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语
党的二十大在擘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蓝图时,对农业农村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力量源泉,优秀的乡村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古村落、古祠堂……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些古建筑烙下时代印记、饱含人文底蕴、彰显地方文明,走进一处古建筑,好比翻开一部沉甸甸的史书。
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为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保护、传承和发展好乡村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讲好太平人文故事,留住美丽乡愁,太平镇联合信息时报微社区e家通特推出“太平人文印记”栏目。深入挖掘乡村的文化血脉,讲好本土人文故事,让传统村落、历史建筑、民风习俗、传说典故等蕴含乡土文化气息的载体“活起来”,让辖区群众守得住“根”,记得住“乡愁”,看得见“远方”。
今天,和小e一起走进太平镇菜地塱村,探访一处始建于明朝的古民居群和一座祠堂,认识村里流传至今和曾经盛行的多个春节习俗。
菜地塱村。
有4个自然村
建村500余年
菜地塱村位于太平镇北部,距镇政府约13千米,流溪河从村东北向西南经过。该村始建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距今已有500余年。在由105国道通往菜地塱村的村道入口处,矗立着一座牌坊。《全粤村情》记载,该牌坊建立于1997年,为三间四柱,红色琉璃瓦顶,脊塑双龙戏珠结构,横额上书“菜地塱”。据悉,因邓姓祖先建村时以种菜为生,故取名“菜地塱”。
点开视频感受菜地塱村的人文风情
菜地塱村域面积约1.8平方公里,人口约3192人,共有10个经济社,分为菜地塱、大湴、沙梨园和茶亭4个自然村。《全粤村情》记载,大湴和沙梨园均因菜地塱村人口增多分村,部分居民搬迁至该地而形成。沙梨园村因该地原长有众多沙梨树而得名;大湴村则因该处田地多为“烂湴田(即沼泽地)”而得名;茶亭村在古时是李石岐古驿道必经之地,因路边建有一座免费向行人供应茶水的茶亭而得名,后因年久失修已荒废、倒塌,后人在茶亭原址旁修建了一座盘古庙,成了村民们的祈福地,曾于1990年重修。
菜地塱牌坊。
古民居群始建于明末
门楼传统风貌保存完好
在菜地塱村委附近,坐落着一处传统民居群,该古民居群始建于明末,坐东向西,传统梳式布局,现存8路房屋,7条历史街巷,前有一晒谷坪和池塘,占地面积约16578平方米。
传统民居群。
古民居群南侧有一座保存完好的门楼,曾于1935年重修,硬山顶,镬耳山墙,龙船脊,花岗岩石门梁,门额上书“新围冈”。在门楼的西南方有一座形似两只雄狮的山岗,叫做狮岭,因海拔高、视野佳有着“双狮望九冈”的说法,“新围冈”便是其中一冈。据村干部讲述,当时有元洲岗、佛岗、井岗等周边八冈,再添一冈便能凑齐九冈,可以取“九九归一”美好寓意。因此,村里共同商议补上“新围冈”一冈,即新增添的围冈。此外,因村里菜地较多,“新围”也有围住菜地,保护其不会被破坏的涵义。
新围冈门楼。
“新围冈”横匾。
新围冈门额两侧开有窗洞,封檐板雕刻精美并饰有彩漆,中间刻有“百子千孙”字样,两侧刻有花草、鸟兽图案,檐壁绘有精美的花草、卷草纹饰彩绘。该门楼于2020年被确定为“广州市传统风貌建筑”。
宗祠历史悠久
每年上灯沿用红木宫灯
邓氏宗祠位于古民居群南侧第一路首排,始建于明代,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进行重修,占地面积800平方米,为三间四进三天井格局,砖木结构,青砖墙,碌灰筒瓦屋面。四进均为硬山顶,灰塑龙船脊,人字山墙脊。据了解,20世纪50年代,村民自发组建了粤剧团,祠堂第四进曾用作戏台表演粤剧,现用作围餐宴场地。
邓氏宗祠。
宗祠为三间四进三天井格局。
