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荐书#如何应用一本书的知识比读懂更重要

书名:《秋叶: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

作者:秋叶(武汉工程大学副教授,学工处校团委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主任。微博、微信打造"秋叶PPT"品牌、畅销书作家)

点评:这不是一本教你阅读方法的书,而是一本关于如何将阅读到的知识进行“学以致用“的书,即拆书稿。阅读方法,只是获取信息的范畴。将阅读的知识如何应用,才是内化信息和使用信息的范畴。阅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致用。为用而学,学了就用。

#每日荐书#如何应用一本书的知识比读懂更重要

1

>> 问:你哪里有时间读那么多书?

>> 你把这个问题换成“你哪里有那么多时间打游戏、打麻将、谈恋爱、逛淘宝、做头发”,其实本质是一样的。做喜欢的事情你就会付出足够多的时间。

>> 麦肯锡金字塔原理里推荐的SCQA结构。情境(Situation):由大家熟悉的情景引入……冲突(Complication):这会带来怎样的矛盾?问题(Question):那我们应该怎么办?答案(Answer):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

>> 波士顿矩阵BCG Matrix),又称市场增长率-相对市场份额矩阵、波士顿四象限分析法等,是由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波士顿咨询公司创始人布鲁斯·亨德森于1970年首创的一种用来分析和规划企业产品组合的方法。波士顿矩阵认为决定产品价值的基本因素有两个:市场份额和市场增长潜力。依据这两个维度,波士顿矩阵把企业的产品分为四种:金牛产品:市场占有率高,但增长缓慢的产品。这往往意味着产品营销成本开始固化,投资回报率很稳定。随着竞争的加剧和消费市场的变化,大部分金牛产品迟早会变成瘦狗产品,企业的运营就是尽量延长金牛产品的生命周期,并创造金牛产品的品牌。明星产品:往往是企业研发出来的,正在快速占领市场的新产品。这种产品虽然取得了领先的市场份额,但是还远远没有达到成长的天花板,很可能因为要追求成长而需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资金运营,所以企业要努力让明星产品成为金牛产品。问号产品:看起来具有高成长潜力,但实际上市场接纳度很低的产品。这对企业来说是一种痛苦的选择,是投入更多时间和现金让其成为明星产品,还是放弃?瘦狗产品:销售增长率和市场占有率“双低”的产品。其实已经缺乏存在的理由,有的企业之所以还存在瘦狗产品,往往是因为人事原因或者历史情感因素,所以,对于这类产品最佳的建议是清算。

>> 我们有时候是成功了,但问题是我们归纳成功的原因往往是错的,但是我们总结失败的原因往往都是正确的。

2

>> 我给很多人说过,我不是靠做PPT生存的,按照我的产出为这些能力排名,PPT其实排在第七位。今天,用这个模型,我想可以比较清晰地描述我的能力维度。让我获得稳定收入的能力是演讲和写作,这两个能力我还有上升的空间。让我能有效协调各种商业机会的能力是项目管理和时间管理,这两个能力我没有退化,但是也不会有太多的提高空间。现阶段使我有限的能力得到放大的其实是网络品牌推广的能力,而大家关注的PPT能力,我的评价是已经要走下坡路了,这是年龄和精力限制的必然结果。当然如果在5年前,PPT制作是我技术先驱的能力;在3年前,是我爆发的能力。我已经在两年前就在准备两个新能力,一个是快速开发在线课程的能力,一个是快速写作电子图书的能力。我相信这两个能力加上现有的能力会让我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获得一个突破。

3

>> AI是肯定式探询(Appreciative Inquiry)的缩写,这是美国管理专家大卫·库柏里得开发的方法,他希望人们在沟通时把焦点放在个人本身的长处、正面的特质和潜力上,而不是弱点上。他建议用“目前什么进行得很顺利”取代“有什么问题”的提问,他认为如果在会议时一味专注于弱点,会一开始就营造出负面印象。

>> 人的一生很长,但是关键处只有那么几步,生活只是少数黑天鹅事件影响的累积结果。

>> 决定你人生轨迹的可能不是你的努力,而是一些偶然事件。比如我就是32岁才突然接触了PPT,并成为大家眼中所谓的PPT达人的,我做PPT培训是我职业生涯的前十年里想都想不到的,这也是由一个非常小概率的事件引发的。

>> “黑天鹅”的逻辑是:你不知道的事比你知道的事更有意义。你努力寻求一个确定性的未来,却不知道你所有的努力都可能被一次不确定性事件击败。

4

>> 框架内创新:要充分利用已有的条件解决问题,而不是为了解决问题创造出新的必要条件,这往往会使得问题越来越复杂,而不是得到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案。

