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领导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逻辑研究(党领导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逻辑研究论文)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的建设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祝灵君

摘要:党的十九大通过的党章第三十三条首次提出街道、乡、镇党的基层委员会和村、社区党组织“领导基层社会治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不同于其他国家或地区社会治理的基本逻辑,党的领导是当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显著特征。党领导基层社会治理是党的社会革命历史使命决定的,是党的自我革命鲜明品格决定的,是党群关系同心圆的社会结构决定的,是应对个体化社会发展趋势及其挑战决定的。当前,中国共产党领导基层社会治理,需要顺应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趋势,重申“一切工作到支部”,以党建引领基层社会发展与治理,提升党的组织力确保社会治理秩序,增强党的政治功能确保社会治理正确方向,建立平台机制确保社会治理活力,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一、党领导基层社会治理写入党章

党的十九大通过的党章第三十三条规定:街道、乡、镇党的基层委员会和村、社区党组织,领导本地区的工作和基层社会治理,支持和保证行政组织、经济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充分行使职权。在实践中,当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离不开党的领导,但“党领导基层社会治理”的提法在党章中出现尚属首次。《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以下简称《辅导百问》)有如下解释:“党领导基层社会治理,就是要坚持政治领导、组织引领、能力引领、机制引领,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基层治理中,使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基层治理有机衔接,良性互动,以党的建设贯穿基层治理、保障基层治理、引领基层治理。”[1]中共中央2018年10月印发的《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进一步规定:村党支部、社区党支部,全面领导隶属本村、本社区的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领导村级治理、领导基层社会治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这一治理实践上升为国家制度,提出“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

党领导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机制是“党建引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探索在全国各地普遍兴起。201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城乡社区处于党同群众连接的‘最后一公里’,要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深入拓展区域化党建。”[2]2015年6月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的全国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座谈会、2017年7月在上海市召开的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经验交流座谈会,都强调要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路径。这期间,全国各地党组织探索出许多宝贵经验,如:北京市的“街乡吹哨,部门报到”,上海市的党建深度嵌入基层社会的大城市治理,天津市的“战区制、主官上、权下放”,浙江省的“枫桥经验”升级版,成都市在市委、区委两级成立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云南省玉溪市在全市推进“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实践,深圳市罗湖区把“支部建在小区上”,等等。这些探索形成了诸如政治领导、组织引领、能力引领、机制引领等不同方式,一体融合推进基层党建与基层社会治理。

党的领导是当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最显著的特征。当前,在“党建引领”已经成为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主要特征的前提下,阐释其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就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显然有其内生逻辑,与当代西方基层社会治理的逻辑大不相同。从西方社会发展史看,由于商业文明发展、分封体制、教权与王权分离的存在,出现了一个与王权对立的领域,这些独立于王权之外的领域逐步发展为基于个人权利基础上的“私域”(类似于“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的领域)和“公共空间”(类似于私人聚会、公共团体、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这就是社会。社会让渡部分权利形成政府,民族国家与“公共空间”同步成长。“公共空间”首要任务在于保护个人权利,社会制约国家,社会监督国家,社会合私为公。这种实践演变为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并在全球传播,成为国际社会科学研究的主流范式。

从海外的中国研究看,用这个模型来研究当代中国政治,“忽视”中国共产党就成为一种事实。第一,无论是从国家还是从社会的角度看,政党都轮不到“上场”的机会;第二,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正在步入所谓民主化“第三波”浪潮,各国经济增长必将产生受过良好教育和具有参与意识的中产阶级,这个群体将成为推动民主政治的积极力量,而民主政治愈发展,就愈没有任何政党可以垄断执政权,因而对中国共产党的研究自然被中国民主政治研究所取代;第三,社会力量的崛起必然抵消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于是,对中国非政府组织的研究取代了对中国共产党的研究。21世纪初,欧美学者提出“把中国共产党带回到中国研究中去”[3],这个倡议立刻得到了海外汉学界的积极响应,并开始从研究重点、研究方法、研究框架、价值观等方面反思过往,出现了一些更贴近中国实际、视角更加多样的研究成果。然而,这些“变化”中依然有“不变”,如:一些研究人员仍然戴着“共产主义批判”的眼镜,并过度依赖如合法性、党国体制、社会制约国家、民主转型等理论模型,要么把中国共产党和国家融为一体,视作共产主义党国体制(communist party state),要么把党与社会对立起来,无视中国共产党是当代中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这个基本事实。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传入中国,对中国的社会科学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从国内学者关于基层社会治理的研究看,不少学者聚焦中国乡村社会变迁和转型、单位社会发展和进步、中国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很多研究成果非常有见地,比较清晰地展示了东西方基层社会治理的差异。然而,大部分文献缺乏对党的基层组织与基层社会变迁内生逻辑的研究,自觉不自觉把党组织看作是国家的代表,把自治组织看作社会的代表。党组织要么“失踪”,要么成为国家的代表,脱离当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实践。因此,研究当代中国政治不能简单套用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应该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纳入视野[4],构建“党领导基层社会治理”的理论框架。