祠堂第一进木梁架和驼峰上雕刻有祥云、花鸟、鳌鱼、麒麟等图案,封檐板上同样雕刻有花草、鸟兽等图案,栩栩如生,十分精美。墙楣上绘有花草、祥云等壁画,门额上方悬挂有“邓氏宗祠”牌匾,门后有一扇木屏风,大门两侧楹联上书“东汉家声远,南阳世泽长”,其中的南阳是指河南南阳古邓国(今河南邓州市),是邓姓发源地。
第一进墙壁和祠堂里里外外所有的石柱上贴满了祠堂后裔所作的楹联。据了解,每年春节,村里都会为三十周岁以上,每逢“五”“十”,即三十岁、三十五岁、四十岁、四十五岁等同年龄村民写对联,每个年纪贴一副对联,按对联对应的村民年纪由大到小排列,年长者的对联靠近头进大门,年轻者的对联贴在两侧墙壁。对联的内容每年都不同,每年春节都会更新一次。
木梁架和驼峰上雕刻有祥云、花鸟、鳌鱼、麒麟等图案。
墙楣上绘有壁画。
祠堂第二进中堂高悬“务本堂”木匾,落款“乾隆丙寅冬月吉旦,凤城苏冲斗拜书”,木匾上方搭挂一段红绸,正梁中央悬挂有一袋大米,两侧各挂一花灯,寓意吉利。这款花灯不是普通的灯,是广式红木宫灯,在宗祠第三进的两侧偏厅上方各挂了数十个。据村干部介绍,这是菜地塱村历年上灯会挂的灯,每年挂一盏,要提前一个月专门去广州市区预订制作。
据悉,红木宫灯在明清时期曾是进贡珍品,后来大量出口,广受外国人喜爱,被称作“中国灯”。因古时多在灯各个面上绘制武将骑马的图画,而灯转动时看起来好像马匹你追我赶,故又名“走马灯”。邓氏宗祠内的红木宫灯各角垂红色穗坠,面罩绘上山水花鸟,有的灯内有一轮轴,通电后能发光转动。
据村干部讲述,菜地塱村里以前挂的是纸灯,20世纪70年代,有宫灯厂进村开办后,纸灯就改为宫灯,尽管后来宫灯厂搬迁出去了,村里还是一直沿用红木宫灯至今。菜地塱到现在仍保留有上灯习俗,每年正月初十,村里都会举办上灯会活动。上灯会当天,祠堂前醒狮起舞、鞭炮齐鸣、锣鼓喧天,祠堂里张灯结彩、喜气洋洋。
祠堂第二进中堂高悬“务本堂”木匾,正梁两侧各挂一广式红木宫灯。
第二进梁架和驼峰上刻有鳌鱼、貔貅、麒麟等图案。
春节期间,从化特色民俗众多,与上灯并列的还有放土炮、掷彩门。当地有民谣云:“点彩门,放土炮,村中元宵好热闹,阿爷阿婆都到齐,拾到‘炮头’全年好。”《从化县志》记载,放土炮在元宵节前进行,县内以木棉村、菜地塱村最为盛行,土炮采用六层竹架作座池,每层装上六支土制烟花,自下而上点燃。第一层是6个大花,第二层是6个二花,第三层是6个竹叶花,第四层是6个柳花,第五层是18个起火,第六层放置1个炮头。土炮燃放后,人们四散找寻炮头,先找到者预示这一年会得好运。
村民坐在祠堂前翻看族谱。
加强古建筑保护
党建引领乡风文明建设
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党的领导是古建筑保护和乡风文明建设的关键。菜地塱村党总支将古建筑保护工作融入支部工作日常,充分利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方式,传达学习相关政策业务,不断完善党员经常性教育。菜地塱村党总支现共有党员83人,为充分发挥党员在古建筑保护工作中的积极作用,菜地塱村党总支在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的同时,通过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方式,定期巡查村内古建文物、名木古树的管护情况,并积极组织党员开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古建筑保护利用相关宣传活动,提高村民群众的保护意识。
另外,菜地塱村党总支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利用新阵地、新理念、新队伍把广大村民群众组织起来,通过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系列活动,将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等优秀传统文化和淳朴民风、优良家风接力传承下去,有力地推动乡风文明和乡村治理,全面建设和美乡村。
【记者 宋佳媛】
【编辑 李俊杰】
图片来源 太平镇党建办
视频、图片 吴彬 摄
部分资料来源 《从化县志》《全粤村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