>> 摩托罗拉以色列分公司推出了Mango手机,这是一款低成本手机。为了和竞争对手竞争,这款手机删除了拨号功能,只保留接电话的功能。一款只能接电话,不能打电话的低价手机,会有市场吗?结果是,手机推出后意外地受到特定人群的欢迎。这群人是孩子的家长。对家长而言,这款手机没有拨号功能,孩子们就不会制造高额的通话费,而接听电话则可以让家长掌握孩子的行踪。这款手机价格极其便宜,即便被孩子丢失也没有多大损失,更没有被呼叫的通话费用。不仅仅是家长,连一些公司都选择这款手机和外勤人员联系。凭借这款低价手机,有些公司就和自己的销售人员建立了一个单向联系的网络,既减少了费用,又可以随时联系到员工。公司用户喜欢这款手机的原因还在于,对于一款只能接听的手机,手机占线的可能性非常低。最后的结果是这款手机在一年时间占据了当地市场5%的份额,1995年,这款手机被评入全世界最具创意的12个营销策略。

5

>> 《带人的技术》提出一个观点:带人要具体告知下属应该采取的行动,而且必须用可感知的语言提出要求。■ 知识介绍。什么是可感知的语言?作者提出了MORS法则:可测量(Measurable)——可计算或写成数据;可观察(Observable)——无论是谁都能知道结果应该如何;可信赖(Reliable)——无论是谁都能够辨识行为是否一致;明确的(Specific)——如字面含义,一清二楚无歧义。作者认为,如果不满足以上条件,你的要求只能算建议,而不是行动指南。例如“请后期加强密切沟通”“请提升营业额”这样的说法都不符合MORS法则,无法指导行为。作者的建议是做如下修改:密切沟通——针对每一位客户每三个月打一次电话,询问对公司服务的意见或每两周寄送一次电子报;请提升营业额——每周派发20份海报,在XX网站上刊登广告,每个月赠送300份试用品。作者认为只有这样写出具体的行为,才能教会下属应该做什么,也能在事后检视自己的指导,并客观评估下属的工作效果或者工作态度。

>> 分解行动,细化要求,量化说明。

6

>> 运气很重要。就好比我们说遇到贵人,这种事情可遇不可求,但一个人自己修炼得越到位,遇到贵人的概率越高。

>> 领导要做员工做不了的事情,而不是证明自己可以比员工做得更好!

>> 马云谈目标的三大特色。第一,具体,非常具体量化;第二,出人意料,102年,这样的词汇让你难以想到;第三,目标非常伟大,伟大的目标才能激发价值观。

7

>> 这就是现代人必须建立的一种时间管理能力:利用碎片化时间完成大块的工作。我的很多朋友都有这种能力。我们可以完成大块的工作,而且是利用碎片化时间组合完成的。我的第一个建议:认真思考你认为需要大块时间完成的工作,看看能否分解成可利用碎片化时间完成的工作。

>> 我给很多朋友介绍完碎片化时间利用的经验后,他们觉得非常有道理,但是实施起来往往效果不明显。这里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没有为自己的碎片化时间建立结构化管理思维。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我的方法:学会给每一种碎片化时间单位寻求多元化用途。现在你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你可以利用的最短时间是多长,是1分钟还是3分钟?你的1分钟可以干什么?你的3分钟可以干什么?你的5分钟可以干什么?你的10分钟可以干什么?……大部分人面对这个问题往往很难给出超过3种以上的回答,有的朋友甚至回答全部刷微博。当你的碎片化时间找不到合理的用途的时候,它最大的可能就是浪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

>> 我要求你为每一样碎片化时间单位找3~5种有价值的用途,比如3分钟时间内可以回复一条短信,回复一个消息,收看一下不重要的邮件,刷一下微博,用手机练习一下手绘笔某个单点技巧,构思一条微博,查找一个方案素材……然后你要进一步思考在公交上3分钟能干什么?在教室里的3分钟能干什么?在卧室里的3分钟能干什么?我的建议是动手做一张表格:把你碎片化时间的用途和你生活中的情景关联起来。

>> 这样在任何场合你一意识到有碎片化时间,马上就可以安排零碎时间完成一件小工作,而不是临时去想你能干什么。碎片化时间用途越多,你的时间支配自由度就越高,你就越能在自由组合时间碎片完成不同的工作。这样慢慢你就能够学会把每天的碎片化时间串联起来完成一件重要的工作。比如我这篇文章就是利用路上的时间一点一点攒灵感,然后花上1个小时整理出提纲,再通过各种交流途径得到大家的反馈意见,然后又在上班路上继续攒灵感。等到一个相对不忙的时间封闭自己,一口气把内容写出来的。真正写作的时间大概只花了1个小时。总之,我的意思是,与其养成依赖大块时间才能做大工作的习惯,还不如提前训练职场真正需要的碎片化时间利用能力。当然我并不是说有些工作不需要大块的时间,而是利用好碎片化时间,可以大大节约大块时间,或者提高大块时间的利用效率。

