愿参与防控600余人次,蔡必山、蔡昌继父子志愿抗疫的事迹得到了社会和媒体的关注。
自治为基,四个“完善”让民做主
突出群众主体地位,让村民参与决策和治理的全过程,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
完善民主管理机制。开辟议事广场,开办党群夜校,成立群众议事会和乡贤参事会,打造网上村庄,线上线下全面推行村党总支委员会引领、群众议事会议事、乡贤参事会商事、村民代表会定事,村民委员会办事、代表监事会监事的“六会管村”制度,构建起责权明晰、分权制衡的村级组织责任体系。让群众自己“说事、议事、主事”,激发了群众参与村庄事务的热情,形成了“一起向党看、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评、事事有人管”的生动局面。
2019年以来,攀枝嘎村委会村内道路硬化14000平方米,共改善5个村民小组3700余人出行问题,同时较好地改善了村内人居环境;新建水窖4个,安装引水管网15900米,让4个村民小组2250余人饮水问题得到解决,实现了安全饮水全覆盖;利用网络平台打造出了生态火腿、丑红薯等农特品牌,实现销售额30余万元。
完善民主决策机制。推行村务阳光票决制,获村民代表半数以上同意才能通过。变“少数决定”为“多数议定”、“举手表决”为“自主票决”,“闭门决策”为“开放决策”。
完善民主监督机制。成立代表监事会,制定“监督责任清单”,对村务事项的研议流程、决议内容和实施结果进行全程、主动公开,做到群众明白、干部清白。
完善便民服务机制。建立服务重心向村组延伸,连通乡、村、组三级“一站式服务”的便民服务机制,落实日常事务“立刻办、直接办、现场办”;组建村民服务团,让村民日常办事不出村,形成“事事有人管”的自我互助格局。
法治为本,“两大手段”定纷止争
完善组织学法、引导用法、带动守法的法治建设体系,实现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
建设法治小院。建设集普法宣传、法律服务为一体的法治小院,建立就地便民的法律服务平台,定期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学法、普法,邀请法律工作者适时开展服务进农家活动,最大限度满足群众法律服务需求。目前,开展普法活动6次,提供法律服务40余人次。
设立法律援助室。加强基础性制度设施平台建设。推行“一村一辅警”制度,与普立派出所、司法所、信访办等单位通力合作,加强矫正对象、刑满释放人员等特殊群体的服务管理,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禁止党员加入任何宗教组织。健全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探索建立“互联网 网格管理”的服务管理模式,做到“小事不出村民小组、难事不出村委会、大事不出乡镇”。
德治为先,“三条途径”润泽民心
实施新乡村道德提升行动,以德治引领自治、促进法治,为自治和法治赢得情感支持和社会认同。
制定村规民约。坚持“群众认可、务实管用、富有特色”的原则,组织引导群众广泛讨论、凝聚共识,进一步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村民共同就家庭、家园、民风约法三章,并做到与村训、族训的有机结合,增强村规民约的参与性、合法性、针对性和权威性,引导村民自我教育、管理,推动形成良好的村风民俗。
举办道德讲堂。定期举办道德讲堂,向群众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内容,探索建立基层道德评价体系,鼓励群众通过道德评判参与邻里调解、敦风化俗等事务。评选“创业致富之星”5户、“重教尚文之星”5户、“尊老爱幼之星”6户、“邻里和睦之星”5户、“公益奉献之星”5户,利用“爱心超市”兑换参与120余人次,货品价值10000余元,充分发挥以德育人、移风易俗的作用。
成立乡风督导团。量化考核村民道德行为,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文明家庭、最美家庭、平安家庭、新时代好少年评选活动,设立“红黑榜”,定期公示村民的道德“账单”,通过“群众说”、“乡贤论”、榜上亮”,用道德评议和社会舆论的说服力、劝导力、影响力,实现乡村德治常态化、长效化。(文/图 田友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