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新一期《云浮日报—镇能量周刊》上线(云浮日报 一版要闻)

《镇能量周刊》自2022年11月8日上线以来,致力于传递党委、政府的声音,生动展示各地乡村振兴的实践成效,深度挖掘乡村振兴的举措、典型和经验,以及乡镇的日常生活和街头巷尾的新鲜事和人文历史故事。目前设定了《镇里人说“镇”里事》《基层“良”策》《驻村日记》和《挂点手记》《看图说镇》《镇出发》《镇味道》《镇之美》等多个专栏,每两周一期。

1月11日

《镇能量周刊》新一期上线

↓↓↓

干货!新一期《云浮日报—镇能量周刊》上线(云浮日报 一版要闻)

△1月11日《云浮日报》第5版截图

详细报道

干货!新一期《云浮日报—镇能量周刊》上线(云浮日报 一版要闻)干货!新一期《云浮日报—镇能量周刊》上线(云浮日报 一版要闻)

云安区积极探索发展新路径

“人才驿站 ”激活乡村振兴“强引擎”

推动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去年以来,云安区充分发挥乡村振兴人才驿站牵线搭桥、交流对接、联系服务作用,通过人才驿站主动与旅行社、药企、银企开展合作,借助企业的人才优势、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实现农民提技增收、产业提质增效,激活乡村振兴“强引擎”,释放高质量发展新活力。

干货!新一期《云浮日报—镇能量周刊》上线(云浮日报 一版要闻)

人才驿站 文旅,

变“景点”为“卖点”

白石镇西圳村西瓜去年收获约500吨,面临销售难题。经实地了解、协商研究,决定依托白石镇乡村振兴人才驿站牵线搭桥,主动对接“云浮人游云浮”旅行团、“云浮市伴你同行”旅行社等,以乡村游摘果活动带动西瓜销售。同时发动村党组织书记、“两委”干部、驻村第一书记带头开展“农忙帮”摘西瓜销西瓜主题活动,利用朋友圈、微信群等发布白石镇乡村游、西瓜售卖信息。其间,西圳村共接待游客1000多人,500吨西瓜销售一空,真正将乡村特色“景点”转化为特色农产品“卖点”。  

人才驿站 药企,

变“技术”为“技能”  

镇安镇河东村撂荒的400亩山坡地,现在成方成片地披上了银色薄膜,油绿的广藿香整齐排列、疏密有致。为盘活撂荒的山坡地,帮助村民提技增收,以镇安镇乡村振兴人才驿站为依托引进南药种植企业,并选派代表学习种植技术,干部群众掌握南药规范化种植技巧的同时,增强了标准化、规范化种植意识,提升了南药种植科学化管理水平,增加了带头致富小技能,培养造就了一批带头打破传统观念、带头改革生产方式、带头发展特色种植业又“懂农业、爱农村”的乡村振兴“领头雁”队伍。  

人才驿站 银企,

变“信用”为“资产” 

六都镇下四村云安区富兴养殖场共养殖罗氏虾约40亩,年产值约50万元。罗氏虾养殖前景虽好,但由于资金不足,富兴养殖场只能采取“小步慢跑”的发展方式。去年,在了解到养殖场发展规划后,六都镇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发挥服务对接优势,帮助其与广东云浮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申报“年报贷”30万元。有了资金保障,养殖场预计扩建60亩,带动更多村民养虾致富。除了信用免抵押“年报贷”外,云安区各镇乡村振兴人才驿站主动对接企业需求,鼓励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与银企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股权出质融资等贷款业务合作,实现企业“无形资产”向“有形资产”转变,有效破解“银行不敢贷、企业贷不起”的困局,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急难愁盼问题,为乡村产业振兴引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绵延不绝的生机。(通讯员 付龙群)

干货!新一期《云浮日报—镇能量周刊》上线(云浮日报 一版要闻)

罗平镇抓基层党建“有新招”

“村试点”激发“大活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组织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纽带,在乡村振兴工作中起着基础性、引领性、保障性的作用。罗定市罗平镇驻镇帮扶工作队自入驻罗平以来,在罗平镇党委的领导下,扎实推进农村基层组织振兴,以发展集体经济为重点,紧紧抓住“提高集体经济收入,带动村民共同致富”这个“牛鼻子”,细化基层党建1.0、2.0、3.0标准,分阶段实现初、中、高阶党建目标,真正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成坚强战斗堡垒。

一年多来,罗平镇已涌现出双莲村、山田村、塘屋村、黄牛木村、榃北村等一批组织振兴先行示范村。这些先行示范村通过村集体带头开垦撂荒地种植玉米及辣椒,发展集体产业,有力带动村集体和村民增收。村两委战斗力提升明显,在村民中的声望也有了显著提高。其中,作为先行示范村试点的双莲村和山田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效尤为显著。

组织振兴1.0:民生与民心

在驻镇工作队的组织振兴规划中,1.0版的组织振兴是关爱民生、争取民心,驻镇工作队以易返贫户和教育振兴为切入口,通过开展“长岗坡三暖行动”,以组团式、全覆盖式慰问,开展针对小学生的“育雏行动”,针对老人的“暖巢行动”,针对易返贫人群的“济困行动”,在保证群众能够得到帮助的同时,也树立村干部在百姓心中的良好形象。目前,“长岗坡三暖行动”签约爱心单位及个人已达40个,捐赠金额约80万元,捐赠物资约50万元。

双莲村是“长岗坡三暖行动”主要实施地之一。双莲村委在发展产业的同时,也不忘积极反哺社会,在工作队的指导下,代表村民为每家防返贫协作单位送去价值200元的零农药大米,为镇敬老院送去风扇和食品,给罗平镇敬老院和罗平镇卫生院准备了300斤的新鲜玉米作为慰问品,在镇村营造感恩文化氛围。

