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这个逆流而上扎根农村基层、深入中国农村、懂民生、懂治国理政的“2000后一代”,已经是一个颇具规模的大学生群体了。
作者|cindy
编辑|杨明
一个来自城市的研究生姑娘,一年330多天待在乡村,双手沾满泥土,每天在土地上劳作,会是什么样的感觉?
“我从来没有去过农村,连橘子树有多高我都不知道。” 7月24日,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生张丽君告诉《极限商报》。两年来,这个在大城市长大的99岁老人,回到学校、回到城市的次数两只手都可以数过来。
2021年,张丽君来到四川眉山市丹棱县红石村,成为丹棱桔橙科技院的一员。他的工作方向是围绕桔橙当地特色产业存在的问题,将课堂知识与农村实践紧密结合,帮助当地构建和推进丹棱柑橘产前、产中、产后的绿色生产链。
和张丽君一样,逆势而行、扎根农村、深入中国农村、了解民生、传授文化的研究生,已经是一个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群体了。
2009年起,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团队“落户”衢州农村,建立了“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零费用”的科技大院。已在全国数千个村庄建立了1048个。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科技医院”。
15年来,研究生陆续走进全国各地的科技大院,像一根连接轴,连接着政府、企业、大学、平台、社会和农民。在增马力的过程中,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科技“农耕”,打通了诸多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最后一公里”。
近日,在“中国研究生乡村振兴科技强农 创新大赛——‘拼多多杯’第二届科技小院大赛”首届区域赛上,20支队伍激烈的比赛氛围中,涌现出不少“极限”选手。企业》对话研究生,科技学院的“95后”“00后”,走进他们如何扎根田野、改变乡村振兴的故事。
01
300多天,研究生扎根农村
丹棱科技园地处偏远。即使到县城,骑电动车也要半个小时。
这里是著名的“中国桔橙故乡”,西汉等史料中就有柑橘种植的记载。它位于北纬30度,终年阳光充足,土壤肥沃。全县柑橘种植面积达18万亩,“丹铃桔橙”产值达53.4亿元。
可以说,“丹岭桔橙”早已成为该地农业产业名副其实的“大师树”、“财富树”、“摇钱树”,也是该县对外出口的“金字招牌” 。但当地长期以来存在柑橘品种结构单一、养分投入严重超标、生产标准缺失三大痛点,成为制约丹棱等川渝地区柑橘种植的技术壁垒。
2017年1月,在中国农业大学牵头下,与西南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橘研究所等联合成立丹棱桔橙科技研究院,成为国内最早成立的科技院所之一在国内。此后,西南农业大学师生团队连续七年在这里扎根,连续四届研究生解决了柑橘一线产业的难题。
几乎所有小型科技院所都提到,当地农业生产存在诸多痛点,多年来一直困扰着一线生产。
重庆铜梁蔬菜科技大院在接受《吉点商报》采访时提到了一个案例:新世纪以来,我国蔬菜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增长47%和98%;到2021年,我国蔬菜种植面积将占全球的40%,总产量占全球的52%。蔬菜产业快速发展的背后,是蔬菜生产体系存在的严重问题——化肥消耗高、环境成本高。
而且,由于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不同农业领域,这些痛点也完全不同。
贵州毕节龙凤科技所在比赛中提到,当地龙凤村的马铃薯产量很低,病虫害很严重。希望以此为研究目标,提高当地马铃薯产量;而云南省大理市万桥镇古胜村科技大院则面临着洱海保护面源污染来源不明、面源污染防治与面源污染如何协同等巨大挑战。洱海流域治理,增加农民收入。
