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国企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专题推进推广“科改示范行动”经验、强化科技创新激励

6月8日,国务院国企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以视频形式召开推广“科改示范行动”经验、强化科技创新激励专题推进会。国务院国企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翁杰明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要高质量落实三年行动要求,以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大力度的改革创新推动国有科技型企业更高质量发展。国资委党委委员、秘书长彭华岗主持会议。

国务院国企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专题推进推广“科改示范行动”经验、强化科技创新激励

会议指出,近年来,“科改示范企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改革创新“双轮驱动”、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有效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下一步,“科改示范企业”要做好战略引领、中枢统筹和高效推手,创新主体要搭好平台、建好机制和用好人才,协同创新要突出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协同攻关和成果转化,创新激励政策要做到学深吃透、集成运用和务实落地,加快形成科技创新的强大推力、内生动力、系统合力和政策引力。要进一步强化使命责任,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完善支持科技创新的合规免责清单,持续深化“科改示范行动”,推动国有企业科技创新取得新的重大突破。

航天科技中国华能国机集团中国石化催化剂、广西国资委、重庆水泵厂等6家单位进行了发言交流。国资委有关厅局和在京直属单位负责同志,中央企业和地方国资委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2020年“科改示范行动”实施以来

发挥了改革与创新

“双轮驱动”示范引领的重要作用

市场化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科改示范企业”已基本完成各项重点改革任务。80%的“科改示范企业”已灵活开展多种方式的中长期激励。

研发投入强度明显提高。2021年“科改示范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15.4%,远高于中央企业平均水平(2.49%),也高于科创板上市公司平均水平(13%)。

科技人才队伍日益壮大。2021年“科改示范企业”科技人员占比平均达到50.7%,基本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创新能力强的科技人才队伍。

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截至2021年底,累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855项,累计拥有授权发明专利41374件

科技成果转化收益丰硕。“科改示范企业”两年多来累计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收入6327.5亿元

经营效益和质量屡创新高。2021年“科改示范企业”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较2019年增长34.5%45.9%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工成本利润率分别较2019年提高30.5%20.8%

下一步,国资委将重点聚焦“四个抓手”

推广“科改示范行动”经验

强化科技创新激励

集团公司要做好“战略引领 中枢统筹 高效推手”,加快形成科技创新的“强大推力”。

集团公司要明晰战略定位,确定本企业科技创新规划或方案。

做好统筹协调,实现科研项目透明化、动态化管理,避免低水平、同质化、碎片化研究。

分类推进创新,根据项目性质和生命周期,建立健全分类组织管理模式,并对各类创新提供综合支撑。

创新主体要做到“搭好平台 建好机制 用好人才”,充分激发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

创新主体要形成灵活高效的市场化机制,深入穿透基层一线,鼓励推行“赛马制”“悬赏制”,公平竞争、优中选优。

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到今年年底,中央工业企业重点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平均要达到5%以上。

赋予项目负责人更大自主决策权,鼓励科研项目负责人自主组建项目团队,清理不合理的评价制度,将科研人员从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

实施精准化的分类考核和分配,研发周期长的项目,对重要节点、阶段性成果及时考核和激励,将增量资源向稀缺、关键岗位和作出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倾斜。

建立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核心关键人才薪酬制度,要打破科技人员薪酬待遇“天花板”,提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包”,提供住房、子女教育等各种保障性激励。

多途径加强科研人才培养,要健全多渠道晋升的岗位序列体系,强化对青年科研人才的培养。对贡献特别突出的优秀科技人才,可以打破学历、任职年限、岗位职级等资格限制,优先破格任用或提拔。

协同创新要突出“两链融合 协同攻关 成果转化”,有效凝聚科技创新的“系统合力”。

找准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的切入点。创新环节应聚焦产业基础能力提升,产业环节应积极营造优化创新生态,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

优化创新联合体协同攻关的方式和途径。注重“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鼓励推动科研项目面向全社会“揭榜挂帅”,撬动更多有益资源助力科技创新。

完善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和环境。充分用好国有企业内部大市场,通过自行实施、技术许可、作价投资等多种方式推进成果转化。

创新激励政策要做到“学深吃透 集成运用 务实落地”,持续增强科技创新的“政策引力”。

增强政策穿透力。各中央企业、各地国资委要进一步加强政策学习和培训宣贯,让基层一线的每个科研人员都感受到政策的温暖。

打好政策应用“组合拳”。发挥不同激励方式对不同人员的差异化激励效果,提升短期与中长期激励、物质与非物质激励相结合的综合效应。

持续推动政策创新。鼓励各地国资委和国有企业集团公司结合本地区、本行业、本企业实际,推行更为灵活、更具创新性、更接地气的激励政策措施。

6家单位“科改示范行动”主要举措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聚力攻坚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中国卫星成功构建了空间站“万兆以太网系统”,小卫星研制平台产品互换率提升至90%,国产化率达到100%。西发公司基本实现对我国航天液体动力制造核心专业的全覆盖,满足自主可控需求。