组织振兴2.0:示范与带动

2.0版的组织振兴是示范引领,推动产业。以合作社引领的方式,通过大量租用荒地和自然村集体土地,让村集体及个人得到发展。以双莲村、山田村为例,今年以来双莲村委已牵头复耕200亩撂荒地,种植玉米、辣椒和水稻。山田村委则与当地农业龙头企业合作,通过租赁200亩自然村土地种植辣椒和红米。在推进复耕行动的同时,工作队还成立了全省首个乡村振兴灵活用工服务中心,并指导双莲、塘屋等村成立了灵活用工服务队,集合村内闲置劳动力,对接撮合村里复耕及罗平各种养大户批量劳务需求,帮助留守村民通过本地务工增加收入。

“山田村通过打造辣椒、红米种植示范基地,建设辣椒省级“一村一品”项目,既发展产业,又带动就业,预计每年将会为村集体经济带来超过10万元的收入。”驻镇工作队队员、驻山田村第一书记阮鉴平表示,基地建设为近30个村民提供稳定务工的机会,人均增收2000元。

复耕行动的开展,使村干部干事创业的劲头也有了明显提升。双莲村支书就以个人名义向银行贷款15万元作为集体合作社项目启动资金,缓解了项目启动的资金压力。在村支书带领下,村干部每人紧跟一个项目,每天起早摸黑跑基地,很快就成为了“土专家”。截至目前,村委推动的玉米、高端大米、订制田、辣椒等产业项目已为村集体增收达50万以上,累计就业帮扶超过30万元。复耕行动不仅带动村民增收,也大幅提高村干部的威望。

组织振兴3.0:实现共同富裕

3.0版的组织振兴是联动发展,共同富裕。重点推进联动发展,根据各村实际,采取不同策略。在工作队指导下,双莲村将“党建 美学”作为突破口,利用双莲村自身红色资源优势,把长岗坡渡槽IP、村中老建筑和千亩稻田通过美学设计和文化赋能,打造四季花海、彩色美旅、庭院经济和民宿群落的相互配套、相互支撑的产业群,创造出城市消费者愿意买单的文旅产品,探索一条乡村振兴的美学方法 产业发展之路。

目前,工作队已联合爱心企业在长岗坡长虹广场开展樱花公益林植树活动,建设樱花河、樱花广场、三角梅观景平台、紫藤长廊等一系列“扮靓长岗坡”行动,打造长岗坡“彩色美旅”。同时,举办长岗坡渡槽八景摄影大赛,汇聚专业摄影力量,呈现长岗坡最美景色;探索举办长岗坡国际旅游文化节,加强宣传力度,擦亮长岗坡旅游名片。

“相信通过与村两委共同努力,我们能够将双莲村打造成为全省颇具特色的党建美学助力乡村振兴示范村,大幅增加村集体收入,带领村民共同富裕,树立村干部头雁形象,让党旗在村民心中高高飘扬。”驻镇工作队队员、驻双莲村第一书记谢锐勤说。

“组织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石,组织振兴的关键就是要建立健全农村基层组织,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牵引带动作用,将党旗插到田间地头,在农村打造坚强的战斗堡垒。”罗平镇党委书记陈荣富说。(云浮融媒记者 游思明 通讯员 赖迪 郭政昊)

干货!新一期《云浮日报—镇能量周刊》上线(云浮日报 一版要闻)

安塘街道立足区位优势

擦亮特色石材强镇“金字招牌”

去年以来,云城区安塘街道把做优营商环境作为推动镇域经济的重要抓手,立足“一核两园三片区”的镇域经济发展思路,持续擦亮特色石材强镇的“金字招牌”,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做好企业服务,大胆探索、积极实践,精心打造石材产业发展服务中心,打通企业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干货!新一期《云浮日报—镇能量周刊》上线(云浮日报 一版要闻)

目前,安塘街道辖区内共有石材企业1180多家,该街道紧扣市委、市政府“一二三四五六”的发展思路,紧紧围绕区委“提升首位度,建设都市圈”工作要求,坚持一体推进园区经济、镇域经济、资源经济“三大抓手”,乘势而上,接续奋斗,率先提出“在2024年提前实现石材产业突破100亿元”的远大目标,全面开启“创建百亿石材产业强镇”的新战略,聚焦企业服务,提升动力主引擎,激发百亿“镇能量”。

为深入推进企业服务提质增效,安塘街道率先在全区创新打造一个以服务石材企业为主的发展服务中心。该服务平台内设企业证照、劳动用工、金融咨询、土地信息咨询、法律咨询服务五大窗口,为辖区内企业提供政务、金融、法律、用工、用地等“一站式”服务。“企业只要从大门口进来,基本就能‘一站式’解决遇到的办证、金融、法律等问题。”安塘街一名负责人表示,服务中心坚持秉承“真抓实干,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服务理念,通过重点聚焦石材产业,强化资源对接联通、加强人才队伍培育、发挥金融服务效能,为辖区内石材企业提供各式服务,解决各种“疑难杂症”,疏通企业在运行过程中的“难点”“痛点”“堵点”,护航中小微企业平稳发展。去年以来,安塘街石材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共协助办理新开办石材企业以及个体证照服务90家。同时,为推动金融咨询服务再优化,通过采用金融服务专员轮流座席机制,有效促进金融服务触角向企业一线延伸。如农业银行安塘支行依托石材产业发展服务中心阵地,积极为前来咨询的民众解答金融方面的问题70余人次,并成功为安塘街6家石材企业发放贷款2000万元,农业个人贷款39户共823万元。  