楚成科技大院位于“楚成故里”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为了更好地把控褚橙品质,解决斑果、裂果两大痛点,“褚氏农业”自建检测中心,联合中国农业大学、西南大学等四所大学成立“褚橙”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 “科技大院”立足产业需求,研究土壤和果树的营养结构,保证果树的健康和水果的品质。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科技大院”的诞生就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院长王冲介绍,作为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新探索模式,科技院致力于解决农业领域科研与生产需求脱节、技术创新问题。人员与农民脱节、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等问题。
“农业生产是一条非常复杂的长链条,科技院只是其中一个环节。我们要求所有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到田间地头扎根在一线。” 9月24日,在对话《极限商界》时,王冲多次强调。这些年来,王冲走遍各个村庄,与学生一起深入田间地头,帮助农民科学种植,探索更多高科技小院模式。在这种“硬”规定下,不少研究生年轻人走出实验室、校园,走进全国1048个“科技大院”,把农业科技带到农村,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据我了解,每家小医院的学生中,2000年代出生的学生能占到一半左右。”张丽君说道。
但无论是“95后”还是“00后”,无论他们来自农村还是城市,离开两点一线大学校园后,他们都会面临新的挑战。
最大的挑战是需要长期扎根在一线,每天与土壤打交道,承受孤独和艰辛。王冲表示,科技院不像其他科研项目可以请假或者只是测试指标。
进入科技大院后,每位研究生都需要跟踪农作物的整个生产季节,大部分时间都蹲在地里。 “只是要看农作物的生长条件,不同地方的时间不一样。比如华北平原需要180天才能扎根,东北只需120天,西南地区需要240天,而在华北平原则需要180天左右。”云南或者海南300天。”
这一点,科技院的其他成员也提到了。为了离乡村、离农民、离土地更近,他们每年要在科技大院待300多天。 “他们比村民还要忙碌,白天搬运农具和设备。”我们带着装备在田里挥洒汗水,晚上开研讨会,写论文、整理数据,或者上网帮助当地人推销商品、解决其他问题。”
更困难的是,研究和实践往往完全不同——驻扎在小型科技学院的师生大多深耕某一专业领域,专业性很强。然而,实际农作物生产中面临的许多问题仅靠书本知识是无法解决的。
张福锁有一个故事一直铭记在心。 2009年“科技大院”成立后不久,有同学在地里发现,农民用舌头尝化肥的味道来辨别化肥的真伪。在大学里,学生们学到了很多专业的分析方法,但这些方法并没有什么用处。农民们仍在用舌头品尝。农民买不起实验室里的“高科技”,更不用说使用了。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来自这些城市的研究生来说,首先应该把村民当作老师——在生产实践中发现影响当地产业的关键问题,向当地种植“土壤专家”请教修剪和种植技术,然后进行技术研究和集成创新被传授给当地村民,并成为共同的道路。
02
除了整个产业升级,生态保护也是重中之重
两年来,丹棱桔橙科技学院完成实验检测样品4236个,田间实验19个,培训农民3126人次。
扎根田野数百天后,张丽君已经成为丹岭桔橙科技学院副院长。他不仅熟悉当地的特色和物产,还能听懂很多方言:“每次去拜访老乡,我总会被拉着聊上几个小时。”
“我们真正明白了什么是实事求是,学会了如何在不同的环境下寻找用户点,同时我们也明白‘自找麻烦’是一种不畏困难的勇气。”获得一等奖后,来自新平市楚城技工学校的全铁林在医院里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她把每年300多天坚守在外地的经历视为人生的“乐趣”和“锻炼”。来自西北的她现在的口音已经和洱海当地居民的口音一样了。
所有的“乐趣”和“辛苦”都来自于这些科技院的师生们。他们成功帮助该村优化种植结构、改进种植模式,实现高产稳产。他们在农民家中和田间面对面、携手传递技术。围绕农民,推动科研成果不断创新和落地。
四川眉山的果冻橙、贵州眉潭的红茶、四川布拖县的土豆、云南晋宁的玫瑰花、重庆铜梁的菜苗……以及各种不同碱度的土样、科学培育的种子,适合不同作物生长的肥料等“黑科技”都出现在西南大学的比赛中。
不同地区不同“黑科技”和农业特色成果的展示,不仅是各科技院所“实验室”下田后对乡村振兴、农业绿色发展的独特见解,也加速了理论进步。农业科研成果。直接证词可转化为可用的现场技术。
“我们今天展示的是绿色低碳蔬菜生产技术。”经过扎实攻关和多方位打磨,重庆铜梁蔬菜科技大院整合“绿色种植栽培 蔬菜综合管理技术 尾菜资源利用”全生育期生产模式,探索出农业排放“铜梁模式”减少。