二、读懂党领导基层社会治理的理论逻辑

对比世界上很多国家,很难看到执政党能够扎根于基层社会,并对基层治理发挥着“定海神针”般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文献中“社会管理”一词被“社会治理”所代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5]“系统治理”表明中国共产党承认基层社会治理主体的多元性,而党是多元治理主体的领导核心。坚持党领导基层社会治理,这是当代中国基层治理最鲜明的特征。

首先,这是由党的社会革命历史使命决定的。中国古代社会具有宗法家族组织的特征,被费孝通称为“乡土中国”“熟人社会”,一些学者称之为“社稷社会”。一些学者提出中国古代社会由国家、绅士自治、宗法家族三个层次组成。中国古代社会长期依赖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封闭的、一家一户自给自足的生活,使中国社会生产力长期停滞。然而,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通过英国而为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6]。近代以来,面对列强入侵,中国被迫纳入国际市场,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基层社会秩序瓦解,一个类似于马克思描述的19世纪中叶法国农民的“一袋马铃薯”社会向“一盘散沙”转变,国家之殇变成基层民众之痛。中国要在世界民族国家之林中成为一个现代国家,必须重建社会秩序,而社会秩序重建离不开社会革命。

1906年,《民报》《新民丛报》就中国是否需要进行社会革命展开大论战。革命派以孙中山等为代表,把社会主义界定为“民生主义”,把实现土地国有和经济平等之革命视为“社会革命”,朱执信和汪精卫等人多次宣扬中国应该同时进行社会革命和政治革命。而梁启超则不认同“社会革命”,反对在中国推行“社会主义”。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国民党尽管一度以革命为志向,并进行改进和改组,但其纲领的吸引力不足和组织力的孱弱注定了难以担负起社会革命的任务,这项任务由中国共产党完成了。

中国共产党在一大纲领中就郑重提出:“党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实现社会革命。”[7]如果说,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革命是为了推翻旧的政治上层建筑,社会革命则是破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革命运动,社会革命更具有长期性、艰巨性、时代性。包括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主题在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妇女解放和发展、宗教制度改革、树立新型社会风尚等,毫无疑问都是伟大的社会革命。其中,中国共产党以实现男女平等作为社会革命的目标之一,打破了几千年中国社会以男权为中心的家庭结构,实现了对宗法社会的重大改造。这一举措极为关键,它使党的基层组织成功嵌入基层社会,并把“一盘散沙”的群众组织起来,最终取得政治革命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人与人之间一律平等,旧中国带有封建色彩的称呼如“大人”“老爷”“老妈子”“下人”等被“同志”一词所取代。曾经“一盘散沙”的基层社会被中国共产党用人民公社、单位、户籍、档案制度“四大轮柱”组织起来,以“共产主义道德”为基础的公德体系取代家庭本位的私德体系,使中国进入全方位的社会重建时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迅速实现在封闭条件下推行计划经济向在开放条件下实行市场经济的伟大转变,“四大轮柱”进一步优化转型,基层社会流动性、自治性和活力增强,进入全方位的社会转型时期。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家庭的逐步回归、市场经济的成长、群众自治的兴起、“送法下乡”的开展等等,中国基层社会进入有序发展与治理时期。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完善社会治理制度,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本身就是一场社会革命。