此外,为深入贯彻人才“云聚”强市工程,整合石材产业发展服务中心、石材产业人才驿站的资源,做实强化石材企业人才支撑。通过与云浮技师学院共建产教融合基地,合力推动石材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提质增效,赋能石材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去年以来,累计举办石艺雕刻、CAD石材应用等方面的培训班,提升石材产业技术工人职业技能水平。(云浮融媒记者 黄洋 通讯员 梁天香)

车岗镇“书记项目”助推鱼塘“三化”改造

鱼塘产值预计增收3亿元

近年来,新兴县车岗镇以镇级“书记项目”这个党建品牌为统领,整合渔业养殖资源、立足精准制定发展路线、科学谋划发展计划、扎实实施发展方案,以标准化、生态化、环保化推动创塑渔业品牌,为促进乡村振兴和农民共同富裕提供“车岗水产渔业模式”,助推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车岗镇从事渔业养殖的农户有1000多户,约有6000亩鱼塘,群众对渔业养殖有着深厚的感情基础。但由于养殖生产方式粗放、科技含量不高、养殖效益偏低,经营规模偏小,车岗渔业一直大而不强、多而不精。为此,该镇党委充分发挥“龙头”作用,先后组团到佛山珠海等地参观学习“桑基鱼塘”先进经验,结合车岗实际出台《车岗镇养殖鱼塘升级改造绿色发展方案》等配套文件,引进湾区先进渔业经营主体,并与本土资深水产企业明基水产开展深度合作,携手建设示范性基地,对鱼塘进行标准化、生态化、科技化“三化”改造,升级打造100亩现代生态渔业示范区。组织政府、本土水产企业、水产养殖村民等三方在车头村集体的连片鱼塘实地考察,开展可行性评估。目前,车头村已将100亩鱼塘租给镇土地融发展中心,租金从5.1万元/年上升至18.5万元/年,增收13.4万元/年。  

同时,镇统筹乡村振兴资金进行鱼塘“三化”改造,按每亩1万元左右的标准对鱼塘进行“三化”改造,之后鱼塘将被重新发包,塘租预计提升至29万元/年,每年所得收益的10.5万元归镇所有,由镇党委分配扶持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下一步,车岗镇计划对全镇约3000亩鱼塘进行改造,改造后全镇鱼塘产值预计可增收3亿元。(通讯员 蓝海燕)

干货!新一期《云浮日报—镇能量周刊》上线(云浮日报 一版要闻)

发展南药产业 助推乡村振兴

干货!新一期《云浮日报—镇能量周刊》上线(云浮日报 一版要闻)

近年来,罗定市以“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为纽带,整合大企业、牵手小农户,延伸旅游、养生等第三产业链条,带动更多农户投身南药产业发展,使南药产业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和富民兴村的重要支撑,形成三产融合发展的大健康产业局面。图为龙湾镇百草源种养专业合作社的员工在包装南药产品。(云浮融媒记者 刘烁 摄影报道)

干货!新一期《云浮日报—镇能量周刊》上线(云浮日报 一版要闻)

△1月11日《云浮日报》第6版截图

详细报道

干货!新一期《云浮日报—镇能量周刊》上线(云浮日报 一版要闻)

让“好人队伍”各显神通

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朱觅

日前,在我市各镇街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处处可见“好人队伍”的身影:云城区前锋镇“好支书”李勤贤带领乡亲参与到富民兴村的花卉产业中;河口街“好队长”陈金龙发挥好人缘,动员村民投工投劳、捐款捐物,合力建成了全区第一栋农民公寓综合楼;思劳镇“好乡贤”李仕洪广泛发动群众,把下坑村建设成为云城区“精品村”……“好人队伍”的涌现,正成为引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景象。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时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其中人才的振兴至关重要。“好人队伍”新气象,这是乡村发展一定阶段涌现的特有人才队伍。好人多数为基层镇街乡村的贤人、能人、致富带头人,也有“田秀才”“土专家”和基层党员干部,他们扎根于镇街之中,活跃于村民之间,是乡村振兴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人才资源。他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热爱家乡,积极投身家乡建设,用实际行动传递着向上向善的正能量,他们是乡风文明的引领者,是“强镇兴村富农”的参与者,他们将“小我”融入“大我”之中,在平凡的岗位上写不平凡的故事,正逐步成为推动镇域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要让“好人队伍”各显神通。要唱好乡村振兴“人才戏”,不断培育和壮大“好人队伍”,让“好人队伍”发挥聪明才智,引导群众弘扬公序良俗、摒弃陈规陋习,引领乡风文明,让好的风气无时不在、无处不有。要厚植“好人队伍”成长沃土,探索出一条社会动员、群众参与的好人治理之路。要为想干事、能干事的“好人”搭梯子、指路子,办好为“好人队伍”服务“关键小事”,给予本土“好人队伍”更好的发展空间,让“好人队伍”“香”起来,形成厚待好人、激励好人、服务好人的良好氛围,让好人“破茧成蝶”,使他们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要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各地要大力吸引乡贤、培育新乡贤,以“好人”为标杆,让他们成为发展本土产业的中坚力量、引领群众在本地乡村参与生产或创业的领头雁、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动能、提升乡村社会治理水平的重要力量,以及建强基层党组织的生力军。要大力推进“新乡贤回乡”工程,吸引更多返乡青年务农创业,理清农村人才对培训的需求,明确培训对象,分层次、分批次、分领域、分方向开展培训,使好人队伍越来越多,不断涌现出越来越多 “田秀才”“农工匠”和乡村能人,为乡村振兴和镇域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乡村振兴需要“聚人气”

王克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需要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因此,人气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解决乡村聚人气的问题十分紧迫。