简单来说,在减少化肥用量50%以上的同时,通过尾菜就近资源加工,可以显着提高土壤结构的有机质含量,引领当地走上低肥之路。碳农业发展,最终实现环境综合减排30%-50%。
重庆铜梁是全国蔬菜产业重点区域,也是重庆市四大蔬菜供应基地之一。 “同等价格下,低碳蔬菜更新鲜、更绿色、品质更好。”铜梁蔬菜科技大院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规模化销售,让更多消费者逐渐认识低碳蔬菜,推广更多农产品。种植基地要从源头节约能源、减少排放。
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发展的新思路,也让丹棱桔橙科技园受益匪浅。绿色种植提质增效,让丹棱当地的桔橙种植高质量增收。”张丽君说。
2021年3月,在拼多多的支持下,龙凤科技学院在贵州毕节市七星关区萨拉西镇成立。龙丰科技大院结合撒拉尔西镇及周边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始探索实施经济价值高、适合该地区种植的仙人掌梨、土豆等新品种。仙人掌是云南、贵州地区种植的特产,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为了提高杜鹃花生长,科技院建立了杜鹃花梨高产高效的田间管理技术体系。产量提高34.9%,品质提高46.2%。
“七星关是仙人掌种植大县,有仙人掌近30万亩。”龙丰科技大院团队表示,七星关种植仙人掌和桂农5号,目前已有两种仙人掌授粉。相信3到5年后,仙人掌新品种一定会出现,希望通过专业精神为仙人掌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除了促进农作物高质量生长,保护生态环境也是很多小型科技院所的责任。
“苍山无墨可万年画,洱海无弦万古琴”。这首诗是对苍山洱海最美的描述。但近年来,洱海流域不断出现农业面源污染、污染物来源不明等问题。下雨时,污水会沿着村庄、农田沟渠流入洱海。
在此背景下,科技院创始人张福锁召集全国20多家单位、200多名科研人员,提出“洱海科技大会战”计划,其中包括“洱海水质保卫战”和“高值农业战”。乡村振兴阵地战”等。
面源污染精准控制技术院就是其中之一。作为首家专门从事面源污染研究的国家级科技机构,研究院致力于打造洱海流域面源污染治理示范工程,打造全流程检测体系,引入水源——节水灌溉、生态净化和循环利用技术。 。
这需要团队每一位成员的努力。这是因为,需要对水量和水质进行同步日常监测,全时空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每逢下雨天,大家都穿着统一的雨衣,外出到田间、河口等各个点进行水质检测。此外,大力发动村民参与垃圾分类,最大限度减少生活污水和村垃圾渗入洱海。
让苍山更绿、洱海更绿,是洱海周边十余家科技院所的共同目标。
有机循环与有机农业科技院提到,他们建立了“产前-产中-产后的SF洱海模式”,进行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将垃圾、蓝藻泥、洱海泥等各类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保护洱海,同时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绿色转型。
同样,“大理烟草科技研究院”的“绿色智能肥料”研究项目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已在云南省大理市银桥镇枫溪村推广示范2000余亩,利用包膜技术,实现不同营养成分在不同时间的定向释放。 ,提高肥料的耐久性和利用率,对减少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起到积极作用。03
3.0模式,推倒科研与市场的壁垒
“从精准帮扶、产业扶贫到乡村振兴,经过这些年的探索,科技大院经历了从1.0到3.0 的模式转变。”王冲说道。
如今,大多数小型科技院所正在升级到3.0版乡村振兴模式,其内涵更加丰富——在“科技赋能、人才支撑”的核心下,多平台、多主体的合作机制已经形成。成立,通过深度参与融合示范带动,全面支持乡村产业振兴、生态振兴、人才振兴。
这意味着,此前非常低调、甚至“养在无人知晓的小院”的科技庭院,需要走出去走向公众,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科技庭院有上千家。研究生组成的团队深入农业农村第一线推动乡村振兴。
这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努力。近年来拥抱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农业科技创新普惠的拼多多,持续关注并深度支持科技庭院发展。
