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宽出”!学位论文要求“步步高”

不再 “宽出”! 学位论文要求“步步高” 研究生培养还需回归学术能力

长期以来,“严进宽出”是人们印象中中国高等教育的“特点”。然而近年来,高校研究生毕业已不再“宽出”,较直观的表现是,教育部、各高校不断提高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重视程度,要求提高论文质量。当提高学位论文的标准成为中国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的既定趋势,这意味着什么?面对逐渐拔高的毕业门槛,研究生们该如何面对?学校、导师又该如何帮助学生提高学术能力?

感受

新增预审 标准严格

学位论文不容易“混过去”

“有时候盯着那个审查系统,脑子就会一片空白,既想盲审结果赶紧出来,又害怕不通过。”黄霖是暨南大学的硕士应届毕业生,在她看来,写学位论文就如同过关斩将,从确定选题、开题答辩、写完初稿、预答辩、预查重、正式查重、专家盲审,再到最后的正式答辩,每一关都要用尽全身力气去面对。

2019年,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着重强调要狠抓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管理,重点抓住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评阅、答辩、学位评定等关键环节,严格执行学位授予权方位全流程管理。随即,许多高校提高了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审查标准,压低学位论文的查重率,严格执行校审、盲审等制度,加强对抄袭现象的排查。

上海交通大学应届硕士毕业生黄同学感受到了学校加强审查后的压力与焦虑:“前几年对于学位论文预答辩比较轻松就能‘混过去’。今年预答辩数量增加了,从一轮变成两轮,如果第一轮没有通过的话,就得接着参加第二轮,如果还是没有通过,会被取消最终毕业论文答辩资格。”据他了解,参加第一轮预答辩有近100人,大约1/10的同学被刷下来:“每组三位老师负责,三位都表示不同意,第一轮预答辩就会被刷,而那么多同学没有通过,说明学校对大家的论文真的非常严格。”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专业的硕士生章浩告诉记者:“学校今年新增了预审环节,在正式提交论文之前要由导师之外的几位老师先行审查,通过之后才能进入查重和盲审。我担心论文还没提交系统就‘夭折’,所以在截止日期前一直在修修改改。”

研究生学位论文不仅加紧了对硕士生的约束,对已经长期进行科研和学术训练的博士生,要求只会更加严格。

广州某高校博士生陈星表示,虽然并非今年毕业,但他已经感受到论文审查的威力:“我有几个朋友,他们的论文都在盲审中‘挂掉’了。学院里有位学长已经延毕好多年,今年两次盲审还没通过,如果最后一次再失败的话,可能就拿不到学位了。”

中山大学博士毕业生赵轩今年亲身体验了学校严格要求带来的紧迫感:“论文写作过程中导师会开组会,让大家讨论论文是否科学和规范,导师甚至还会请相关研究领域里的老师帮忙指出问题,纠正方向。初稿写完之后要面对学院的预答辩,接受其他教授对论文选题、论证、研究工作量等多方面的提前审查。总的来说,学校对学位论文要求较高,审查也是多方面进行,不断督促我们提高论文的质量。”

现状

投入时间少 学术规范差

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难提高

提高学位论文的质量为何就那么难?

今年1月,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发布《关于2021年度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工作的通报》(以下简称《通报》)。全省共有36470篇硕士学位论文参加抽检,在最终送审的1340篇学位论文中,有7篇论文被认定为“存在问题学位论文”,占送审总数的0.52%;另外54篇论文,各有1位专家评议意见为“不合格”。这些学位论文的共性问题包括:论文规范性不够,结构松散,文字表达与编排问题较多;科研能力与基础知识不够扎实,部分论文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缺乏可行性;选题创新性不足,部分论文未凝练出重点研究解决的科学问题。

暨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刘涛教授多年以来指导过许多本科生、硕士和博士,对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写作感触良多:“学位论文一般就是研究生几年下来学术研究的集大成者,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其学习成果和学术研究水平。特别是对于博士,学位论文可以说是以后研究继续之路的‘敲门砖’。但现在很多研究生学术目标不够明确,学术训练跟不上,论文基础很不扎实,导致学位论文质量难以提高。”

当学位论文碰上实习、毕业作品设计等时,部分研究生的时间精力更是难以分配。

黄霖自认直到开始准备学位论文时才接触“学术”:“在硕士期间,我整体好像按下了‘加速键’,上课、实习、课外活动等充斥了我的研究生生活,感觉并没有沉下心去好好安排和掌握我的学术。”匆匆忙忙开始的学位论文之旅中,她频繁遭遇挫折,选题、研究方法、论文规范等问题都困扰着她。黄霖用“天昏地暗”去形容写论文的那段时期:“白天被实习单位的工作折磨,晚上回宿舍还要继续熬夜写论文,有时候写到眼睛都模糊了,完全不清楚自己在写什么。”

艺术类专业的丁丁也表示自己并没有很多时间可以花费在论文写作上:“版画专业主要看硕士三年的专业能力,而专业能力主要体现在毕业创作,所以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毕设作品上。虽说学位论文能够结合自己的作品,在寻找灵感的时候也能为论文积累一些学术素材,但当投入到作品创作之后,就有点无暇顾及学位论文了,到后期才开始真正动笔。”

要产出一篇优秀的论文,从提出选题到最终定稿、提交,每一个步骤都需要精打细磨,这不仅需要写作过程中投入足够时间,还需要平时不断的学术积累和基础理论学习。部分研究生在学习期间没有做到专注于学术研究,导致最终的学位论文产出困难。