培育聚人气的好产业。安居乐业是群众的朴素愿望。发展是硬道理,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致力于乡村经济发展,以产业的兴旺带动人气的聚集。各地乡村资源禀赋不同,人文环境各异,应结合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围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体系,利用“互联网 ”搭建销售平台,可以帮助特色产品走出乡村。同时,“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是新型职业农民,熟悉乡村环境,生产经验丰富,拥有一定的种植养殖技术。应注重发挥这些乡土人才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引导其为农民出主意、传技术、做示范,真正做到培育一人,带动一片,致富一方。

打造聚人气的好环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的重要优势。营造良好环境,才能更好聚人气,形成近悦远来的生动局面。要吸引人,就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常态化、制度化提升村容村貌,为乡村“美容”,让村庄焕发新颜。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既要解决当期投入问题,也要解决后续管护问题,必须建立长效机制。同时,要鼓励专业化、市场化建设和运行管护,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还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鼓励农民投工投劳,开展房前屋后和村庄公共空间环境整治。

弘扬聚人气的好风尚。优秀乡村文化是乡村能够吸引人、留住人的重要因素。乡村情况千差万别、各有特点,涵养乡村文化应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精准施策。对文化历史悠久、风貌独特的特色资源类乡村,要统筹保护、利用与发展的关系;对产业支撑较强、集体经济实力雄厚的乡村,应坚持高点定位,高标准打造文化振兴示范样板,全面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对产业基础薄弱、留守人员较多的乡村,应以增添活力为重点,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构建聚人气的好机制。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的激情与活力,助力不同专业、不同职业的人才在乡村大地上实现自我价值。根据各村实际和发展规划,注重农技推广畜牧兽医、农村卫生、商贸物流、农村法治、建设规划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合理配备,让人才在各自领域尽显其能。同时,制定有效激励机制,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并支持企业家、专家学者、医生教师、技能人才等,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行医办学、捐资捐物等方式回馈乡村。此外,应发挥各类组织的优势和力量,吸引各行各业人才投身乡村振兴。

实现聚人气的好生活。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着广大农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增加农民收入是一个重要方面。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才能为农民富裕富足奠定坚实基础,为农村人才进得来、留得住提供物质保障。

人气旺,事业兴。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就一定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来源:《人民日报》)

数字经济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王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把维护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促进广大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以5G、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益融入农业农村各个领域,数字经济发展正在深刻影响和改变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成为促进广大农民共同富裕的助推器。

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引领下,数字化转型成为全球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数字化转型使畜禽养殖、田间管理、机械装备等更加智能,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作用。比如,构筑现代化农业信息体系,搭建农业数字化共享平台,建设现代农业大数据系统,能够将农业生产、管理、销售体系进行数字化融合,全面提升农业数据的收集、加工、分析、处理能力,有效激发农业新活力,带动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和供应链智能化发展,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融资难是制约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一大难题,而数字经济特别是数字金融的发展能够帮助金融机构有效掌握贷款农民的历史经营数据、产品销售数据、个人征信数据等信息,合理评估其资金需求,科学把控贷款风险,助力解决制约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融资难题。

拓展农民增收空间。数字经济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拓宽了农民就业渠道。比如,电商与直播相结合形成的“直播带货”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直观、形象地宣传当地产品,塑造地区特色品牌,打通从农副产品到网货的通道,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拓宽了农副产品的线上销售渠道。许多地方的农民通过直播、短视频等新型互联网商业模式,实现了收入大幅提高。数字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在农村地区的传播,还有助于提升农民的素质和就业能力。各地政府通过提供线上线下培训,让农民搭乘“互联网 ”快车,掌握更多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数字技能,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帮助农民实现创业增收。

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信息技术已成为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高效化、便捷化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比如,信息技术的应用能有效促进区域、城乡的公共服务资源优化配置。全国中小学(含教学点)联网率,已从2015年的69.3%上升到目前的100%。开设“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同步课堂”等,让更多农村地区的孩子享受到更多优质教育资源,网络扶智取得显著成效。又如,乡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的构建,能够提升信息惠农服务水平,推进农村生产生活数字化应用,助力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数字经济发展成果。

目前,我国农村数字经济发展还存在数字基础设施薄弱、人才短缺、农业数字化转型不足等问题。要加快补齐农村数字基础设施短板,加强偏远落后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加大农村数字人才培训力度,出台相关人才支持培养政策和激励措施,引进数字经济专业技术人才。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的数字技能培训,让更多农民成为数字技术的使用者、受益者、推广者。通过数字赋能加快产业链构建,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农业全产业链,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来源:人民网

都城镇依托“山、水、城、业、人”

打造生态之都、宜居之城

借江融湾 水美绿城

近年来,郁南县都城镇聚焦“山、水、城、业、人”一体化发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一幅“产业美、环境美、生态美、精神美”的壮美画卷正徐徐打开。

干货!新一期《云浮日报—镇能量周刊》上线(云浮日报 一版要闻)

都城镇城乡新貌

特色产业

农民腰包鼓起来

冬阳和煦,夏袭村的几名农民在金煌芒种植基地里打理着果树。金煌芒是该村的农业优势产业,也是村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领带动作用下,夏袭村半数以上的农户都开始种植金煌芒,目前种植面积达一千多亩。“我们种出来的芒果个个都饱满甘甜。自从村里种起了金煌芒,土地活了,腰包鼓了。”谈起种植金煌芒给生活带来的变化,刚从基地忙完回家的村民谢伯高兴得合不拢嘴。

干货!新一期《云浮日报—镇能量周刊》上线(云浮日报 一版要闻)

西江水文化主题公园

都城镇党委副书记、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张斌豪介绍,金煌芒种植的“致富经”得益于夏袭村按照“一村一品”要求,培育特色乡村文化品牌,通过“基地 公司 农户”的发展模式,推广发展标准化、绿色化的金煌芒种植管理技术,让乡村振兴工作在村里遍地开花,带动农民就业增收致富。  

