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党百年诞辰,相信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去看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有猫哥班同学告诉琦琦,她今天去升旗了,感觉很自豪。我们也深有同感,尽管被地铁站封站搞得有些出行不便,但是当隔着手机屏幕看到天安门广场上那庄严肃穆的场景时,内心也被掀起千层波浪。
在这个我党的大日子里,信息的传播力度无需多言,每个人都有种我与荣焉的仪式感,微博热搜更是从早上起便话题不断,朋友圈也是各种相关庆祝转发,身边的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党的热爱。
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如此声势浩大的传播如何造就?什么在牵动着我们的记忆与情感?
像庆祝建党百年这类由国家发起的社会活动,是对公共记忆的一种重新唤醒,意在以媒介凝聚集体的情感。
五星红旗升起、国家领导人讲话等等,这些似曾相识的画面、声音令心中涌起骄傲的情感。虽然百年前我们没有参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但通过纪念性的媒介事件,形塑了我们一代又一代国人的民族国家认同。
“历史的现场直播”在公众心目中留下烙印,被世人铭记,成为“电子纪念碑”,在传播场域内创造了无与伦比的声量。
戴扬与卡茨把那些在电视上进行现场直播的国家级历史事件,称为媒介事件。而在智能媒体时代,传播的媒介不再只是电视媒体,还利用了各种新兴技术进行联动传播,进一步突破时空的限制,令每一个人都经历“不在现场”的“现场体验”。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类天性中有一种要聚集起来、要中心化的冲动。”媒介事件则为我们带来了共时性的参与感,有助于凝聚共识,强化集体记忆。
事件的媒介化呈现本质上就是一个讲故事的过程。尽管数字空间消解了传统事件传播中传者与受者的界限,但在如此重要的日子里,媒介依然承担着由向受众提供一种事件共同价值承诺与维护的“在场”替代物 转变为受众自发性、主动进入事件的平等渠道。
但是,数字空间中的叙事过程打破了传统单向性传播所固化的叙事框架,形成了由主流媒体、新媒体、普通网民等多元叙述主体与事件共同组成的动态叙事框架,我们能够自发地在网络空间中表达自己对党的热爱。
何为媒介事件?
美国学者布尔斯廷曾提出过“伪事件”这一概念,指为了得到媒体报道而人为制造的新闻事件。
布尔斯廷认为伪事件具有以下特征:
1、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事先计划、安排和主动引发的。一般来说,火车事故或地震不是伪事件,而专访、新闻发布会是伪事件。
2、它的主要目的(但不绝对如此)是为了被立即报道或复制。因此它被安排得便于媒体报道。伪事件成功的主要标准是有多少媒体报道它。
3、伪事件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是暧昧多义的。正因为如此,它既可以吸引媒体和公众(具有新闻价值),同时又能被用来实现组织的利益。
4、 伪事件通常是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当声称某个商品销量第一的时候,这一声称本身可能会促进销售,使其真的成为畅销产品。
布尔斯廷这里所谓的“伪”是相对于真正的“自发性”而言的,但是他也提出,在一个民主的社会里,存在着多样化的观点市场,各种伪事件也会相互竞争,最终会达成平衡。
按照布尔斯廷的标准,现代媒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事件都可以归为这一类,比如公关活动、新闻发布会、专访、接受赞助的活动、精心安排的“突发新闻事件”。
“伪事件”本身不是虚假的,它是真实发生的事件,但是它是利用媒体生产的惯例制造出来的事件,因此媒体在选择的过程中处于两难境地。
一方面,它符合传统的新闻价值,另一方面由于伪事件的“多义性”,对它的报道又会被幕后操纵者利用。媒体明知是圈套,又不得不往里钻。甚至有时媒体也会和其他组织合作制造“伪事件”(比如公司赞助的媒体报道活动、媒体自身的公关活动等)
但是,我们文章开始提到的媒介事件与布尔斯廷所说的“伪事件”不同,它是由戴扬和卡茨提出的概念,戴扬和卡茨有意想要借这一概念避免布尔斯廷对伪事件的简单否定。
所谓媒介事件:对那些必然要出现但还没出现,或为整合杂乱现象而推出的媒体策划的先导性事件。媒体为了推动事物的发展,组织有声势、有影响的社会活动提前再现将要发生或已经发生但缺乏典型的事态。
