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底蕴深厚,在全国各地有着多种多样的文化瑰宝,多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实,统筹发展改革和历史保护,一直以来是深受广大群众重视的重要问题,需要辩证看待。在我看来,在城乡建设发展中,也要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无论是具体可感可观的文化建筑等,还是老一辈“手艺人”独具匠心的文化遗产,都要在新时代发展建设中深入融合。坚持党建引领,深入推进“党建 历史文化保护传承”项目建设,通过基层组织梳理发现本地历史文化名录,联合有关部门和历史文化保护社会组织开展保护传承活动,进一步加强保护传承力度。
保护好传统街区和古建筑,是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在我国南方,部门地区已经逐步开始探索。在保护中修缮,在修缮中保护,通过党员志愿者先行,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调动了广大群众保护古建筑的积极性。通过实践,人们充分认识到,保护老屋既要尽可能保留原址原貌以留住“筋骨肉”,又要挖掘好历史文化价值以传承“精气神”。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活化利用是最好的守护。
文化遗产是我们共同的财富,必须呼唤各方面共同努力,党建引领的同时调动社会内其他资源的力量,最重要是人才工作,保证有人愿意从事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土木工程师吴志轩用10年时间,在婺源寻访有故事的老屋,并进行修缮保护。一批喜爱优秀传统文化的人不断聚拢而来,由此发展起文旅民宿、文化沙龙等产业。
今年9月,婺源公开招募古建筑认领保护人,进一步促进古建筑向展览陈列、艺术文创、特色民宿等方面转型。多方参与,方能更好凝聚合力。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保护传承工作,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形成有利于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无疑是实现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发展良性循环的有益探索。龙凤呈祥、石榴花开……漫步竹桥村,木雕“福”字引人驻足,各类元素展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了对留住乡村古韵、促进文化发展的期待。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建立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切实保护好历史地段、自然景观、人文环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定能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实现永续传承。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