其次,这是由党的自我革命品格决定的。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品格。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中,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形成了自我革命的持久动力。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自我革命的方法,形成了自我革命的内生动力。比如,运用对立统一哲学观、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党在“对立”中实现更高质量的“统一”;量变质变原理,为党员、干部提供了“滴水穿石”的革命韧劲,也提供了“温水煮青蛙”的警醒;否定之否定原理,为党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提供了内在自觉。而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让党员、干部培养了人民情怀,树立了奋斗哲学。中国共产党把自我革命进行到底的精神品格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

马克思强调:“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8]物质世界的问题要靠物质的力量来解决,道德伦理问题只能靠新的道德和伦理去超越。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家庭本位、伦理本位,改造这种社会结构必须建构新的伦理秩序。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塑造出全新的共产主义道德体系,以自我革命确保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先锋队性质、先锋队文化引领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就成为当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逻辑。

当然,党领导基层社会治理,并非否定个人权利,相反还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因为市场经济必然带来利益和价值观的多样化,必然会形成千千万万个权利主体;党领导基层社会治理,并不否定群众自治,而是要建立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党领导基层社会治理,并非否定社会治理的多元主体,而是在多元中聚焦一元,以党的初心使命铸就全体人民共同政治与思想基础,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最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再次,这是由党群关系同心圆的社会结构决定的。在中国古代政治词汇中,“群”是一个常用词,指多人聚集形成集体。而中国共产党的“群众”一词并不同于中国古代对“群”的理解,对应马克思主义文献中的“masses”,最早仅指“本阶级”即工人阶级,后来扩展为普通大众,并与“人民”这个概念结合起来,形成“人民群众”。“群众”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土壤和基础,离开了群众,中国共产党就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形成了事实上党群关系同心圆的社会结构。

在党群关系同心圆中,中国共产党是同心圆的“圆心”,代表并实现人民利益的“最大公约数”;人民群众具体的、现实的利益和价值观差异,是同心圆长短不同的“半径”。随着半径类别的变化,党群关系同心圆可以划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心圆、军民团结同心圆、政党合作同心圆、民族团结同心圆、民族复兴同心圆、人类命运共同体同心圆、网上网下同心圆,等等。党群关系同心圆的本质是一致性基础上的差异性以及用一致性包容差异性。为了增强向心力,克服离心力,同心圆理论需遵循五条“定理”:一是初心源自民心,初心回归民心。党员、干部来自群众,必须回到群众中去;二是商量凝聚共识,初心变成民心。党要善于用协商民主找到人民利益的“最大公约数”;三是民心汇于初心,初心连着民心。党要经过千百条线索和群众联系起来;四是初心体悟民心,使命必达基层。管党治党和治国理政达到“最后一公里”;五是使命汇聚力量,初心谋定方向。同心圆收缩凝聚力量,扩张实行靶向治理。党群关系同心圆的社会结构巩固了党成为人民群众的领导核心,确保党有效实现社会整合。

最后,这是应对个体化社会发展趋势及其挑战决定的。进入新世纪,面对全球化、新能源、人工智能、新媒体的影响,中国与世界上发达国家共同进入一个被欧美学者称为“个体化社会”的时代。“个体化社会”概念最早由贝克、吉登斯、鲍曼等学者提出并系统阐释。“个体化社会”反映了一系列出现在全球化时代、后工业社会中的社会现象与社会结构。如:职业变化(如就业短期化的出现),公共权威的衰落和个体孤独感的增长,倡导个性,对男女之间关系的重新界定(如同性婚姻的出现),对私人生活和公共领域之间关系的重新界定,私密性、非正式、自我表现型文化的兴起,等等[9]。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阎云翔教授分析了中国社会个体化趋势的复杂性:中国的个案同时展现了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的状况。中国的个体、社会群体和国家应对这一巨大社会变革的具体实践将会创造出一种不同的个体化模式。