打造航天领域原创技术策源地。已申请专利超过7.6万件,获得中国专利金奖8项、银奖6项。2020年以来开展22个科技成果转化试点,已促成航天科技成果在十余个省市落地,累计实现收益超过5亿元

持续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每年拿出近6000万元开展专项人才支持计划,在经费、团队、住房及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支持。每年投入3000多万元设立航天创新奖等系列荣誉奖项。

—·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

聚焦攻关培养人才。以重大科技项目为牵引,通过“筑巢引凤”,打造一支2000余人的专职研发队伍和近200人的科技领军人才队伍。瞄准高端引进人才。清华大学上海交大等高校合作开展“校企开放日”和“职业生涯教练计划”等活动,组织在校学生深入了解企业,“科改示范行动”实施以来,累计选拔引进新能源、核电、大数据、煤炭等专业高层次急需紧缺科技骨干人才146名。创新激励用好人才。2019至2021年三年激励额度分别为500万元、3000万元、4000万元。其中,对全国产DCS开发及首台(套)示范项目团队奖励1200万元,个人最高奖励35万元;对承担国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和集团公司重点科研工作并取得重大技术突破的12个项目奖励2900万元。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强化战略引领,锚定科技创新目标方向。集团四家“科改示范”企业紧扣当前国家工业强基的目标与任务需求,围绕高性能轴承等关键基础零部件,模锻铸锻等基础工艺与装备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大量成果,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发挥行业龙头企业作用,培育农业机械现代产业链“链长”。在大马力智能拖拉机、丘陵山地农业机械、大型智能收获机械、农机装备无人驾驶作业技术、农业大数据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开展多样化高层次人才引进。集团公司对引进的全国勘察设计大师等高端人才,每人给予10~100万元专家津贴。下属中机试验引进美国MTS公司静态试验装备领域核心技术团队,当年推出DF系列电液伺服液压万能试验机等产品,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石化催化剂有限公司·—

下好新能源领域“先手棋”。聚焦能源革命和“双碳”目标,组建科技攻关突击队,着力开发制氢、储氢、氢气纯化等关键环节催化剂,应用于新疆库车2万吨/年全球最大绿氢示范项目,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当好新产业格局“领头雁”。结合我国资源禀赋实际,突破合成气变换和甲醇合成等煤化工领域关键技术;着力布局己内酰胺新技术、烯烃催化裂解等关键核心技术配套催化剂攻关并取得重要突破,为产业“减油增化”转型升级提供强力支撑。打好新高端产业“主动仗”。成功转化了浆态床渣油加氢催化剂、用于生产熔喷布的专用催化剂以及用于生产奶茶杯专用料的聚烯烃催化剂等生产技术,满足了国家绿色发展及在特殊时期对催化剂新产品的迫切需求。

—·广西国资委·—

强化考核激励。将研发费用视同利润加回,对核心技术攻关的研发投入视同利润加倍加回。承担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团队的工资总额可以实行单列管理,不受本企业工资总额限制。加大科技人才引、培、留、用在企业人才目标责任制考核中的力度,对于新增的高层次人才载体给予加分。完善薪酬分配。鼓励科技型企业大力探索股权激励、分红激励等激励方式,出台《超额利润分享机制实施细则》《国有科技型企业实施股权或分红激励申报程序及报送材料指引》,目前已在3户“科改示范企业”推行超额利润分享,1户“科改示范企业”正在实施员工持股。

—·重庆水泵厂责任有限公司·—

建立科研容错纠错机制。制定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尽职合规免责事项清单,对因产业发展方向发生调整、技术路线选择错误、在研项目市场潜力消失、首次应用研究未达预期等16项因素造成的创新失败予以免责,形成“崇尚创新、包容失败”的制度文化。推行科研项目“揭榜挂帅”。针对科研中的技术难点,采取“揭榜挂帅”、“组阁制”等模式,给予项目负责人自主决策权。近三年共11个重大技术攻关项目实施“揭榜挂帅”,促进钢铁、石化、核电、矿冶等重点领域实现进口替代,订单年均增长10%以上。坚持重要人才队伍自主培养。鼓励在职人员脱岗带薪读研读博深造,相关教育费用由企业承担,博士毕业后一次性发放10万元人才津贴。

———— / END/ ————

责任编辑丨唐思恒

执行主编丨刘海草 张灏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7月11日 上午10:12
下一篇 2022年7月11日 上午10:1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