>> 在不同场合你有哪些碎片化时间段?你觉得最适合你的用途有哪些?好好思考后把答案写下来。

8

>> 只有拥有伟大的目标的人,才能真正感受到浪费时间的可耻。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浪费的时间永远不会回来。所以我每天不需要励志,也不需要打鸡血,我到点就起床,到点就睡觉,因为好的休息会让我更有能量去迎接新一天的战斗。

>> 一个人放弃了自己,往往是从生活上失去了自律性开始的。

>> 所有伟大的目标,必须分解成为一系列可以看到的步骤,你每天推进一点点,就会离目标近一点点,这种不断推进的感觉会让你更好地坚持你的目标。

9

>> 如果你仔细分析柳比歇夫的时间记录法,你会发现他和我们普通人最大的不同不是详细记录了时间清单并进行分类,而是他在记录时间清单的基础上做了两个很细微的调整。第一个调整是他非常明确找到自己时间管理的目标——那就是统计每天有效工作的时间长度。柳比歇夫非常有兴致统计自己每日时间清单里面真正用于工作的有效时间长度,这是从3个半小时到5个半小时之间浮动的一个值。柳比歇夫发现,即便是自己这样珍惜和擅长利用时间的人,能够做出如此高产成果的人,每天用于有效工作的时间也很难超过5小时!我们这些普通人对这一点能受到的启发就是,大部分人的每日真正有价值的工作时间其实并不超过2小时,只要你每天确保有2个小时时间安排在真正有价值的事情上面,并且肯坚持日积月累做下去,你的目标就可以通过2个小时不断推进到完成,当然这得是一个合理的目标才成。所以各位如果仔细了解柳比歇夫,你会发现他有一个管理时间的KPI,如果每天有效工作时间没有达到4小时,他会觉得这一天耽误了工作进度,反过来说,如果一天有效工作时间达到了4小时,那么他也很明白,并不需要再逼自己在有效工作上过度投入,因为不管怎么努力,你也无法一天内有效产出太多,所以可以把其他的时间用于看歌剧、写回信、做一些自己觉得开心的事情。明白这一点,你们大概可以明白为什么秋叶大叔每天工作那么忙,还能陪小伙伴们聊天、写微博、写微信,还能给妹子们答疑,因为PPT这个事情,平均算起来,每天花费我有效工作时间的一个小时都不到。我只需要坚持得足够长,就足以秒杀国内大部分真正有天赋的牛人。反过来我很早也发现,做出我目前这样的一点点成绩,真正有效的工作时间每天2个小时就够了,其他的时间用在一些看起来不重要的事情上,可以让自己更开心地利用好有效时间,这就够了。我每天能否安心上床的标准不是有没有熬夜做完事情,而是我有没有每天为要做的事情付出超过1个小时以上的有效工作时间,这一点做到了,我就知道,未来的某天,我要的,终将是我的。

>> 关于时间清单的第二点,是柳比歇夫通过时间清单发现了自己工作中大量的时间碎片,他利用这些碎片时间安排了其他的种种用途。

>> 大家要发现自己时间清单中不可避免的碎片,比如早上起床到吃饭,中间必然有个十分钟到二十分钟的碎片时间,从吃完饭到去单位上班,可能有个1小时甚至2小时的时间,这个时间段你要充分利用起来,把一些无效但必须要做的工作全部解决了,这样才能保证有大块时间做好真正要做的工作。

>> 时间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你总是可以浪费一些时间做没有什么目的的事情,只要你开心,没有负罪感,你就是一个幸福的人。


一本书,看完后,是根本记不住的,因此,需要进行摘录做笔记。一本书,看完后,成果就是几条或几十条摘要。将书看完,就是所谓的读薄的过程,就是抓重点的过程,看后的摘要成果,再行反复记忆和实践。

所以,我看书,求速度,快速看完。看快看慢,其实最终的收获都差不多。看书,就是按己所需,抓取书中重点。记忆本就是靠不住的,看得慢,也并不代表就记得多,第二天仍然是一半多都要忘记的。何况,记忆本就不属于看书这一步骤。

这种快速摘取要点的读书法,我称之为“淘金读书法”。

#每日荐书#如何应用一本书的知识比读懂更重要

天天都读书,一天看一本。

摘录书籍之精华,让您花更短的时间,即可掌握各种资讯。

请关注下《非哥笔记》,以便及时接收最新资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7月15日 上午9:47
下一篇 2022年7月15日 上午9:4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