中国社会发展的个体化趋势已经出现了类似欧美发达国家的特点,也有自己的特色。比如:在对待传统的态度上,青年人更倾向于颠覆传统的行为方式,而中老年人更倾向于接受传统;在对待职业的态度上,中年以上的人群倾向于追求稳定的职业,而青年人则倾向于寻找适合自己爱好的“快乐职业”;在接受现代生活方式与观念方面,发达地区更容易接受和适应,而欠发达地区则牢固捍卫本土文化与传统;在劳动关系上,资本越来越青睐消费者而忽视生产者,资方影响力越来越大。在劳资博弈中,劳动者权益保护越来越艰难,劳动者获得权益的方式从过去的示强走向了示弱;在社会价值观的传播上,传统意识形态功能在弱化,人们对说教普遍冷淡;在对待娱乐上,年轻人则越来越倾向于个性化、趣味化、瞬时性、刺激性的娱乐方式,而不太在乎娱乐本身的意义与质量;在代沟问题上,个体化社会使不同年龄群代沟的深度扩大,代沟的宽度缩小;在消费倾向上,具有个性化特征的消费主义开始兴起,与此相对应的是,服务行业也在根据消费者倾向的变化而自发进行行业重组与调整,等等。

当今中国,城镇化与全球化、互联网、新媒体、人工智能等深度融合,深刻地改变了城乡间的距离与面貌。城乡再也不是区分市民和农民的界限,由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以及城市功能的拓展,城乡之间的界限逐步打破,城乡居民之间逐步走向同权,所有人口都将纳入市民化进程。那些流动于城乡社区中的新市民,主要由“单位人”、从“单位人”转变而来的“社会人”、在城乡之间流动的“常住人口”以及境内外流动的“常住人口”等组成。面对新市民规模的扩大和中国社会出现的个体化趋势,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顺应社会发展新趋势,重建“再嵌入”、再组织的体制机制,以党建引领社会发展与治理,用组织的力量让社会有序,用平台的力量让社会充满活力,构建社会和谐治理大格局。

三、展望党领导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逻辑

党如何领导基层社会治理?《辅导百问》对党建如何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提出了方向,却没有说明党的基层组织与其他社会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也没有阐述如何防止党的“全面领导”变成“全面管理”,避免在基层社会出现有秩序而无活力的局面。因此,结合全国各地探索经验,展望党领导基层社会治理的努力方向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提升党的组织力确保社会治理秩序

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重视组织、提升组织力的历史。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党的组织力来自党支部建设。支部建在连上、支部建在科(科室)上、支部建在班(班组)上、支部建在楼(商圈楼宇)上、支部建在村(自然村)上、支部建在社(合作社)上、支部建在会(社会组织)上、支部建在网(互联网)上,加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等做法,就是增强党的组织力的普遍做法。

2012年以前,广东省清远市农村基层党组织大都建在行政村。每一个行政村覆盖大大小小的自然村,由于路途较远以及血缘、地缘、亲缘关系,村党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双双“悬空”,远离群众,导致集体经济发展迟缓、经营体制机制滞后、公共服务水平低、社会不稳定因素易发多发等问题十分突出。2012年以后,中共清远市委在全市农村推广“三个重心下移”:党支部建在自然村上,实行支部下移,在行政村设总支;村民自治的重心由行政村下沉到自然村,每一个自然村设村民理事会作为群众自治单元;推行全市公共服务重心由过去的乡镇下移到行政村,成立村级公共服务站。支部建在自然村上,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联动效果:实现了农村土地资源整合、涉农资金整合、涉农服务平台整合,系统地解决了农村生产用地分散化、涉农资金碎片化、农业生产服务体系不健全等老大难问题,乡村集体经济迅速发展。在完成“三个整合”的基础上,各级党组织迅速有力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并确定了“整洁村、示范村、特色村、生态村、美丽田园”五级梯队由低向高逐级推进、最终建成美丽田园的奋斗目标。

