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500项民生服务,92种个人电子证照,73项疫情防控服务……5月21日,粤省事正式上线4周年,为广东政务服务交上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这是广东数字政府改革的一个“全民级”成果。广东按照“1 1 9”工作部署,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发展主动力,在2017年底于全国率先启动数字政府改革建设,依托一体化平台和大数据中心,创新打造独具广东特色的粤系列应用。
随后,“粤省事”“粤商通”“粤政易”“粤省心”“粤公正”等平台掀起了广东政务服务的“指尖革命”,同时,广东持续推进服务向基层延伸,推出的“粤智助”覆盖全省行政村;推出的“粤优行”创新政务服务实践,推动了数据共享共治。
广东还率先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首创首席数据官制度,发布全国首张公共数据资产凭证,开展“数据海关”试点,加快建设数据交易场所……广东的数据要素活力持续释放。
站在“十四五”的新起点上,“数字中国”建设不断提速。广东省数字政府这五年的改革建设,已成为提升政务服务效能、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实现数据要素流通规范有序、配置高效公平。
广东省政府副秘书长、省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局长杨鹏飞表示,广东已基本建成省级统筹、上下贯通、运转高效、执行有力的数字政府“12345 N”工作业务体系,持续为广东全面数字化发展提供强大驱动力。
政务服务“指尖革命”
查公积金、领养老金、处理违章……过去,群众办事需通过不同平台注册登录,跑动不同部门办理,时常一头雾水。作为人口、市场主体数量均居全国第一的广东,其线下服务窗口需要满足庞大的业务需求。
2018年5月21日,一个小程序的上线解决了大问题。“粤省事”成为全国首个集成民生服务的小程序,让“数据跑”从此替代“群众跑”。大到入户、就职、婚育,小到看病买药忘带医保卡、入住酒店没带身份证,甚至迁户开锁都可找“粤省事”,惠及人群从新生儿覆盖至老年人。
这是广东省在过去几年探索出的典型数字政府改革“广东样本”。历经多年探索,广东政务服务渠道不断向多样化方向发展,陆续推出“粤系列”品牌,搭建起数字政府掌上平台,全面普及政务服务“指尖办”。
一辆辆货车从湛江开往广东各地,便利的跨市运输背后是“粤商通”平台为湛江市企业办理重点物资运输车辆通行证的高效与便捷,在疫情期间解决了生活必需品企业流通运输受阻的大问题。
相比“粤省事”致力于将个人办事的便利推向极致,2019年上线的“粤商通”则瞄准市场痛点和企业需求,助力过千万企业发展,汇聚全省436个政府部门1800多项利企服务,有力推动了广东向数字政府改革纵深推进的决心。
线上服务利企便民,线下服务也有效打通基层政务服务“最后100米”。
“爸妈没有智能手机,以前每年办养老保险认证都得跑到镇上去,现在有了‘粤智助’,带他们来村里党群服务中心,几分钟就搞定了。”这是茂名高州市云潭镇读岗村村民王康华对“粤智助”政府服务自助机的评价。
越来越多像王康华一样的村民享受到了广东数字政府改革的便利。目前,“粤智助”已实现全省行政村全覆盖,日均业务量15万笔,不仅优化了乡村群众的办事体验,也是广东数字政府建设中构建泛在普惠政务服务体系的基层典例。
广东政务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也在不断增加,除了高效完善的省内业务服务,广东人民还拥有着300项高频事项“跨省通办”的便利。广东聚焦医保、社保、企业准营、纳税等高频事项,牵头建立了泛珠三角区域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实现异地就医费用结算超700万人次,医保基金支付超900亿元。同时,广东还首创港澳居民内地事项“跨境通办”,香港企业居民“刷脸”即可办理佛山、江门等多个地市企业开办、人才就业等400多项服务。
政务服务不断升级的背后,伴随着技术支撑水平的逐步提高、便民意识进一步增强,以及创新实践的一次次突破。
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广东省数字政府建设运营中心日夜灯火通明。粤康码每日亮码次数已超1亿次,牢筑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安全防线。广东仅用10天便完成粤澳健康码互转互认,有力保障两地居民正常出行。1.26亿常住人口的无障碍频繁亮起“粤康码”,依靠着数字政府建设防疫硬科技的支持。
4月28日,全国首个车载移动政务服务平台“粤优行”上线,率先将政务服务创新应用延伸至群众出行领域,满足了行车电子证件照、应急广播等车载需求,同时实现了医保社保查询、健康码等多元服务。这也成为广东探索政企服务模式创新、数据共享共治的一个缩影,推动数字政府建设与新能源汽车产业、政务服务创新研究的深度融合。
除了推陈出新,广东还持续巩固原有创新成果。就在今年5月,“粤省事”在小程序的基础上,正式上线APP版本,推出“团体码”、“一键亮码”、个人数字空间等新功能。这不仅是从小程序到APP的技术升级,更是通过服务渠道和能力优势的互补,推动实现政务服务向主动化、智能化发展,酝酿已久的数字政府2.0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
借力改革深挖“数据富矿”
5月17日,全国政协在京召开“推动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专题协商会。数字经济自主权、数实融合,数据安全,数据所有权、使用权、运营权、收益权等成为会议关键词。
作为国内最早布局数字经济的省份之一,广东多年数字经济规模位居全国第一。作为国内数字政府改革的先行者,广东拥有高价值的海量数据、高集聚的数字产业、多样化的应用场景等优势,为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发展筑牢基底。但应用的关键是如何盘活如此海量的数据资源。
