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校内科学教育,为学生“埋下”科学种子(校内如何开展科学教育)

学校的科学课可以怎么上?课标内的科学教育课程目前是怎么样的?如何将科学教育师资、科学教育资源引入校内?近日,记者通过采访北京市部分中小学具体做法,了解校内为“双减”所做的科学教育加法。

校内搭建平台让学生脱颖而出

当下,为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北京市的中小学都在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为学生们提供更好的科学教育资源。提到校内科学教育,北京广渠门中学科技中心主管马云梦介绍,该校从科学知识、科学素养和科学家精神三个维度为学生们做好科学教育。科学知识方面,该校在中学生已有的物理、化学、生物及地理学科教育的基础上,开设的科学课涵盖这些学科并加以融合,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对于某一领域的兴趣,并针对性加以培养。

做好校内科学教育,为学生“埋下”科学种子(校内如何开展科学教育)

北京广渠门中学的学生们在生命科学实验探究课上进行植物组织的培养。受访者供图

“值得一提的是,我校实验室是对学生开放的,学生可以预约并进行自己喜欢的科学实验,也可以设计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马云梦介绍,该校还建设有“创客空间”,打造学生科学实践的场域,在这里,学生们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并操作3D打印技术、激光雕刻、机器人以及电工、木工等技术。

“学生们对于科学的探究是非常有热情的,愿意在某个感兴趣的学科得到发展机会,学校会充分利用市级、区级、校级的培养计划,为他们搭建平台。”马云梦介绍,该校每年9月都召开动员会,为学生们推荐赛事、学习的平台,并鼓励他们从选修课、社团入手,在自己喜欢的领域进一步深耕。

中国科学院附属实验学校科技中心副主任王晋飞作为一线教学工作者,带来了中小学三个学段的具体教学和衔接情况。她介绍,小学学段叫科学课,中学阶段对不同学科教育有了细分,学校会依据课程标准,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培养相关素养。“拿生物学来讲,对于中学生就要从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四大方面来培养其核心素养,以体现生物学科的特点和育人价值。”王晋飞说道。

王晋飞认为,每个学科任务和要求不同,对多学科进行整合才能让学生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在课堂上,要将学科的科学素养进行深化,不是提高知识难度,而是强化学科的本质,解释深层次的逻辑和规律,帮助学生认识、辨析复杂的自然现象或者实验现象。”王晋飞解释道。

挖掘校内自然资源开发学科融合课程

具体到上课内容,记者注意到,不少小学会充分挖掘校内资源,为学生们开发个性化的课程资源。今年新学期伊始,3月29日上午,在朗朗的吟诗声中,北京十一学校丰台小学的师生们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春耕节。这个学期,该校不仅充分调动了空间资源为学生们开辟出来可以种植的菜园,还计划利用校内一棵枯死的古树,开设与生命有关的课程。

北京十一学校丰台小学美术兼劳技老师孟彬介绍,在该校开展的劳技课堂上,围绕春耕的话题,老师带领学生们搭建树屋、制作工具箱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会根据春耕节衍生出更多活动,并和语文、数学、美术等学科融合,共同搭建项目化学习。”孟彬介绍道。

而到了中学层面,学校则会搭建向上延伸的平台让学生们能够学有所专。北京广渠门中学主管科技的副校长邢颖介绍,学校教育培养的目标就是满足不同学生的成长需求,在科技教育、科技活动中帮助学生做合理规划,也是培养科技人才的一个方向。该校不仅凭借各类市级科技人才培养项目,为学生搭建发展平台,还积极开拓了十几所重点高校的资源,让北京广渠门中学成为高校优质生源的基地校,“我们在各个专业的培养方向上都有大学资源的支持。”

师资方面,邢颖介绍,为满足优秀学生成长的更高需求,该校也给教师搭建了学习平台,在和高校的合作中,让老师也能够在专业项目中进行培训。“我们将科技教师所上的科学活动课课程化,梳理科技课程脉络,争取形成属于自己的教材。”邢颖介绍,如今该校科技教师都有初级、中级科技辅导员证书,能够帮助他们很好把握科学课程的专业规划。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升孩子的科学素养

同时,学校也在充分将校外社会资源引入校内,为提升孩子的科学素养服务。邢颖介绍,北京广渠门中学还挖掘家长、校友等资源,开展“百位家长进校园”活动,其中,从事科技工作的家长会来到校园,普及科学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专业性指导。

王晋飞介绍,除了依托校内优秀教师资源开设“硕博讲堂”,中科院附属实验学校还会利用中科院的资源,让学科学习和科研院所互动,除学科渗透外,还有科学家精神的学习。“我们邀请院士讲《开学第一课》,科学家进校园讲授科学知识……让学生丰富知识,树立服务国家战略的理想和担当。”王晋飞介绍,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科学家的讲授内容和方式也不同,低年龄段的学生在校内形成了宏观认识后,学校还会带学生进入院所,在开放的实验室、展览室等地方进行实践学习,了解最前沿的科学。

5月12日16时许,在首都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课后服务时间段,记者观摩了系列与科学相关的课程,除与化学实验相关的《分子料理——神奇的美食》和与生物学等常识相关的《低碳先锋》的课程外,当下前沿技术“3D打印”也被设置为课程。值得一提的是,担任课程指导的是首都师范大学的大学生们,这是北京高校的教育教学资源走进基础教育领域的一次创新尝试。

做好校内科学教育,为学生“埋下”科学种子(校内如何开展科学教育)

5月12日,首都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初一学生在大学生指导下用CAD软件进行3D打印设计。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中心主任王海燕介绍,“双减”政策实施以来,该校发挥师范大学优势,面向北京市中小学推出“课后330”服务,推动大中小一体化教育体系纵深发展。

“借由和首师大合作的契机,除课业辅导之外,让学生课后服务期间有了多维度的课程学习。”首师大二附中科技主任刘丹旸介绍,在这个学期,该校初一年级387个学生全部参与了首都师范大学提供的课后服务课程。言谈中,刘丹旸介绍,首师大二附中有3D打印社团和实验室等软硬件条件,但仅靠每周四的社团活动无法“消化”那么多对这一技术有兴趣的学生,在得知学校这一情况后,首师大教师教育中心组织相关院系师生,进入到专题课程的研发之中,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便让更多的孩子有了心仪的课程体验。

老师们希望,能够借此为学生们“埋下”科学的种子,然后,静待花开。

新京报记者 刘洋

编辑 董玫 校对 张彦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4年4月14日 上午11:22
下一篇 2024年4月14日 上午11:3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