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根本遵循(党史自身建设)

中共党史党建学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和学术属性,是最能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之一,也是最能彰显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方法论的学科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党史党建的重要论述,是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根本遵循,为中共党史党建学知识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目标导向、原则指引、方法路径。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知识体系需要坚持大历史观,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重大命题;需要总结梳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历程与经验,为深化“两个结合”夯实历史基础;需要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努力反映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出要树立大历史观。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2021年,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要教育引导全党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大历史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理论方法,更是指导中共党史党建研究的具体准则。对中共党史党建研究来讲,大历史观强调评价历史事件、人物、过程时,要超出局部视域,放大历史视距,以百年千年的长时段、文明演变的新高度、政治社会的宽领域、家国天下的大关怀为要旨,打通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思想与实践,不仅看到事物本身的意义,还要看到事物局部对整体的关键意义以及局部与整体的双向互动关系,从中发现历史的经验教训和规律法则,更好发挥党史鉴往知来的作用。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为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的一种新事物、新形态,正在不断彰显出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新时代中共党史党建学研究者必须以大历史观为指引,树立自觉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意识,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重大命题,以此为目标导向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知识体系。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伟大创造,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对世界、对人民、对时代的卓越贡献,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气度和担当,是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优异答卷。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极大丰富和发展,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理论性、针对性、指导性,是新时代学人凝练中共党史党建学知识体系的理论遵循。“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坚守初心使命走现代化道路的实践总结和理论升华,也是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根源。“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主题蕴含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辛努力和伟大成就,作为以中国共产党为研究对象的中共党史党建学,从学理上进行科学阐释是题中应有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两个结合”明确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运用于中国具体实际,运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明确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运用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在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理论实践探索方面,中共党史党建学具有较为丰富的实践资源和文化资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史和理论发展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史,科学社会主义历史,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这些深厚的资源不断转化并融入中共党史党建学科体系之中,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前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中,如何真正实现“自主”,完成从指导思想到内容设置、从零散知识到体系化形态、从一般参与到普遍认可,这也是亟须思考和探索的时代课题。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作为构成中共党史党建学理论的基本原理,发挥着理论之源的支撑作用。如何坚持唯物史观与正确的党史观,如何贯彻马克思主义关于政党性质、地位、作用的一系列重要理论,是厚植中共党史党建学理论根基的着力点。

“两个结合”的提出,也为中共党史党建学研究提供了重要指引和方法启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否构建独立于西方的现代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关键在于能对传统文化与中国本土的知识资源挖掘到什么程度。毛泽东同志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该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该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知识体系,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中共党史党建学作为一级学科的确立与发展,只有坚持以“两个结合”为原则指引,不偏离方向,才能实现学科体系的鲜明政治属性和学术属性的有机统一,实现中共党史党建学知识体系真正的“自主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实事求是研究和宣传党的历史,要牢牢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旗帜鲜明地揭示和宣传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领导地位和核心作用形成的历史必然性,揭示和宣传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揭示和宣传通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性,揭示和宣传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领导人民所取得的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揭示和宣传党在长期奋斗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形成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决反对任何歪曲和丑化党的历史的错误倾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坚持以我们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依据,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对待党的历史、全面宣传和弘扬党的历史、科学研究和阐述党的历史指明了方向。

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知识体系要牢牢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中共党史党建学的知识体系如果不能很好地反映中共党史的主题主线与主流本质,那肯定是支离破碎不成体系的。紧紧抓住最根本、最主流的问题才能把党的光辉历程、伟大贡献、性质宗旨、理论成果、精神谱系、宝贵经验贯通起来,才能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切实回应社会关切。

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是什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场合对此作出论述,进行了深刻阐发,集中反映在《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一书中。“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民族复兴作为百年党史的主题主线,既可以从整体上展现党的奋斗历程,又从中华文明宏大格局出发,以复兴的历史使命书写历史,更具有大历史的整体性意涵,解释力与概括力均得以提升。在民族复兴主题下,百年党史各阶段可以按照新的思路进行研究,带来新叙事结构、理论范式、话语体系的可能,也为党史党建研究提供了新的扩展空间。只有坚持正确党史观、树立大历史观,用具体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联系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党的历史,正确对待党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失误和曲折,才能从成功中吸取经验,从失误中吸取教训,不断开辟走向胜利的道路。

同时也要认识到,在中共党史党建学成为一级学科后,建构自主知识体系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自主知识体系建构需要时间沉淀与观念更新,需要经历从实践到理论、理论到实践的循环往复的认识提升。中共党史党建学作为新兴的一级学科,学科布局方才展开,理论体系尚待建构,各项指标还需完善,内部还有一些不足与短板需要下大力气克服,任务非常艰巨。党史党建学界需要深刻把握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知识体系的根本遵循,推动中共党史党建学实现新的发展。

(宋学勤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党委书记、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副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3年6月28日 上午9:40
下一篇 2023年6月28日 上午9:5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