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乡村田野,第一书记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在繁忙的城市社区,党员志愿者为居民排忧解难;在轰鸣的工厂车间,党员先锋岗攻克技术难关……这些生动的场景,正是新时代基层党建工作的真实写照。基层党建是党执政大厦的根基,是连接党和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只有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才能让党的旗帜在基层阵地高高飘扬。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我们党有49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分布在社会各个领域,犹如一张巨大的网络,将党和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脱贫攻坚战中,全国累计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他们扎根基层,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云南怒江州的“党建 产业”模式,让曾经的深度贫困地区焕发新生;浙江安吉的"党员联户"制度,实现了服务群众零距离。实践证明,只有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党的执政根基才能坚如磐石。
然而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基层党建也面临新挑战:流动党员管理难度加大,"两新"组织党建覆盖不够,部分基层党组织存在弱化、虚化问题。但挑战往往与机遇并存。数字技术为党建创新提供了新路径,"学习强国"平台用户超2亿,"智慧党建"系统实现组织生活全程纪实。北京"红色物业"破解小区治理难题,深圳“楼宇党建”服务新兴领域党员,这些创新实践为基层党建注入了新活力。
检验基层党建成效,最终要看群众是否真正受益。在乡村振兴一线,党员带头发展产业带动增收;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党组织协调解决居民实际困难;在企业生产车间,党员技术能手开展传帮带。当群众真切感受到"党组织就在身边,党员就是亲人"时,党的凝聚力自然增强。
基层党建就像大树的根系,虽然不显眼,却决定着整棵树的生命力。从革命年代的"支部建在连上",到新时代的"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初心。展望未来,我们要继续推动基层党建创新发展,让每一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凝聚民心的"红色引擎",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