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当起“小科研员”,开启三年生态环保实践项目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1月19日讯(记者杨幸慈 通讯员李炜炜)为什么河流中的鱼会聚集在水面上吐泡泡?有的水面被绿色的藻膜覆盖了,这是怎么回事?11月19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奥林小学四年级学生来到沌口电塔村附近的长江边,开展生态环保实践活动。该校启动为期三年的“长江流域大保护”综合实践课程,让小学生们当上“小科研员”。

小学生当起“小科研员”,开启三年生态环保实践项目

学生在江边学习如何开展水质监测。

19日上午,奥林小学实践活动团队的小成员们齐聚长江边,在科学组老师的带领下,现场学习有关水质监测的酸碱度、氨氮值、溶解氧几个常见指标的理论知识和监测方法。随后,大家穿戴好实验服装,拿好取样器材,一个个化身“小科研员”,采集长江水

同学们使用pH试纸检测水样的酸碱度,用氨氮试剂检测水样的氨氮值,用溶解氧试剂检测水样的溶解氧量。看着水样与各类试剂产生的奇妙颜色变化,“小科研员”们既兴奋又惊奇。四(1)班汪可星同学说:“原来水面上长满绿色水藻并不是水体健康的标志,今天真是长见识了。”

小学生当起“小科研员”,开启三年生态环保实践项目

同学们清理江滩上的垃圾。

“只有全面系统地掌握了长江水质的实际情况,我们的保护行动才能更精准、更有效。”科学老师王军告诉大家,“做长江小卫士,需要多学习科学理论知识,多参与实践,用科技做支撑,我们的长江水才能源远流长。”

小学生当起“小科研员”,开启三年生态环保实践项目

奥林小学“长江流域大保护”实践小分队合影。

奥林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林娜介绍,“长江流域大保护”是一项长期性的综合性课程,学校将在三至六年级开设系列校本课程,每周一课,还将由每一届四年级学生“接力”完成为期三年的实践活动。团队师生会将每一次水质样本的采集、检测留存,最后形成一份综合性分析报告。同时,校园内开设“长江流域大保护”宣传专栏,让全校师生学习并参与到生态环保实践中来。

【编辑:邓腊秀】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4年4月15日 下午2:25
下一篇 2024年4月15日 下午2:3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