2022年,首届“拼多多杯”科技园大赛中,全国农业院校共有30支队伍晋级决赛,6支队伍提交的项目成果荣获特等奖。 2023年,“拯救民生、培育文化”成为第二届“拼多多杯”科技庭院大赛的主题。
据王冲介绍,第二届科技庭院大赛规模迅速扩大。自7月初启动报名以来,全国共有257支队伍收到报名信息,共有96支队伍入围地区赛。根据赛制,比赛分为分区赛和决赛。设立重庆、山东、陕西、吉林、福建5个赛区,争夺晋级全国总决赛的名额。
在7月24日的重庆赛区比赛中,西南大学重庆铜梁蔬菜科技园、中国农业大学云南滁城科技园、广西大学广西兴宁扶丰鸡科技园脱颖而出,荣获第一名。奖品。二等奖由有机循环与有机农业科技研究院洱海流域绿色高值农业创新团队、四川丹棱桔橙科技研究院丑丑干团队、贵州遵义红队获得湄潭茶叶科学技术研究所。
“如果说科技学院推倒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学科之间的墙、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墙、教与学之间的墙。我们还想推倒另外一堵墙——科研”我们和市场之间存在一堵墙。”拼多多相关负责人表示。
简单来说,就是让科研成果转化更容易落地,让优质农产品产销渠道更顺畅。为了打破这堵墙,政府、学校、小院、平台、农民齐心协力,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到田间、从产品到爆品的转化。已经有很多案例可循。
“当地农民应用了我们教给他们的技术,并在网上平台上出售他们种植的橙子,补贴了他们的家庭收入。”张丽君表示,这对他们来说是最有成就感的事情。丹铃桔橙最具代表性的品种之一爱媛38号,是经过科学技术院的技术“成功改良”并推向市场的大众型号——对于消费者来说,受到了更多购买者的青睐。熟悉的名字是果冻橙。在拼多多上,丹菱果冻橙几乎每个产季都位列平台“橙榜”前三名。
桔橙在平台上的销售火爆后,一些厂家在桔橙科技大院提供的技术加持下来到丹棱,用橙子酿造果酒。比赛现场,据《极限商业》核实,丹灵桔橙酿制的果酒味道甘甜、清爽,口感非常好。
这背后,是丹棱科技院与当地龙头工业企业郸城现代果业、农业投入品企业云天化、四川金翔企业合作,实现重大技术产业化应用推广、打通产业链的探索路径。
“我们减少了蔬菜种植过程中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提高了蔬菜产量和经济效益。”铜梁市蔬菜科技研究所表示,相关技术覆盖的1万亩蔬菜,增产1041吨,增加收入343万元。 “这些蔬菜不用担心销路,很多菜农都会通过多多买菜平台出售。”
在平台的共同推动下,科技大院不仅打通了产销之路,也提升了企业和产业的整体高质量升级。
戴着“中国橙王”桂冠的褚氏农业2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动褚橙品质化和标准化。科技院成立后,他们意识到年轻人的专业能力、科学意识、开阔的视野和进取心能够有效帮助楚国农业突破,攀上另一个高峰。
如今,随着“楚成科技园”的进步,保证了每一颗“楚成科技园”的水果都是高品质的,其中冰糖橙的甜度和口感更加出色。这些精选的水果然后被装箱,通过拼多多等平台运往全国各地。 “这种农业科研模式真正创造了更多的产业价值。”褚氏农业一位负责人说道。
科技庭院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是,让一直坚守传统观念、依靠经验耕作的农民看到科学耕作的重要性。
“一开始,村民们都很担心,我们没有务农经验,真的能帮到他们吗?很多人都遇到了村民的抵制和反对。”几位科技院成员提到,但最终通过多方努力和实践证明,村民们接受了“00后”研究生的田间指导,更加注重科学耕种。许多新技术开始更快推广应用,农产品逐渐走上特色化、差异化竞争之路。
在这个过程中,庭院就像一个试验场。它不仅检验了课堂和实验室的技术是否真正实用,也检测了“95后”和“00后”年轻人对土地的热爱程度。也成为新农业的高层次人才。 “孵化器”。
“一人一狗,一个小院,我们将继续扎根小院,为农民增收而努力。”重庆铜梁蔬菜科技大院负责人沉晓歌说。“每天与土地打交道、与农作物交谈变得越来越有趣和有意义。”新平楚城科技园的全铁林也表示,她很喜欢现在的领域,她的毕业论文就是她的实践经验。 ”,“一线实践的价值不亚于实验室研究,你可以逐渐找到你想要的人生道路。”
仅在头条号发布,其他平台均为搬运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原创不易,欢迎转发!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