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使命和任务,就是为提高改革决策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持和智力支撑。公共管理学是一门以公共事务治理活动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关系十分密切。这要求公共管理学的研究主题、重点以及研究方法等都应聚焦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这一重要时代课题。在当前的学科建设中,应建立符合时代需要的公共管理学理论架构,推动公共管理学在我国改革发展实践中成长,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有益思路。
重视价值研究。价值选择往往影响着政策选择,是制定法律法规和政策、实施公共管理活动、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时均要考虑的因素。现代公共治理越来越演化为多元主体参与的、开放而复杂的共治系统。要让这一系统高效有序运转,需要建立起一套公众有效参与的机制,在法治框架内寻求最大公约数,进而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因此,公共管理学在实证研究基础上,需要更加关注价值研究。中国公共管理学学科在建立发展的过程中,其研究方法受到实证主义影响,不少学者倾向于以数据和案例分析为基础进行实证研究。然而,社会科学研究不能单纯依靠数据模型来解决现实问题。特别是在当下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以价值讨论为主的规范性研究对于公共管理学来讲不可或缺。
回应实际问题。当前,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类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呈现。公共管理学者不能只埋头于书本,而应密切关注公共政策与治理领域的实际问题。在宏观层面,探讨制度顶层设计,关注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决策过程;在中观层面,围绕公共管理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探讨效率与均等、差异与公平等问题;在微观层面,关注具体政策执行、管理行为和服务绩效,重点探讨如何统筹不同治理主体的利益诉求。在此基础上,公共管理学研究要紧跟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步伐,紧跟改革发展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关注国家治理的重要课题,理顺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而实现理论创新和学术突破。
探讨新技术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国家治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国家治理提供了新工具,也加剧了治理的复杂性,并衍生出一系列新的治理问题。比如,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数据。从工作内容到每日行程,从人际往来到网上购物,每个人的工作、生活、社交、教育等各方面的动态都在频繁、普遍、精确地数据化。那么,这些数据的权属如何确定,如何规范掌握数据资源企业的行为,如何保护公民的数据权和隐私,如何解决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带来的伦理问题等等,都是公共管理学研究的新领域,理应引起学者们关注。
关注全球治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从国际规则的遵循者、追随者逐步变为参与者、制定者,为国际社会不断作出积极贡献。我国公共管理学研究应更加关注全球治理前沿问题,包括全球领域的贫困、就业、难民、宗教、气候变化、能源和粮食安全、疾病救治、核不扩散、地区安全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公共管理学者从全球治理的视角进行观察和剖析。同时,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我国不少企业走出国门到海外进行投资生产经营。他们除了面临经济利益、劳资纠纷、法律法规等传统的商业风险,还可能遭遇到文化差异、社会冲突等非商业风险,这些问题也需要公共管理学者展开深入研究。学者要以自己的责任担当和勤奋耕耘,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贡献智慧。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中国社会风险评估研究中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