办法

导师引导 学生自主

厚积薄发才能收获硕果

学位论文质量是衡量研究生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对学生而言,学位论文代表自身学术水平,对导师和学校而言,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质量体现的一种方式。

在暨南大学硕士生导师李志敏看来,审查标准本就应该严格,虽然一开始会给学生带来压力,但引起学校和学生的重视后,可以促进论文整体质量的提高。要真正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不仅要对论文结果进行监测,还要在培养过程中加大学术训练,让学生做到“厚积薄发”,回归到学术能力的培养。

刘涛认为,在研究生的培养上,导师首先要承担起责任,既要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学术研究,还要对研究成果进行严格把关:“在没有培养起学生足够的基础研究能力和专业素养之前,导师尽量不要让学生过度参与到科研项目中,要负起针对性指导的责任,不能将学生放养。”

为加强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相关部门加强了对导师与论文的第三方“监管”。比如暨南大学在2021年发布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评议结果的处理方法,其中提到若是指导的学位论文“存在问题”,导师会被全校通报甚至取消导师资格。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了导师压力。

教学相长、亦师亦友,这是刘涛心中导师和研究生之间最好的相处模式。“在自己研究的领域里深耕、掌握,然后用心把自己所学教给学生,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形成对问题的认识路径。”在他看来,如果导师自己不努力研究,不用心教导,会给学生的毕业带来很大的阻碍,“学术的世界里没有等级,学生与导师的一切对话都基于知识的探索与研究,在平等交流中才能促进学生学术能力的进步。”

其次,刘涛认为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应该与学科专业知识密切结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让研究生在课上能够真正学到学科专业知识:“优秀的教师也应该多参与研究生教学,不能仅依赖导师一人,而是要让学生从不同老师身上学到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科研经验,拓宽学生的学术眼界,这样有助于学生学术能力的提高。”

此外,端正学术态度也是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重要举措。据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2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近六成的学生明确表示考研是为了增加就业竞争力,仅有三成表示想在学术上深造。当“就业”与“学术研究”的目的错位,很大程度导致了部分研究生学术热情不高,对学术研究没有正确的认识,只为求得高学历,进而造成了学位论文质量难以提高的局面。

对此,刘涛认为,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学术研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正确对待学术研究,努力唤起学生对学术的兴趣和自身学术荣誉感:“学术研究本就是一件有难度的事情,如果没有坐‘冷板凳’的精神,没有足够的热情做支撑,不能坚持慢慢‘熬’的话,很难做出优秀的成果。”

(应采访对象要求,部分人名为化名)

借鉴

细化培养要求

把控论文质量

国外高校同样严格

在西方发达国家,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想要顺利通过学位论文,也绝非易事。

在论文的评阅和答辩过程中,国外不少高校充分相信导师的监督作用,充分重视指导教师的意见。在美国,学校里系指导委员会同意受理论文审查后,会指定校内二至三名评阅人对论文进行评阅,其中导师为主评阅人。评阅人须向系指导委员会提交对论文的评阅意见,经委员会认可后方可进行答辩。

许多高校对评审专家的选择也有严格的要求。比如,澳大利亚高校规定评审专家必须来自校外,每篇论文由2到3名专家进行评审,而且还鼓励国际评审,评审专家中至少有1位国际评审。评审专家在论文评审中,不仅关注论文的研究水平和质量,还要关注论文选题的挑战性和工作量。

英国格林威治大学商学院布鲁斯·库洛宁教授和埃德娜·所罗门副教授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英国高校对于博士学位论文的审查标准非常严格,以格林威治大学为例,博士生提交学位论文后,会面临内外审考官的答辩挑战。答辩后,审考官要各自撰写答辩报告。博士生需按照内外审意见修改后才是终稿。

两位教授认为,研究生学位论文在学生学术生涯中扮演的角色是就像“考一本驾照”,通过了才有资格进一步做学术研究。他们认为,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的学位论文需要学生有创造力,对知识有所贡献,要在学习期间找到合适的研究办法解决问题,并且非常清楚地理解所获得的研究成果。

他们表示,一些同学可能面临各种困难,包括时间上的消耗,研究分析撰写需要花费的精力,海外留学生还要面临语言带来的挑战。因此,“研究生需要对待学术要充满热情,对待知识要抱有兴趣,清楚地了解自己,知道怎么改善自己。”

在平时的培养过程中,导师也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和研究状态。“在英国读博士,并非到了‘该毕业’的时候就能毕业,学校导师在平时会非常关注你的论文进展。当某一阶段陷入瓶颈或无法继续进行下去时,导师甚至会劝你退学或者中断研究。” 英国格林威治大学应届博士毕业生张腾飞说。

“学校对于博士论文非常重视数据来源、格式规范、校对等,也重视学生在几年之间的发展过程。平时上过的课、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与反馈、参加学术会议后做出的报告等,最终都要纳入一个表格里,清晰展现你的学习成长过程。导师每个月都会给我们开会,聊进展、找问题、提建议。博士论文不改个几十遍很难通过。”张腾飞认为,学校对学生日常学习和研究的关注,督促着他不断进行学术上的积累。

羊城晚报记者 孙唯 实习生 邱家达 洪羽忻 汤君妍

来源: 羊城晚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6月14日 上午10:50
下一篇 2022年6月14日 上午10:5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