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党建 ” 打造“心家园”
——白碱滩区(克拉玛依高新区)五新社区工作队为民服务小记
白碱滩区(克拉玛依高新区)三平路街道五新社区是个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社区。近年来,这里渐渐成为外来务工人员的聚居地,且常年居住在社区的外来务工人员比例逐年增加。目前,社区共有居民六百余户近两千人,其中大部分是来克务工的租赁住户。
驻五新社区“访惠聚”工作队结合社区工作实际,针对社区文化生活单调、老旧房屋物业问题突出、房屋租售和就业信息渠道不畅等居民关注的难点问题,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着力打造“五新·心家园”党建品牌,以“党建 ”工作法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努力构建“小服务”解决“大问题”的工作格局,把为民服务落到实处,不断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党建 非遗文化课堂
“小心翻动,把白芷炸至黄色,将药材滤出,再加入蜂蜜,慢慢搅拌融化……”每周二的晚上,是申娜与居民准时“相约”的时间,她对着打开了直播软件的手机屏幕,一边动手操作,一边讲解着步骤要领。屏幕那头,居民边学习边动手,不时发送着弹幕和申娜互动。短短半个小时,一盒盒沁人心脾的古法紫草膏制作完成。
工作中的申娜有两个身份:她既是五新社区的党支部书记,也是社区“非遗文化课堂”课程项目的负责人。五新社区距离市区比较远,居民文化生活单一,如何让居民在紧张忙碌的工作后得到休闲放松、享受文化福利呢?工作队和社区“两委”想到了为社区学校增设“非遗文化课堂”的方式,让居民在课堂中放松身心的同时,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依托“文化润疆”工程,工作队和社区“两委”创新“党员为主体、社区为纽带、课堂为阵地、服务为抓手”的“四位一体”工作模式,将5名党员充实到课堂担任管理员、教师,每月通过“居民点单、社区下单、党员接单”的个性化服务,由两名专业教师、党员根据职业特点和兴趣特长,自主认领课程。课程设置包括“中国传统绘画”“传统手工制作”“创意手工制作”三大板块,包含了画脸谱、扎染、古法口红、活字印刷、绒花制作、香囊制作等百余个子项目。申娜作为课程项目的负责人,负责统筹安排课程、准备材料工具等,也经常参与课程的讲授。
这种把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集文化性、趣味性、体验性于一体的趣味课程一经推出,就受到了辖区居民的热烈欢迎。以往,“非遗文化课堂”场场爆满,上课人群也从辖区居民扩展到社区“大党委”成员单位,形成了群众“期盼开课、乐于聆听、认同中华文化”的良好氛围。2020年,考虑到疫情原因,工作队和社区“两委”把课堂“搬”到了网上,以直播互动、录制视频等方式,保证课程不断档。2020年以来,推出线上课堂5期,线下课堂3期,吸引参与群众3000余人次。
“课课有文化,次次有收获”是居民对社区文化课堂的普遍感受。“以前在家就是看电视、玩手机,现在我最盼望的就是来上课。”“我把我在课堂上制作的手工艺品送给亲戚朋友,他们都很喜欢,还夸我心灵手巧。”很多居民向申娜分享了自己的收获和喜悦。申娜说:“我们会继续把课堂办下去,让更多的人读懂非遗之美、寻找文化之根。”
党建 行走的工具箱
灯泡不亮、水龙头漏水、窗户开关失灵、燃气灶打不着火……当五新社区居民遇到这些问题时,不用着急地寻找维修人员,只需要打个电话或发条微信,就会有“行走的工具箱”免费上门服务。
“行走的工具箱”是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室的名字,也是居民对志愿服务者的亲切称呼。此前,工作队队员和社区工作人员在走访入户时发现,很多居民家都存在灯泡、开关、门把手之类的小物件损坏的情况,拖着一直没有修理。究其原因,很多居民不会修理或者手中没有合适的工具,找专业的人来维修又觉得不划算。一来二去,事情不知不觉就耽搁了下来。