“要是在丰收季走进富窝村的田间地头,一定会沉浸在金色‘稻海’中流连忘返。”张斌豪说,去年底以来,富窝村通过“一村一品”水稻项目实施,基地示范带动、“公司 农户”的合作形式,有效带动周边农户大力发展优质稻产业,把富窝村建设成为水稻种植专业村,促进了产业兴旺、粮食稳定、农民增收。 

产业兴则乡村兴。不仅仅是夏袭、富窝村,放眼整个都城镇,“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正在强势打造,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正谱响乡村振兴“协奏曲”。该镇坚持以产业发展为核心,因地制宜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一村一品”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积极打造特色农业和农村新产业,真正让农村富起来,农民腰包鼓起来。  

同建同治

城乡面貌美起来  

沿着西江主线,漫步在都城镇银盆、夏袭村等地,宽敞平坦的农村公路、别具一格的农家建筑、整洁有序的村容村貌陆续呈现在眼前。这是都城镇坚持产业发展与美丽镇村建设统筹发力,让“村村有特色、业业有奔头”,扎实推进镇村风貌提升的画面呈现。

干货!新一期《云浮日报—镇能量周刊》上线(云浮日报 一版要闻)

大王山国家森林公园

建设美丽镇村,离不开大批乡村振兴能人,他们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中当起“先头兵”,让镇村村貌美起来、村民笑容暖起来。记者一走进夏袭村,村民谢志英便热情地从家里庭院探头挥手。谢志英一家是夏袭村的诚信致富带头之家,在村容村貌建设上,他们在村里首先创建了风格别出心裁的楼房,随后又带领一批为新农村奋斗的村民群众,为20多户农家盖起特色房子。一排排赏心悦目的楼房、一棵棵茁壮成长的金煌芒……连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与此同时,都城镇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结合村民劳动改造和特色产业的成果,以及本地历史文化、绿色生态等资源禀赋,规划建设有颜值、有产值的高质量美丽乡村风貌带和精品带,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污水治理

门前河流清起来  

“以前生活污水流到家门口的污水沟里,全靠蒸发。现在直接流进管道,沟渠干净了,异味没有了,垃圾不见了。”提到白木村委盛翁村的污水问题,该村村民颇有感触。而上述的一切改变,来自两个月前镇村对污水管网的升级改造。  

昔日污水靠蒸发,如今清水绕人家。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是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一环,也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步。在都城镇今年初率先完成的沙圳、均冲和天窝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中,污水经过处理后,家家户户门前河流、鱼塘、管道的水都清澈透亮,村民们无不称赞。夏袭村作为在全市、县、镇率先引进建设首个无动力厌氧污水处理系统的村落,在污水处理方面更是经验丰富,成效满满,在实现污水零排放的同时,大大改善了村里的水生态及村庄环境。 

都城镇乡村振兴办有关负责人说,该镇已建设15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并积极申请对11个行政村的河道、沟渠进行污水清淤整治、铺设雨污分流管网约60公里,新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13座,升级改造污水处理设施6座,25座污水处理设施运维管护,力求农村生活污水收集率及治理率达到100%。  

“声”入基层

文明实践“燃”起来  

“曾经是鱼塘、菜地、水田的城东社区,如今一座座楼房拔地而起、一条条街道四通八达,活动越来越丰富,服务越来越贴心……”近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社区人讲社区事”宣讲活动走进都城镇城东社区。该镇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组建百姓宣讲队伍,用土话乡音把党的二十大精神送到田间地头、榕树头下、农家小院,一场接一场“声”入基层的宣讲活动自此展开,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基层“燃”起来了。 

人人共享精神文明“大餐”的背后,是都城镇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有机制、有场所、有队伍、有项目、有活动的“五有”标准化建设的成效展现。去年以来,该镇从自身特点出发,大力整合各种资源和调动各方力量,扎实推进全镇1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工作,实现“五有”达标高质量全覆盖。目前,全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开展文明实践活动达351场次,参与志愿者达4000多人次,惠及群众8万多人。  

“我们组建了24支人数充足、构成多元、扎根乡土、富有活力的志愿服务队伍,常态化高质量开展理论政策宣讲、医疗建设、帮扶帮困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都城镇党委委员黄文斌说,另一方面,培育和打造了一批理论宣讲、敬老助残、文艺演出、家长学校等为民办实事、解难题的特色服务项目,并依托复兴少年宫、农家书屋、社工站、曲艺社团等组织机构实现资源共享,力求打通宣传、教育、关心、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云浮融媒记者 朱雅渝 梁耀天 通讯员 黄文斌)

干货!新一期《云浮日报—镇能量周刊》上线(云浮日报 一版要闻)

△1月11日《云浮日报》第7版截图

干货!新一期《云浮日报—镇能量周刊》上线(云浮日报 一版要闻)

笋竹节节高 产业日日旺

——簕竹镇坚持党建引领推动乡村振兴工作侧记

年终岁末,迎来了冬笋冒尖出土的黄金季节,竹笋炒肉成为簕竹人饭桌上不可缺少的美味,鲜笋肉、鲜笋片、酸笋丝等“簕竹鲜”系列产品也源源不断销往珠三角地区。

干货!新一期《云浮日报—镇能量周刊》上线(云浮日报 一版要闻)

据了解,新兴县簕竹镇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非常适宜笋竹的生长,产出的竹笋口感清甜爽口,远近闻名。笋竹种植是簕竹镇传统特色产业,全镇目前有笋竹种植户1540多户,种植面积7300多亩,竹笋年产量2100万斤,年产值达1600万元。为不断擦亮这张“绿色名片”,近年来,簕竹镇坚持党建引领,全力支持笋竹产业发展壮大,着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坚持党建引领