戴扬和卡茨把那些在电视上进行现场直播的国家级历史事件,称为媒介事件。这些事件包括划时代的政治和体育竞赛(奥运会);表现出超凡魅力的政治使命(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出访波兰);以及大人物们所经历的通过仪式。
媒介事件可以其概括为“竞赛”、“征服”、“加冕”三种模式,以这三种模式为代表的媒介事件具有以下8个特点:
(1)电视直播;
(2)中断了日常生活和日常的电视节目;
(3)事件预先策划,按脚本进行;
(4)观众规模巨大——整个世界都在观看;
(5)具有非看不可的强制性;
(6)直播解说中充满着虔诚与敬畏;
(7)事件的功能是促进社会整合;
(8)典型的功能是提供安慰与调和。
戴扬和卡茨认为,这种大型事件的电视直播,可以看做是全民参加的仪式,与其说它是在描绘现实,不如说是在唤起传受双方的核心价值与集体记忆。这一仪式过程不单纯是传播者的意识操纵,它的最终意义也是接受者与传播者共同协商的结果。媒介事件不仅庆祝一致性,也欢呼多元性,受众也会对这一事件引起不同的意见展开讨论,某些事件还促进了平等和法制的实现。
仪式再现,
所谓仪式再现,是将政府等公共机构组织的仪式完整地呈现于媒介,经常采用现场直播或实况录像的方式播出。由媒介再现的仪式,一般都是国家仪式,通常有确定的地点、时间和主题,需要提前策划和宣布。
互联网时代,仪式再现的手段更加丰富,VR、AR、5G等技术的出现,都进一步增加了用户的沉浸感,在很多视频网站上,还可以借助弹幕进行互动交流。
技术延伸了仪式的空间,原本仅局限在天安门广场的庆祝大会,扩大了受众的参与度,在仪式现场的人不过只是仪式的一部分,这场举国关注的庆祝建党百年大会,是一场由组织者和媒介共同操办的“媒介事件”。
在互联网全知全能的视角下,无人机视角的镜头让我们得以看到全场,将自己置身于仪式现场。
在仪式再现过程中,媒体工作者成为了仪式的操办者,呈现给受众前台仪式,但是作为后台复杂工作的参与者,媒体人员需要对现场的声音、画面等进行统筹,如何最大程度展现给受众最佳画面。
此外,仪式再现需要媒介发挥一定的创造性,如画面的饱满、声画的结合、景别的运用等,但必须服务于其职责,就是忠实地呈现整个仪式的流程、场景和氛围,或隐或显地传达仪式各部分之间的主次轻重关系,还要通过解说表明一系列象征行为的意义。
仪式再现的主题、 框架和表现的最终目标是还原仪式,延伸仪式空间,并增强仪式的效果,使观众如同坐在剧场里看戏一样观看遥远地方正在进行的重大仪式,并如同在剧场里一样如痴如醉。
形塑公共记忆
对 “历史的现场直播”的探讨似乎总是不可避免地要在理论或经验层触及到 “事件如何沉淀为历史记忆”这一问题。
建党百年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都是意义非凡的,这一事件的纪念既与过去相关,又是我们继往开来的基石。
电视剧《觉醒年代》播出后,人们纷纷表示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就是其最好的续集,建党百年已经成为我们的公共记忆,融入生活中。
公共记忆的原型是石头筑成的纪念碑,但它也可以是一段由词语构成的悼词或演讲,其关键在于公共、开放,并与公众有关。在开放的公共生活中,公共记忆充当着环绕性的视界,为当下的讨论和行动提供资源。
契合公共记忆的轨迹,总会涵盖一系列研究议题,包括纪念性的媒介事件、媒介事件展演中的历史叙事和记忆工作、媒介事件的跨时空旅程、媒介 事件符号化及其社会框架效应。
我们可以看到,从2021年到现在,党和国家推出了一系列庆祝建党百年纪念活动,正是为了切合公共记忆,唤醒民众对历史的情感认同。
哈布瓦赫认为,我们保存着自己生活的各个时期的记忆,这些记忆不停地再现,通过它们,就像是通过一种连续的关系,我们的认同感得以终生长存。
集体记忆是社会认同塑造的重要力量与基本依据,它从来都不是个体回忆的总和,而是社群成员的共享记忆,唯有共时性下的某种情感唤询,方能成为一个社会的情感结构,凝聚共识。
真题速递
考场再现
2021年清华大学440简答题:媒介事件和特征;
2021年中央民族大学618新闻传播史论名词解释:媒介事件;
2018年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理论与历史论述题:当今大众传播已经走向"小众传播",但一些如世界杯,奥运会的媒介事件却仍能吸引大量受众,请谈谈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
参考文献:
1、论新闻与仪式的关系,李春
2、主体、情境、文本:数字空间媒介事件的叙事特征及其影响,冉 华、黄一木
3、媒介事件视域下央视春晚的集体记忆解读,李菁
4、网络社会中集体记忆研究的回顾与反思,赵然
5、唤醒群众最大公约数的集体记忆,我和我的祖国,衍生的媒介事件分析,吴倩
6、媒介事件的仪式传播研究,高子桓
7、深度媒介化与媒介事件的公共记忆,李红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