通过党建引领,工作队由过去“忙事务”向“抓服务”转变,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和工作队队员动手能力强,日常水电暖气维修技术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优势,整合社区资源,在原有10名工作队队员和社区工作人员的基础上,吸纳4名“红细胞”党员、3名优秀联户长,配置常用维修工具、材料百余件,成立了“行走的工具箱”工作室。
刚开始,居民听说社区成立了“行走的工具箱”工作室,都持怀疑态度:一怕花钱多;二怕效果差。经过几次试用,他们的疑虑烟消云散:“行走的工具箱”不仅不收维修费,还经常自掏腰包买材料,而且维修时耐心又细心。
为了进一步了解居民的需求,“行走的工具箱”通过入户走访,发放调查问卷320余份,召开居民说事议事会5次,梳理小区老旧带来的电路老化、管线堵塞、暖气不热等5项普遍存在的问题,制定20项维修服务清单,结合居民“点餐式”需求,为居民提供精准的综合“服务套餐”,针对17名孤寡老人,研究制定10项“一对一”的走访爱心维修服务,开启“红色维修”服务模式,同时,利用升国旗、微信群向居民推送装修、用电等安全提示120余条。
社区居民阿不来提·苏勒曼有听力障碍,十余年来几乎和邻居没有交流。“行走的工具箱”为他设计、安装了一个特殊的“灯泡门铃”:只要有人按下门铃,他卧室的红色灯泡就会有节奏地闪烁,这样他就知道有人敲门了。
社区居民艾斯卡尔·艾山家的电灯坏了,“行走的工具箱”检查发现,是电路老化导致短路。随后,他们去五金店买了电线和开关,花了一下午的时间帮忙更换。
这样的事情在五新社区里还有很多。2020年以来,“行走的工具箱”累计服务150余次,用暖心服务赢得了群众的信赖与赞誉。
党建 新市民之家
在五新社区租了十几年房子的李战成经过打拼小有积蓄,打算在这里买套房定居下来。但社区附近没有中介机构,他拜托朋友几番打听,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房源。“有困难就找工作队”,抱着这样的想法,他来到社区求助。
工作队当即登记了李战成所需房屋的要求和联系方式,通过微信转发、张贴告示、入户告知的形式帮他寻找房源。为方便买卖双方沟通协商,工作队腾出一间办公室,搭建免费交流平台,邀请社区律师帮买卖双方把关。没想到这一方式不仅帮李战成买到了心仪的房屋,还在居民中“一炮而红”。大家口口相传,向工作队咨询买房卖房信息的居民越来越多。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居民委托工作队帮忙找工作。
为此,工作队联合社区“两委”,结合居民普遍的需求创建了“新市民之家”,下设“房屋超市”“就业服务站” “矛盾调解室”,提供多样化服务。
“房屋超市” 致力于让新市民购买和租售房屋更省心,工作队建起了,打通辖区企业、物业公司职工租房信息共享渠道,双向收集租房、购房、售房信息,对有需求的双方提供商谈场地和法律咨询服务。
“就业服务站”一方面借助社区网格力量采集就业、学历、职业技能等信息,收集居民错时与全时段就业意愿,做好分类登记,另一方面,与民政部门、用工企业对接用工需求,实现供需信息精准匹配、分类服务,主动进行岗位推荐,实现从过去“上门找工作”到“岗位送到家”的转变。
“矛盾调解室”配备7名人民调解员,发挥人民调解效能,重点帮助新市民解决工资发放问题,将矛盾纠纷化解在社区。
近三年来,社区居民通过“房屋超市”出租房屋160余套(间),买卖房屋62套。56名有就业意愿的新市民在“就业服务站”顺利找到工作,其中8名家庭主妇找到双份既能挣钱又兼顾家庭的“错时”工作岗位,同时,“就业服务站”向辖区内有能力、有创业意向的人员开展小额担保贷款等“一条龙”服务,共为辖区3名居民申报小额担保贷款31万元。“矛盾调解室”累计成功解决劳资纠纷17起,帮助新市民讨薪达百余万元。
多年来,五新社区工作队和社区“两委”不断提升基层党建影响力,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精准、暖心的服务,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赞扬。社区居民发自内心地把社区当成了自己的家,“人人热爱家、人人守护家”的氛围愈发浓厚。五新商业街个体工商户马建华说:“在五新社区生活多年,我真切感受到了党的政策带来的实惠,感受到了社区和工作队给我们的帮助,这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我爱它。”
来源:克拉玛依日报记者 武海丽
通讯员 徐涛 闵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