夯实发展基础 

走进簕竹镇政府,“根植于民,簕竹长青”的标语映入眼帘,这也是簕竹镇提出的党建品牌。近年来,簕竹镇创新“头雁领航大比拼专项竞赛制”“积分管理制”和“一网四单制”等机制,不断建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我们镇云龙村的簕竹镇云翰食品有限公司,年合作共建笋竹种植基地约2450亩,辐射带动周边种植农户840多户,年收购量达350万斤,带动就业岗位40多个。”簕竹镇委有关负责人介绍道。  

“在该公司成立之初,我们将原云龙村委会、云龙小学旧址及周围土地低价转让出租给该公司,打造成为竹笋加工基地。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带头进村入户宣传,动员农户参与笋竹产业发展,解决企业原材料供应不足的顾虑。”云龙村党支部书记董伯健告诉记者。此外,云龙村推行产业链上建“支部或党小组”,结合实际建立笋竹党小组,把党员示范岗、先锋模范岗设到田间地头,引领发展笋竹产业。 

随着整治耕地抛荒弃耕工作持续深入,在“党委驱动、支部带动、党群联动”模式推动下,2022年,簕竹全镇春耕播种率为99.41%。对于一些不适宜种植水稻等农作物的撂荒地,该镇通过发动指导群众复耕复种笋竹,进一步为云翰食品有限公司壮大发展供应充足原材料。目前,云翰食品有限公司与云龙村委协议盘活500亩土地打造笋竹种植产业园区,促进笋竹产业提质增产,并以高于市场20%的价格收购竹笋,提高农户收入。  

深化产学研合作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围绕市委提出的“做大做强镇域经济”要求,簕竹镇抢抓机遇,支持指导云翰食品有限公司转型升级,不断激发镇域经济发展新动能。  

据悉,簕竹镇多次邀请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团队到云翰食品有限公司调研指导,并由镇委书记带领云翰食品有限公司管理层到省农业科学院参观,学习现代农业先进科技,推广“云翰勒竹鲜”品牌。同时促成产学研合作,推动竹笋销售向竹笋加工成品销售转型,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此外,该镇还指导云翰食品有限公司创制簕竹田螺、竹笋、酸菜、土猪肉等特色预制菜产品,以精化、深化食品加工工艺来提高企业效益、提升市场竞争力,为湾区“中央厨房”提供新鲜的原材料,实现农产品商品化。  

立足生态优势

推进“三产”融合  

生态是发展最好的底色。簕竹镇充分利用生态优势,挖掘竹文化,在簕竹河堤打造了一个竹子文化科普长廊,呈现“竹子”不同字体的写法、竹子“十德”、竹子形态、竹子象征、咏竹诗句等有关竹子的知识和元素。同时以竹子为原材料制作红色文化主题系列竹编作品,以畚箕、扁担、篮子、鱼篓等农具为载体,再现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中那一段段峥嵘岁月,重温党和人民群众的鱼水之情,让游客在优美的自然风光中,听着悠扬的音乐,熏陶着红色文化、竹文化,科普更多的知识,培育文明新风。 

此外,该镇还积极指导配合云翰食品有限公司通过盘活厂区闲置资源,投入1300万元建设天宫美食餐吧,开拓“生产基地 餐厅”的产销模式,迎合潮流打造“网红”打卡点,将服务和生态的概念注入传统农业,提升产品质量与附加值,打造品牌农业,实现“三产融合”。(云浮融媒记者 许舒婷 通讯员 黎锦云)

干货!新一期《云浮日报—镇能量周刊》上线(云浮日报 一版要闻)

美丽乡村美在哪?

——解码云安石城美丽镇村建设之美

近年来,云安区石城镇围绕区委、区政府提出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卫星镇”定位,持续推进“融湾交通枢纽”“石材升级基地”“特色农业接二连三”三大工程,建设“农业产业强镇、综合建材大镇、康养休闲小镇”,共同缔造“茶香云雾 富足石城”镇村同美新格局。

干货!新一期《云浮日报—镇能量周刊》上线(云浮日报 一版要闻)

石城镇肉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坚持党建引领,推进美丽镇村建设  

为突出党的领导作用,该镇持续深化乡镇体制改革“1 5”治理模式,推动机制统合、力量整合、资源融合,凝聚起全镇上下建设美丽镇村的强大动能。并深入实施支部建设“网格化 清单式”管理模式,通过党委“发动”、支部“推动”、党员“带动”、群众“互动”,发动乡贤捐资、义工投劳、无偿让地,实现镇村同建同治同美的良好局面。同时,大力推进党建引领“多网合一”,实行“网格化”“数字化”“精细化”管理,全镇设大网格1个,中网格24个,小网格357个,配备网格工作力量1096人,打造一张“一网统揽”“一网多能”的“综合网格”,实现“大事全网联动、小事一格解决”。 

坚持综合推进,提升美丽镇村风貌  

该镇立足实际,用“一道主线两区协同”总体理念作规划,以324国道为“一道”主线,持续推进迳心村委-先锋村委-托洞村委-留洞村委-五星村委约22公里的茶香云雾美丽乡村精品带建设,侧重在国道沿边布局产业、风貌提升、示范村和精品村打造。以托洞片区和茶洞片区“两区”协同,托洞片区以“产业文旅”为主题,依托云雾山、托洞腐竹等资源优势,纵深发展一、三产业,重点发展农业产业、康养休闲,逐步形成“农业经济 休闲旅游”的南部发展区。茶洞片区以“工农并举、宜居宜业”为主题,依托石材、肉牛、茶叶等资源优势,纵深发展二、三产业,重点发展工农产业、商贸物流,打造辐射全市的综合建材供应区、特色农业加工区和产城融合发展区。  