2021年7月,广东首轮政务信息化能力和公共数据资源普查全面完成,全省累计发布可共享资源目录55154类,累计汇聚政务数据285亿条,目前已向社会开放企业监管、财税金融、社保就业等领域1.66亿条数据。
“在推动实现全省政务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资源‘一本账’管理的同时,全省可共享资源目录数实现翻番,共享数据质量大幅提升,这是广东深化数字政府改革的重要举措,也为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打下了坚实基础。”杨鹏飞说。
同年10月,《广东省公共数据管理办法》正式出台,对公共数据的定义、管理原则、政府职责与粤港澳大湾区公共数据流通等进行了规范,填补了省级公共数据管理立法领域的空白,进一步为数据交易依法、安全、有序开展提供法律制度保障。
科学界定数据资产的权属,赋予其有序流通的载体,是培育数据要素市场的前提条件。企业用电数据可以贷款,佛山市和禧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2021年10月16日,广东发布全国首张公共数据资产凭证,支持企业在申请融资贷款将用电数据作为申贷条件,标志着广东省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率先破题。
目前,公共数据资产凭证已在企业信贷、公共交通、环境保护税征管等近10个场景中试点应用。这也是去年7月出台《广东省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行动方案》中的重要一环实践。
数据已经成为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传统生产要素并列的新生产要素,而且未来会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系列改革举措为广东深挖“数据富矿”建立了坚实基础。为充分释放数据要素的活力,广东去年在全国率先开展首席数据官(CDO)制度试点,强化各地各部门对数据治理和信息化建设的统筹力度。
同时,广东加快建设公共数据运营机构,建立健全公共数据运营规则,稳妥推进公共数据资产登记与评估、数据经纪人及“数据海关”等试点创新。
以粤港澳大湾区(广东)财经数据中心为例,围绕技术赋能和数据赋能,搭建各个专题库,并开发相应的数据技术工具、数据应用产品,实现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赋能。
从数据交易来看,截至目前,广东已成立多家数据服务公司,如深圳南方大数据交易有限公司、深圳数据交易有限公司、华南(广东)国际数据交易有限公司和广州数据交易有限公司等。
今年4月出台的《2022年广东省数字经济工作要点》要求,依托现有交易场所建设省数据交易场所,支持建设深圳市数据交易所。
广东省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副局长魏文涛向记者介绍,依托现有交易场所建设省数据交易场所,搭建数据交易平台,促进数据交易流通,这是广东培育两级数据要素市场,推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必要之举。
推进数字政府2.0建设
从“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到“加强数字政府建设”,中央对于数字政府建设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
近年来,广东省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在国家组织的省级政府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评估中实现“三连冠”。杨鹏飞介绍,当前广东已建成数字政府“12345 N”工作业务体系。
具体而言,“1”代表一个要素市场,即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2”代表两个法规体系,即《广东省政务服务条例》《广东省数据条例》;“3”代表三个支撑体系,即数字政府建设运营中心(数字广东公司)、省政务服务数据事务中心、广东数字政府研究院;“4”代表四大主攻方向,即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省域治理“一网统管”、党政运行“一网协同”、数据资源“一网共享”;“5”代表五大产研带动,即信创产业联盟、数字政府产业联盟、大数据发展联盟、数字政府安全产业联盟、省电子政务协会;“N”代表形成了N个标志性成果,即粤省事民生移动政务服务平台、粤商通涉企移动政务服务平台、粤政易政务移动协同办公平台、粤省心12345政务便民热线平台、粤智助政府服务自助机、粤治慧省域治理“一网统管”平台、粤公平全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等。
下一步,广东将深入贯彻国家《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全力推动数字政府改革2.0阶段各项建设任务。
对于数字政府改革2.0的方向,杨鹏飞透露,一是继续以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引领广东省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工作,重点在首席数据官制度全省推广、公共数据资产登记评估、数据交易场所设立、个人和法人数字空间建设等方面,推出一系列创新成果,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二是加快数据资源“一网共享”,全面打通各级政务数据共享的堵点,最终形成横到边、纵到底的政务数据全共享体系。三是在服务企业群众方面,继续推动政务服务提质增效,深化“一网通办、跨省通办”,强化“粤系列”平台枢纽功能。
◆◆
◆◆
编辑、校对:张锦华
审核:方正
来源:21财经客户端
点分享
点收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