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薄的流程管理思路(流程管理的精髓)

所谓流程,指一个或一系列连续有规律的行动,这些行动以确定的方式发生或执行,导致特定的结果实现,即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

一. 流程的必要性:流程的缺失或不畅会导致个人和组织在生活和工作中一系列的问题。

1. 标准化程度底:流程缺失,不同组织和个人在工作中采取的行动不一致,工作方法,流程无法进行标准化的固化和推广,行动方案千奇百怪,良莠不齐,组织无法向精益化方向进行深入的探索。

2. 稳定性差:流程的缺失和不畅,导致同一类型的工作在每次执行时所采取的行动可能不尽相同,因此执行效果的差异较大,稳定性差, 甚至会留下较多安全隐患等。

3. 沟通成本高:由于无明确的流程,各部门在工作配送过程中思路不统一,无法快速达成共识,导致沟通成本较高,流程的缺失甚至成为了有些部门相互推诿,互踢皮球的接口。

4. 工作效率低:未被明确的流程的特点主要是自发性,由执行人根据过往经验和工作习惯自发的决定行动的内容与步骤,未经广泛验证的流程一定有其局限性,一定不是全局最优的行动或行动集合,会导致整体工作效率的降低。

5. 安全风险:自发的流程未被广泛验证,会潜在安全生产的风险,实践证明很多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是未按流程操作,在个别组织甚至会为部分组织和个人进行寻租提供便利。

二.流程制定的步骤:

1.组织保障:不同的流程应该有不同的组织进行保障,简单的,链路较短的流程可由业务部门安排流程规划岗位进行编制,跨部门,链路较长的流程,执行人员,面对客户较多的流程则需要成立流程规划小组进行编制,流程规划小组可以是虚拟的组织,采取项目制的工作方式开展工作,小组成员有专门的流程规划岗位员工,流程执行人代表,流程干系人代表等组成。

2.问题分析:分析当前流程工作的现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流程执行人,客户投诉案例,经益改善专家意见,,梳理流程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对应问题提供改善措施,行动方案,由此搭建流程架构。

3.实地调研:安排流程规划小组成员实地沉浸式调研流程执行人员的工作状态,流程面向客户的感受,绘制流程执行人员及客户体验地图,寻找体验执行人员及客户的体验暗点,优化建议等。调研此类工作同行采取的流程,寻找行业最优流程进行借鉴。

4.提炼SOP:经过问题分析,实地调研所采集的素材,搭建的流程架构,由流程规划小组成员编制和提炼流程的SOP,SOP尽量固定模板和格式,形成符合本组织的作业指导书的范式,便于流程的整个组织内部按同样逻辑,方法进行编制,优化,以及后期流程的调整,迭代。SOP的编制需按流程执行人视角进行,图文并茂的方式效果较好。

5.岗位验证:新鲜出炉的流程,选择配合度较高的人员进行岗位的验证,通过验证的方式评估流程的实际使用效果,听取试点人员的改善意见,对流程进行优化。

6.专家评审:邀请流程专家,经益改善专家,业务操作专家,部门领导对流程进行评审,评审过程既是对流程优化的过程,也是对流程形成共识的过程,流程经过评审达成广泛共识,取消分歧和抵触,便于后期流程的推广。

7.流程发布:评审完成的流程,为保证流程的严肃性,需按流程发布的标准流程,对流程进行会签,正式进行发布,发布的标准包含流程的主要内容,适用范围,适用时间,甚至需要对违反流程的,流程执行优秀的奖惩方案进行明确。

三.流程推广:

1.流程导入:新流程发布后需要进行正式的流程导入,流程导入过程包含对流程目的,意义等的宣导,流程培训的方案和步骤,流程培训效果标准,流程执行过程中辅助的工具,材料的发放等。

2.流程固化:流程会对相关操作人员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必然会招致一定的程度的抵触和反对,由于流程的编制过程中已充分对流程进行了调研,验证,评审,因此要对流程保有充分的信心,流程推广采取先执行后反馈的思路,建设流程执行监控,评估,考核机制,确保流程下的去。

3.流程优化:流程的固化过程中,流程的执行人员,组织数量,适用场景,异常情况增加,为流程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了条件,流程规划小组可通过流程执行过程中暴露的问题,相关人员的建议,甚至投诉,形成流程进一步优化的方案。

4.流程迭代: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新的流程优化点,除了有重大风险隐患的,不建议进行实时调整,流程的迭低也要有标准的流程和机制,对流程的优化也可以理解为一次新的流程编制,同样适用于流程制定的部分步骤,需要通过固定周期,标准的机制进行发布,从而迭代既有流程。改善是一个永远没有尽头的工作,因此流程优化也永远没有终结,随着业务场景,业务模式,技术手段等发展同样需要持续优化。

四.流程管理:

1.流程管理阶段:流程的管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前期,流程普遍缺失,是一个逐渐填补空白的过程,需要不断进行新流程的制定与发布,此过程为了提高效率,可以优先对行业优秀标杆进行借鉴,结合组织实际情况,导入已被验证的优秀流程,通过主要流程的编制与发布,搭建起本组织内的流程架构,先将整体骨架搭建起来,再逐步填充肌肉。中期,主要是对流程进行新增,补充,随着业务的发展,在结合实际业务场景的情况下,会衍生出较多的流程需求,这时流程的数量会以较快的速度增加,以填补流程空白,这个阶段在关注流程质量外还要终点关注流程的结构,层次,明确流程与流程的关系,那些流程是上游流程,那些是下游流程,那些是一级流程,那些是二级流程,那些是主流程,那些是增值服务流程,异常应对流程等。后期,再经过流程的批量新增后,流程的覆盖面逐步完善,也进入了流程管理的难点,因为大家普遍喜欢做加法,习惯用新增流程的方法解决问题,就会导致流程冗余,前后发布的流程互相矛盾,流程过时后无人维护等问题,这个阶段流程管理的方式重点应该是整合,并开始适当做减法,在遇到问题需要通过流程解决时,首先在存量流程中寻找适配的内容的,是否可以通过对既有流程的调整,优化解决问题,流程与流程之间是否可以进行整合,串联,通过较小的调整解决当前问题。

2.流程管理主体:随着业务的变化,组织架构的调整,人员的更替,很多已发布的流程面临无人管理的窘境,流程是在执行,还是废止无人说的清楚,拿到既有流程发现流程的编写人,审批人均已离职,甚至流程发布部门都已调整,无法进行追溯,遇到需要通过流程解决的问题时,所有人都喜欢通过新增流程的方式解决,这导致流程像雪花一样一片一片飞向一线,很多流程甚至成为了集团职能管理部门规避责任的工具,流程质量参差不齐,对一线执行造成极大困难,长此以往,流程行同虚设。因此每个流程需要锁定管理的主体部门,在人员异动,组织架构调整时,流程也应像资产一样进行交接,对于跨部门流程,可通过由规划部门主导管理,PMO主导管理,总办主导管理等方式进行持续的跟进管理。

3.流程管理工具:流程一般会采取签批发文的方式进行发布,但发布会就成为了一个个单独的文档,管理难度较大,因此流程的管理也需要相应的工具。首先,流程应该进行归档管理,设置流程归档的规则,每个文档均有其位置,编号,明确每个流程的身份,其次,进行线上化管理,开发流程管理的线上化工具,将全部执行中的流程进行线上化,便于查阅,便于管理,所有未经线上化的流程均无效,线上化工具可以与OA系统,协同办公系统相关联,便于对流程进行信息搜集,问答互动,内容优化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5月26日 上午9:55
下一篇 2022年5月26日 上午9:5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