罗湖是深圳市最早的建成区,居民小区数量多、类型复杂、管理难度大,治安、消防、维稳和安全生产等方面的问题多发、频发。2012年10月,桂园街道松园社区鸿翔花园小区党支部(党员38人)正式成立,由物业管理处主任担任党支部书记,5名委员分别从业主委员会、居民、楼(栋)长、在职党员中产生,实现小区党员全覆盖。小区党支部成立以后,解决了不少难题,引起了罗湖区委区政府的重视。2013年,罗湖区委区政府在鸿翔花园小区召开现场会,推广小区党建引领小区治理的经验,要求每个街道选2个小区进行试点。2018年底,罗湖区委出台了《党建引领构建居民小区共建共治共享工作体系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制定居民小组、业委会和物业服务企业三个分领域的党建制度体系,按照基本组织、基本队伍、基本制度、基本活动和基本保障的工作布局,以小区党建引领小区治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治理体系和制度体系,全面夯实党在城市长期执政的根基。截至2019年底,全区900个小区已经有505个建立党组织,直接管理党员超过15000名,小区治理效能明显提升。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历史悠久、网点广布,是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是同农民利益联结紧密的合作经营组织体系,是党委、政府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载体,是推进“三农”事业的“国家队”。自2014年国务院批准同意全国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以来,河北、浙江、山东、广东、四川省供销社紧紧围绕“两改一融,服务三农”思路,实施“党建带社建,村社共同建”计划,以党的建设引领供销社综合改革,强化供销社为农服务功能,推动党组织在基层供销社全覆盖、基层供销社与村级集体经济联结全覆盖、经营服务向农民生产生活全覆盖,积极参与乡村振兴,为包括小农在内的各种经营主体提供形式多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村人口生活服务,助推脱贫攻坚奔小康。

以上三个案例只是当前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缩影,却反映出基层社会治理的一条根本规律:“一切工作到支部”。无论中国基层治理主体有多少,依然需要一个代表人民利益“最大公约数”的政治组织来引领,将党员凝聚起来、将群众组织起来,确保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确保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确保实现社会稳定。

(二)增强党的政治功能确保社会治理正确方向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政治组织,其首要功能必然是政治功能。党的政治功能体现为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道路等多方面,党的政治功能为社会治理提供了方向、标准、价值观,从而增强社会治理的内聚力和方向感。

增强党的政治功能,要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到“最后一公里”。党要领导基层社会治理,首先要把基层党支部建设成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报告指出:“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形成长效机制,坚持不懈锤炼党员、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基层党支部要成为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的生力军,积极探索党员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的有效管用举措。《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第九条规定的八项共同任务和第十条列举的十项具体任务,都是党支部发挥政治功能的具体体现。

增强党的政治功能,需要发挥思想引领作用。邓小平曾经指出:“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组织起来就有力量。”[10]“如果搞得乱七八糟、一盘散沙,那还有什么希望?过去帝国主义欺负我们,还不是因为我们是一盘散沙?”[11]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就十分重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如用集体主义价值观教育全体人民,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改革开放以来,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成为新时期党的思想引领的主基调,如上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五讲四美三热爱”,21世纪初提出“八荣八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以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奋斗精神,是新时代党的思想引领的重要内容。

增强党的政治功能,离不开党的整体功能的发挥。相对而言,在封闭条件下搞计划经济,人民的共同利益容易代表并实现;而在开放条件下搞市场经济,必然导致人们利益和价值观的多元化,寻找人民利益的“最大公约数”相对困难。中国共产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把人民群众凝聚起来,需要通过市场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联结起来,变成利益共同体;需要推进广泛多层制度化的协商民主,寻找人民利益的“最大公约数”;需要给基层社会植入核心价值观,用一元引导多元。因此,必须综合发挥党组织的整体功能,才能把更多的人凝聚在党的周围。

(三)建立平台机制确保社会治理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我国实际出发,遵循治理规律,把握时代特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解决我国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12]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报告的辅导读本指出:“处理好活力和秩序的关系,是社会治理的大学问。”“坚持把活力和秩序统一作为根本目的。”[13]“互联网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平台,许多大型网站拥有数额巨大的网民并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相互交流的主渠道。”“迎接‘平台’现象的机遇和挑战”,“下好先手棋,进而影响‘平台’、建立和维护自己的‘平台’,已经成为群众工作的现实任务”[14]。

人类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革命提速深化,基于信息技术支撑的大型协作性组织迅速渗透各行各业。信息化新技术促成并支撑各种要素大规模集聚和扩散,使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日益向“平台化”靠拢。“平台机制”不仅适用于企业组织,而且适用于社会组织和政治组织的运行与管理。因此,让基层社会治理既有秩序又有活力,仅仅依靠上下贯通的组织体系难以做到,必须广泛建立和利用平台机制,实现社会治理平台化。如群众自治平台、社会组织平台、生产生活平台、集体经济平台、大数据平台、共享经济平台等等,可以实现线对线、键对键、面对面有机连接,促进社会互动,增强社会活力。

