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银行个人碳账户来了,绿色低碳行为可量化(人民银行碳减排)

近日,“中信碳账户”正式上线。作为首个银行个人碳账户,中信碳账户将实现个人碳减排数据的资产化、价值化,通过构建低碳生态联盟,让碳资产得到归集。同时,中信银行正式启动“绿·信·汇”低碳生态平台,将携手多方合作伙伴积极推动绿色创新,拓宽合作生态,发挥产业链和生态圈的协同效应,推动社会生活向绿色低碳转型,助力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

个人“绿色账户” 计量低碳减排

据悉“中信碳账户”依托中信银行信用卡“动卡空间”APP开发构建,凭借中信银行“金融 生活”生态圈的广泛覆盖,通过用户授权自动采集个人在不同生活场景下的低碳行为数据,包括助力用户实现绿色金融、绿色出行、绿色回收、绿色阅读,让民众的低碳减排行为,并通过科学计量方法累计个人碳减排量。

当前,“中信碳账户”已实现基础功能应用,包括碳账户开通、碳减排量记录、碳值社交分享、低碳科普、低碳知识小问答、碳排放计算器等功能模块,并识别和引入电子信用卡申请、电子账单、线上生活缴费等特色金融场景。

具体操作上,用户登录“动卡空间”APP,首页上方点击“加入低碳行动”图标,即可开通个人碳账户。“中信碳账户”向全部持卡人开放,鼓励广大用户积极践行可持续的绿色生活方式,推动城市碳普惠广泛普及。

未来“中信碳账户”将进一步对内协同集团资源,对外引入绿色出行、二手回收等更多低碳场景,旨在成为消费者记录低碳生活的掌上动态指南。

今年3月,参与“中信碳账户”内测版体验的数千名用户调研显示,在使用意愿层面,100%的体验官愿意参与低碳减排,92%愿意分享并邀请身边人参与体验中信碳账户;在低碳场景建设方面,超过50%的体验官希望引入地铁出行、共享单车等绿色出行场景,37%的体验官希望增加二手回收场景。由此可见,民众参与低碳生活的意愿日益高涨,也期待个人碳账户能够进一步拓展更多元的绿色低碳生活场景。

绿色金融 助力城市碳普惠

作为首个由国内银行主导推出的个人碳账户,“中信碳账户”是中信银行在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深圳银保监局的指导下,与深圳排放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开展合作交流,联合国内专业机构中汇信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共同研发,该产品从调研、开发到正式上线,期间得到了来自深圳市政府的政策指引、行业监管及主管单位的专业指导。

去年11月,深圳市政府印发了《深圳碳普惠体系建设工作方案》,提出立足新发展阶段,以“低碳权益、普惠大众”为核心,具体量化社区家庭、个人节能减碳行为并赋予一定价值,通过低碳行为数据平台与碳交易市场平台互联互通,在形成持久、普遍的绿色生活方式领域先行示范,打造绿色发展的深圳样板。

深圳市委副书记艾学峰表示,一直以来,深圳市高度重视绿色低碳发展,坚持生态优先,大力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先后获批国家首批低碳试点城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深圳绿”“深圳蓝”已成为亮丽的城市名片。绿色金融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推动力量。这次中信银行推出个人碳账户,是充分发挥业务协同优势,通过金融科技赋能绿色发展、促进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的重要举措。

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何杰表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要求深圳担当“可持续发展先锋”,强调要“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和绿色金融”。深圳已成为国内绿色金融的领跑者。本次“中信碳账户”的推出,是中信银行在绿色金融领域的重大探索,是落实国家双碳目标的生动实践,对于城市碳普惠机制建设,形成节约优先、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文忠表示,深圳通过推广碳普惠工作,鼓励市民群众从绿色行动中获得低碳权益。去年,深圳市印发了碳普惠工作方案,公布了首个碳普惠方法学。今天,中信碳账户就是碳普惠一个实践,该产品让绿色消费行为数字化、可视化、资产化和价值化,从而积极引导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转型。这是金融机构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助力碳普惠的有益尝试,也体现了中信银行作为国企的责任担当。

生态环境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表示,绿色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发展大势,为实现“双碳”目标实现的相关政策正逐步推出,有关“双碳”的“1 N”政策体系正在建立;中信银行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一直处在前列,此次率先推出“中信碳账户”将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力助力,为金融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我国新消费转型,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提供全新助力。(上证报中国证券网 许莉芸)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国能源报/中国能源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属于中国能源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能源报/中国能源网”的作品,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立场和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6月25日 上午11:06
下一篇 2022年6月25日 上午11:0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