圩镇建设方面,打造了既有内涵又有颜值的东西镇标、农产品展示厅、腐竹工坊、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奋斗者广场等,展示出富有石城元素新风貌的点片美丽圩镇。乡村建设方面,重点打造了五星村委新田垠特色精品村,外延建成腐竹广场、云雾碧道、幸福台、黄豆种植基地、民心桥、党建广场等,完善公共基础设施,拓展腐竹产业链,展现出既有“原始风光、满眼乡愁”,又有“现代风貌、产业富民”的点片美丽乡村。

坚持产业先行,推进镇域经济发展  

该镇以肉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链主”,建强精深加工、流通销售、冷链仓储、预制菜销售等产业链条,推动肉牛产业园扩容提质。以云星腐竹公司市级龙头企业为“火车头”,带动130多间小型腐竹作坊转型升级;引进佛山市共信科技有限公司带动30多间家庭茶叶加工点规模标准加工,推动腐竹、迳心茶产业由“数量大”向“质量优”转变。  

同时,重点支持中云石文化旅游产业中心项目建设,融入板材超市、荒料集中采购中心、石材精密加工中心、石文化展览馆等多项功能,打造集“产学研销”于一体的云浮石材行业升级转型标杆。完成榕树围二期征地工作,探索与区国资公司分成模式,共同建设石材规上企业孵化基地,并利用镇级经济分成反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薄弱行政村。大力推动600多家中小石材企业“个升企”“小升规”,从“马路经济”向“园区经济”转型,进一步扩大茶洞花岗岩石材加工和安装技术的优势,实现“提到花岗岩石材加工就想到石城镇茶洞”的效应。  

坚持以人为本,持续改善民生福祉

为进一步提升基础教育质量,该镇加快推进石城小学、镇中心幼儿园扩容提质建设,补齐教育短板,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重点推进新建石城小学建设,高标准高规格打造全寄宿制学校,确保今年9月建成投入使用。 

为打造“融湾交通枢纽”,该镇攻坚推进国道324线改线(石城段)工程,全力配合推动广佛肇云高速、深南铁路等交通项目前期工作,构建“对接珠三角,融入大湾区”的互联互通交通网络。全面推进农村道路提档升级,以农村道路四升三改建工程为牵引,推动农村公路由“窄”变“宽”、由“通”到“好”。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管网不断延伸,依靠东风水库优质水资源建设的东风水厂,解决了托洞、镇安、白石等2.5万人生产、生活用水。为提升社会治理效能,该镇先后完成先锋、上洞、蕉坪、云雾山、燎原、托洞村党群服务中心提档升级,实现以便利的服务、多元的活动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整体推进“最小应急单元建设”,建立最小应急单元58个,实施“一点呼叫、多点响应”先期应急处置模式,实现统一调度,联防联控。

干货!新一期《云浮日报—镇能量周刊》上线(云浮日报 一版要闻)

“身入心至”为群众办实事

佛山市三水区公有资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驻郁南县通门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员、罗沙村第一书记 邓敏超

2021年8月13日 星期五 晴

2021年7月28日正式进驻通门镇,连日来,工作队队员每天顶着烈日,奔走在村居、社区、脱贫户家中,马不停蹄开展调研走访活动。深入了解产业结构、村民收入来源、党群建设、各村主要困难和想法等。今日已完成第一轮走访,并与通门镇委、村居、社区共同商讨,计划围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为中心,因地制宜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等产业态,带动农民增产增收,加快通门镇乡村振兴的步伐。  

2021年9月17日 星期五 晴  

中秋将至,驻镇工作队走访和慰问了全镇17户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分别赠送了慰问金和慰问品,并向监测对象介绍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内容,宣传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深入了解各监测对象的家庭情况、存在困难、帮扶需求和就业意愿等,鼓励他们自强不息,勤劳致富。同时,我们根据每个监测对象情况逐一建立台账,因户施策,谋划帮扶措施。  

2021年12月22日 星期三 晴  

今天,后方“亲人”来了。三水公投公司一行3人到通门镇调研乡村振兴工作,与罗沙村委干部探讨产业发展、帮扶需求等内容,并先后参观了革命烈士纪念碑、罗沙村中心村升级改造工程、村集体经济项目等。调研组还慰问了防止返贫监测对象,赠送慰问金和慰问品,并详细了解他们的家庭困难和帮扶需求。  

2022年3月8日 星期二 晴 

受强降雨天气影响,持续降雨造成通门河水上涨,桥下亲水平台堆积了大量杂物,危害到桥梁结构安全。在了解到险情后,工作队员主动参与河道清淤,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奋身跳进河里,用工具撬走树枝,徒手艰难地拔除杂草和垃圾。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奋战,终于把桥下堆积的杂物清理干净,河道恢复畅通,及时消除了安全风险。  

2022年7月15日 星期五 晴  

通门镇冲枚村800多亩的桂花梨喜获丰收,广东电视台“摇钱树”栏目组来到冲枚村桂花梨种植基地,主持人“通叔”谭为基变身推销员在镜头前大力宣传通门桂花梨。驻镇工作队结合当地资源优势,优化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品牌宣传,鼓励农户采取“电商销售 直播带货”,拓宽销售渠道,让通门桂花梨走进千家万户。在直播带货空间,人气满满,顾客们踊跃下单订购,短短时间就销售了几百箱桂花梨。 

2022年7月22日 星期五 晴

近期农户向我反映,稻田里、灌溉渠到处都有福寿螺,喷了很多药剂都无法完全根治。今天,我们协助通门镇组织举办“广东省驻镇帮镇扶村科技特派员水稻病害防止技术培训班”,邀请来自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科技特派员团队的高级农艺师前来授课,参加培训学员为各村的干部代表、水稻种植农户等近30人。两位专家还现场与学员们进行互动,逐一解答学员提出的疑问。  