中国共产党要善于运用平台机制领导社会治理。当今中国出现了诸如网络意见领袖、网络写手、签约作家、自由撰稿人、演员、歌手、网红等自由职业者,这些人群大量活跃在网民、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社区、农民工群体、个体工商户、“北漂”、网络空间之中。这恰恰是中国式“公共空间”成长的标志,这是市场经济、全球化、互联网、新媒体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体现了中国社会个体化发展趋势。党组织应该因势利导,主动搭建或运用各种社会组织平台,把这些新兴群体组织起来,同时提升社会自组织能力,不断增强社会活力。

在互联网时代,党的各级组织要善于运用平台机制做好群众工作。我们跟谁在一起?我们跟谁不在一起?这是互联网时代党的群众工作的首要问题。在互联网时代,中国共产党要把群众有效地组织起来,需要以互联网思维建立再组织化的平台机制。比如,主动设置空间场景(如构建网络平台或阵地)、主动塑造和传输网络价值观(如“爆品 网红 故事”的方式)、跟踪并熟练掌握新技术(如用大数据和算法掌握沉默的大多数、用互联网的连接技术重构社会、用在线平台服务群众)、创新工作方法(如网络表达、对受众进行情绪管理,等等)、把支部建在网上(如在党性教育中广泛使用VR技术、党员电子身份档案建设、推进党员信息管理工程),等等。

党的基层组织要善于建立“网格” “网络”的平台机制。近年来,在区域化党建的基础上,出现了网格化党建。如果说区域化党建是立足于党的全面领导实现辖区内党建要素的共建共享,主要依靠上级党组织来统筹协调辖区内包括党建资源在内的人、财、物资源,有效推进基层治理;那么,网格化党建则是把基层党支部放在网心上、党员放在网格上、党的服务变成网线延伸出去,由基层党支部创造空间、开发资源、发挥自主性、给上级组织创设议题,从而扩大党的组织力和影响力。网格化党建需要把物理网格与大数据网格重叠起来,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党建数据与社会管理、服务数据互联互通,形成双空间格局,充分利用平台并调动各类主体的积极性,以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

当前,全国各地城乡社区治理可运用的平台机制,按治理主体可分为党政类平台(如党群服务中心、党群服务站)、社会企业类平台(如共享停车、社区食堂)、群众自组织类平台(如文艺社团、读报社)等;按功能可分为文化发展类平台(如社区共享书屋、市民学校)、民主协商类平台(如村民议事会、老人会、楼栋长会)、经济发展类平台(如共享农庄、社区基金、集体经济)等;按活动内容可分为公益服务类平台(如邻里驿站爱心平台、善工家园)、社区养老类平台(如日间照料中心、智慧居家养老中心)、就业服务类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创业咖啡厅”)等。以成都市为例,截至2019年底,成都市有1.2万家社会组织在社区提供专业服务,3.2万个群众性自组织在社区开展各种活动,9.6万名“议事会成员”参与社区事务决策,220万居民成为社区志愿者,共同活跃在社区大大小小的平台之中。

平台机制有助于推进城乡社区发展。社区发展具有多个维度,包括以集体经济、社区经济为主的经济发展,以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发展,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为特征的文化发展,以社会组织培育为特征的社会发展,以环境保护、生态宜居建设为特征的生态文明发展,等等。社区发展是社区治理的前提,社区治理的目标是实现社区发展,二者属于同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统一于党的领导活动之中。

结语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社会治理是一门大学问”[15],党领导基层社会治理,也是一门大学问。党领导基层社会治理,是当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最典型的特征。党领导基层社会治理是中国共产党的社会革命历史使命决定的,是自我革命的鲜明品格决定的,是党群关系同心圆的社会结构决定的,是中国社会个体化发展趋势带来的挑战决定的。简单照搬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来研究当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其结论经不起推敲;简单否定当代中国存在“公共空间”的观点,必然无法解释由市场经济、全球化、互联网、新媒体等因素塑造出的群众自治空间不断扩大的现实,也无法解释宪法和物权法对私人财产权的保护必然有利于推进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趋势;简单把党的全面领导理解为全面管理,必然导致基层社会秩序有余而活力不足。因此,党领导基层社会治理,需要提升党的组织力确保社会治理秩序,增强党的政治功能确保社会治理的正确方向,以平台机制培育社会治理的内生动力与活力,实现社会发展与社会治理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7:209.

