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发现的最深海上气田“深海一号”刚投产,工程院院士说实现了3项世界首创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宣布,我国首个自营勘探开发的1500米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25日在海南陵水海域正式投产,成为我国自主发现的水深最深、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海上深水气田。

来自中海油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守为,27日在沪“第331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海洋装备发展战略论坛”表示,“深海一号”能源站的创新实践,正是高质量自立自强的海工装备发展探索。当天,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钟志华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院士,以及周守为、吴有生、朱英富、金东寒、李家彪李华军、邱志明、张偲、黄震等十多位院士,加入此次“自主创新 装备赋能 经略海洋”主题论坛。

自主发现的最深海上气田“深海一号”刚投产,工程院院士说实现了3项世界首创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深海一号”大气田距离海南省三亚市约150公里,于2014年被勘探发现,已探明的天然气储量超过1000亿立方米,其最大水深超过1500米,最大井深达4000米以上。据介绍,“深海一号”大气田投产后,深水天然气将通过海底管线接入全国天然气管网,年供气量达30亿立方米。

海洋装备是一切海洋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海洋装备科技也是世界科技创新的制高点。对于我国深海油气开发装备,周守为院士以“深海一号”千亿方大气田为例,阐述“国之重器”如何支撑我国海洋深水油气开发实现自主创新跨越。

周守为透露,“深海一号”能源站在世界上首创十万吨级半潜式深水多立柱生产储卸油平台设计与建造技术等,共实现3项世界首创和13项国内首次,是我国高水平自立自强发展战略探索的具体实践。他认为,“深海一号”标志着我国深水油气开发迈入了世界第一梯队,将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力支撑,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自主发现的最深海上气田“深海一号”刚投产,工程院院士说实现了3项世界首创

(周守为院士)

海洋蕴藏大量的矿产、油气、天然气水合物、生物和基因资源,以及潮汐能、风能等未来发展战略性资源,其分布之广、品位之高、储量之大,远远超出当今人类的需求。联合国“海洋科学十年计划”提出要建立清洁的海洋、具有可持续生产能力的海洋等重要目标,可见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和海洋资源对于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当前,“3060双碳目标”背景下,碳中和正驱动海洋装备等领域的能源变革。黄震院士表示,碳中和的愿景下,能源发展大趋势可以总结为供给侧的电力零碳化、燃料零碳化,和需求侧的高效化、再电气化、智慧化。“其中,电力系统脱碳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其次则是燃料零碳化,利用可再生能源制取氢、氨和可再生的合成燃料,广泛用于船舶、汽车、航天等。他特别强调,可再生合成燃料是一项极具潜力的变革性技术,可以实现海洋等多领域燃料的净零碳排放。

自主发现的最深海上气田“深海一号”刚投产,工程院院士说实现了3项世界首创

“深蓝”之下,除了天然气,还有可燃冰。但不论何种资源,开发与保护同时并举。张偲院士在分析海洋资源有序开发的“零碳”路径时表示,可燃冰等海洋资源是人类未来能源发展的制高点,同时相关开采活动的生态安全风险也是国际重要关切。

比如可燃冰分解、天然气渗漏等大规模甲烷泄漏可引发海底地质灾害,造成海水酸化和氧枯竭,引起海洋生物大量死亡和严重的温室效应,甚至带来环境生态灾难,因此商业开发前必须采取长期的生态环境监测、实验、定量评估和生态保护举措。他认为,应当建立包含模拟仿真实验系统、保障支撑系统、原位智融研究系统(海底实验室)的冷泉生态系统研究大科学装置,为可燃冰开发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实时长期观测、模拟验证和预警技术支持。

据悉,作为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海洋装备发展战略研究”的重要成果,由中国海洋装备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组织完成的我国海洋装备行业首本蓝皮书《中国海洋装备发展报告》,在论坛上发布。该书融合了海洋领域20余位院士、数百名专家、50余家单位的力量和智慧,计划每两年度定期更新出版,打造供海洋装备行业相关人员参考的权威资讯产品,也为国家制定海洋装备发展战略提供支撑。

栏目主编:徐瑞哲 文字编辑:徐瑞哲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朱瓅

本文内图来源:上海交大、中国工程院

来源:作者:徐瑞哲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4年4月21日 上午10:19
下一篇 2024年4月21日 上午10: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