2022年9月29日 星期四 晴  

今天,罗沙村委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家庭喜获大礼包,收到来自镇政府发放的鸡苗、饲料等生产物资。这是继“一村一品”种植养殖扶持项目,以及有劳动能力脱贫户与易致贫户采桂劳务补助项目之后,通门镇党委、政府与驻镇工作队又出实招,谱写防止返贫监测“三部曲”,进一步加大帮扶力度,投入资金3万多元向全镇17户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家庭发放生产资料,共计发放鸡苗530只、饲料38包。(整理:云浮融媒记者 罗强)

干货!新一期《云浮日报—镇能量周刊》上线(云浮日报 一版要闻)

△1月11日《云浮日报》第8版截图

镇安镇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咖啡产业为乡村振兴增色添香

近日,笔者走进云安区镇安镇民强村委山仔头村,只见漫山遍野的咖啡树绿油油连成片,枝条上密密麻麻结满了果实,多名工人正在采收,一派丰收的景象。

干货!新一期《云浮日报—镇能量周刊》上线(云浮日报 一版要闻)

成林成片

干货!新一期《云浮日报—镇能量周刊》上线(云浮日报 一版要闻)

培育幼苗

据介绍,镇安镇咖啡产业以卡蒂姆品种为主,在“公司 合作社 农户”的模式带动下,目前全镇咖啡种植面积已发展到3000多亩,其中,合作社咖啡种植基地约占1000亩,农户合计种植面积达2000多亩。“当前,全镇咖啡地进入盛产期的有500多亩,鲜果产量达到100多万斤,产值超过550万元。”镇安镇卡蒂姆咖啡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梁玉华说。

干货!新一期《云浮日报—镇能量周刊》上线(云浮日报 一版要闻)干货!新一期《云浮日报—镇能量周刊》上线(云浮日报 一版要闻)

硕果满枝

据了解,咖啡不是在任何环境下都能种植的,因其原是热带作物,在生长发育中,形成需要静风、温凉、荫蔽或半荫蔽及湿润环境的生长习性。所以,咖啡对种植条件有严格的要求。“我们把赤道两边,南北纬25度间适合咖啡树生长的条状区域称为咖啡带。”据梁玉华介绍,全国98%的咖啡种植面积和99%的咖啡产量都在云南。镇安镇之所以能够大量种植咖啡树,主要也是因为气候以及地形上的优良因素。

干货!新一期《云浮日报—镇能量周刊》上线(云浮日报 一版要闻)

咖啡果实

在2007年前,当地便有村民开始在镇安镇进行咖啡试验种植。经过7年试种,当地人成功选育出适宜本地区大面积种植的咖啡品种卡蒂姆。“10年前,因咖啡豆种植在广东还是个空白地带,关于镇安大面积成功种植咖啡树的消息一经传出,即受到各级媒体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镇安镇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干部陈汉荣回忆道,2013年,镇安镇卡蒂姆咖啡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选址在民强村建立咖啡种植基地,并于2016年引进云山红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公司 合作社 农户”的模式鼓励帮助社员和非社员农户引种卡蒂姆咖啡,逐渐扩大镇安镇咖啡种植规模和咖啡鲜果产量。

干货!新一期《云浮日报—镇能量周刊》上线(云浮日报 一版要闻)

采摘咖啡

“去皮、发酵、烘焙、研磨、烹制,是让‘咖啡果实’变成‘一杯咖啡’的5道工序。”梁玉华说,不少消费者品尝后反馈道,镇安基地产的“粤味咖啡”不苦还带奶油香,不加糖也可以喝,原因大概是当地环境正好适合“卡蒂姆”的生长。“当地白天光照时间长,阳光充足,有利于咖啡树的生长及光合作用;昼夜温差大,晚上温度相对较低,有利于咖啡养分的积累。”云安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艺师钟伙明说。

干货!新一期《云浮日报—镇能量周刊》上线(云浮日报 一版要闻)

丝丝润滑

据了解,镇安镇卡蒂姆咖啡种植专业合作社现有成员123人,其中农民成员112人,非农成员10人。近年来,合作社带动350多户农民复耕撂荒地参与到咖啡种植行列中来。“镇安咖啡地丰产期1亩地年产咖啡鲜果约1250公斤,按照与卡蒂姆咖啡种植专业合作社约定的收购价,以1公斤10元来计算,1亩咖啡地年产值可达1.25万元,市场前景非常好。”承包了10亩山地种植卡蒂姆咖啡的镇安村民黄月德边劳作边说,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干货!新一期《云浮日报—镇能量周刊》上线(云浮日报 一版要闻)

醇厚芳香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近年来,镇安镇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协同共进。”镇安镇委委员江朋庆表示,咖啡产业,就是该镇起步较早的绿色产业之一。多年来,该镇大力支持咖啡基地的扩展与项目规划建设。目前,镇内初步建成咖啡苗圃场5亩、标准化卡蒂姆咖啡种植示范基地32亩,既便于农民群众选购适合本地种植的咖啡苗,又能更好推广咖啡种植、管护、采摘等技术。此外,镇内还有100立方米的咖啡冷库正在筹建中,建成投用后将进一步提升镇安镇咖啡产业发展层级,辐射带动更多农户复耕撂荒地发展咖啡种植,同时有效促进本地及周边群众就业,为推动乡村振兴增添新动力。(通讯员 潘理民)

干货!新一期《云浮日报—镇能量周刊》上线(云浮日报 一版要闻)

来源:云浮日报

编辑:秦小青

校对:冯带喜

值班主编:赵军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3年2月19日 上午8:35
下一篇 2023年2月19日 上午8:4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