[2][5][15]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29,127,125.

[3]Kjeld Erik Brodsgaard and Zheng Yong nian eds. Bringing the Party Back in: How China is Governed 2004[R]. Eastern Universities Press by Marshall Cavendish,2004.

[4]景跃进.将政党带进来——国家与社会关系范畴的反思与重构[J].探索与争鸣,2019,(8).

[6][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80-781,9.

[7]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

[9][德]乌尔里希·贝克,伊丽莎白·贝克·恩格斯海姆.个体化[M].李荣山,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35.

[10]邓小平文选:第3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1.

[11]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卷)[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162.

[12]习近平.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194.

[13]郭声琨.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N].人民日报,2019-11-28.

[14]吴知论.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N].光明日报,2019-12-04.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研究” (19ADJ001)成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3年6月8日 上午8:50
下一篇 2023年6月8日 上午9:00

相关推荐

  • 施工企业通信工程管理系统解决方案(通信工程项目管理系统)

    通信行业是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随着5G的全面建成与6G业务的探索,今后若干年内,通信网络仍将继续保持高速发展势头,在发展过程中仍将面临着大规模的网络建设工程。目前,通信工程正面临着…

    2022年6月9日
    349
  • 党建论坛:精细化管理在国有企业“三基建设”中的应用(基层精细化管理的意义)

    文/姜慧卿 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政治底色,也是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工作顺利推进的坚强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发挥企业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是面对当前复杂形势任务,贯彻习…

    科研百科 2023年7月9日
    343
  • 高校项目管理系统

    高校项目管理系统 高校项目管理系统是一种用于管理和监督高校项目的软件系统,能够帮助高校更好地组织和管理项目,提高项目的效率和质量。本文将介绍高校项目管理系统的作用和优点。 高校项目…

    科研百科 2024年5月31日
    72
  • 控制项目进度的软件

    控制项目进度的软件 随着项目开发的深入,进度控制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控制项目进度可以帮助我们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按时完成任务,避免因为进度拖延而导致的成本增加、资源浪费等问…

    科研百科 2024年8月29日
    30
  • 项目管理 软件开发

    项目管理在软件开发中的应用 软件开发是一个高度复杂的项目,需要协调多个方面,包括开发人员、测试人员、项目经理和管理人员。成功的软件开发通常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步骤,包括需求分析、设计、…

    科研百科 2024年8月16日
    48
  • 省组织部正科级

    省组织部正科级: 助力青年人才成长 省组织部正科级: 助力青年人才成长 近年来,省组织部一直把青年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作为重要的任务,积极推动青年人才的成长和发展。今天,我们将介绍省组…

    科研百科 2024年10月17日
    0
  • 协同 办公(协同办公平台整合)

    协同办公平台整合:让工作更高效、更智能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协同办公平台已经成为了现代企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些平台提供了各种工具和功能,帮助企业高效地协作和沟通,从而提高工作效…

    科研百科 2024年6月3日
    86
  • 国企党建也可引入“品牌”理念(国企党建品牌建设)

    来源:【陕西网】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我国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是国有企业的“根”…

    科研百科 2022年12月31日
    269
  • 项目管理执行阶段

    项目管理执行阶段是项目生命周期中至关重要的一步,也是项目团队完成项目目标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项目团队将执行所有必要的任务,以确保项目在预算、时间和质量方面按时完成。本文将探讨项…

    科研百科 2024年7月25日
    68
  • 箱储片烟仓储出入库双重扫码校验系统设计及应用(卷烟入库扫码系统)

    摘要:为优化片烟出入库扫码校验工作量大、准确率低问题,依托片烟RFID二维码标签,采用移动龙门、RFID阅读器、视觉识别装置、报警设备、传感器PLC等设备,构建双重扫码校验系统,在…

    科研百科 2024年5月2日
    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