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是一场孤独的接力跑,会沮丧,但令人痴迷(科研是一场孤独的旅行)

“科研过程有时令人极度沮丧,但也令人痴迷。”在2023年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简称“顶科协奖”)颁奖典礼上,2023年顶科协奖“生命科学或医学奖”获奖者之一,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教授、生物化学讲席教授卡洛琳·卢格谈道。

喜爱竞技体育、来过上海世博……在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舞台上,他们畅所欲言。

科研是一场孤独的接力跑,会沮丧,但令人痴迷(科研是一场孤独的旅行)科研是一场孤独的接力跑,会沮丧,但令人痴迷(科研是一场孤独的旅行)

爱好竞技体育,

科学同样需要耐心与毅力

科研是一场孤独的接力跑,会沮丧,但令人痴迷(科研是一场孤独的旅行)

因“阐明了核小体的原子结构”而获得2023年顶科协奖“生命科学或医学奖”的三位获奖者——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教授、生物化学讲席教授卡洛琳·卢格(Karolin Luger),剑桥MRC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名誉课题组负责人丹妮拉·罗兹(Daniela Rhodes),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生物大分子晶体学名誉教授蒂莫西·J·里士满(Timothy J. Richmond),获颁“生命科学或医学奖”奖章和获奖证书。

说起兴趣爱好,卡洛琳·卢格,有一个不一般的爱好:竞技体育。她谈道,在竞技体育中,人们能真正认识到:所有的东西都是要付出努力的,“它可以增强人的韧性,失败了一次后,会快速让自己爬起来,这个在科研领域也是非常有助益的。”在她的实验室团队中,喜欢竞技体育的科研人员,都是最具有韧性的。

科研是一场孤独的接力跑,会沮丧,但令人痴迷(科研是一场孤独的旅行)

韧性、耐心,在获奖者的发言中被反复提及,蒂莫西·J·里士满在获奖感言中也说道,取得突破性的科研进展,不仅仅需要辛勤的汗水与卓越的创造力,更需要极大的耐心与顽强的毅力。

和所有的重大科学发现一样,看清核小体结构和染色体折叠的精妙,经历了数十年的科学“接力跑”,而这场接力跑还将继续跑下去,“我能留下的最宝贵的科研遗产是自己亲自培养和指导过的学生和研究人员。我的绝大多数学生正在继续为构建通用科学知识库添砖加瓦。”卡洛琳·卢格在领奖时说道。

在接力跑到达一个“终点”之前,没有人知道这条路到底是否正确。卡洛琳·卢格说道,当时自己与团队成员们曾一起在低温室、在同步辐射设施或计算机前度过了数周以至数月之久,“我们怀着同样紧张的心情,担心科研项目如果未能取得有效发现,那么科学事业的梦想将会化为泡影。”

也正因此,这场科学的接力跑是孤独的,“科研工作是孤独的,科研过程有时令人极度沮丧,但也令人痴迷。”

丹妮拉·罗兹也谈到了在科研领域中,体制机制层面的挑战,许多科研工作无法在三年、五年的时间内便能看到结果,“有些东西可能要五十年才能有成果。”丹妮拉·罗兹说道,“短期收益不能带来长久进展,在科研领域想要取得进步,就需要允许科学家去尝试、探索最让人激动的想法,要给到年轻人的更多的空间,让他们表达更好的想法。”

科研是一场孤独的接力跑,会沮丧,但令人痴迷(科研是一场孤独的旅行)

对于年轻一代,

他们想说什么?

科研是一场孤独的接力跑,会沮丧,但令人痴迷(科研是一场孤独的旅行)

因“对凸优化理论的开创性贡献”而获得2023年顶科协奖“智能科学或数学奖”的两位获奖者——佐治亚理工学院工业与系统工程学院讲席教授阿尔卡迪·涅米罗夫斯基(Arkadi Nemirovski)与法语鲁汶大学运筹学与计量经济学研究中心、数学工程系名誉教授、高级科学研究员尤里·涅斯捷罗夫(Yurii Nesterov),获颁“智能科学或数学家奖”奖章和获奖证书。

阿尔卡迪·涅米罗夫斯基表示:“比起对本人贡献的认可,这一荣誉更是对本人的研究领域——凸优化理论的高度认可。”他期待着这个科学领域“蓬勃发展并快速延展其应用范围”;另一获奖者尤里·涅斯捷罗夫教授认为受到顶科协奖的启发,在凸优化这个特殊领域里“新一代研究人员的前景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广阔,更加激动人心。”

对于产业化应用,他们表示十分期待,“尤其是现在,产学研结合的要求也非常高,对于年轻人们,无论选择什么路径,潜力都是很大的。”阿尔卡迪·涅米罗夫斯基说道。

尤里·涅斯捷罗夫则补充道,科研不只是在学界,在产业中也同样可以去追求科研,选择产业还是从事学界科研,对于学生们来说,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在大学中,我们需要给他们提供不同的可能性,如果有一些工程师愿意去产业发展,在大学当中应该有相应的体系来支持他们的发展。”

关于基础科学,近年来,另一个现象也同样值得关注:学习数学的学生,正在变少,这是一个全世界都在面临的问题。“学习数学,需要一个非凡的人类大脑。”尤里·涅斯捷罗夫说道,随着计算机等工具的出现,许多复杂的问题得到了简化,学习数学的必要性下降了,不过在尤里·涅斯捷罗夫看来,这件事目前正在发生转折:随着AI、大模型的出现,“我们不得不去了解我们使用的模型,我们要去开发、使用模型,而这需要运用到很多数学。”

除了职业发展的路径,时间与年龄,也同样是青年科研工作者们常感焦虑的一个问题,为此,丹妮拉·罗兹分享了一段自己的故事:她一开始并没有直接选择攻读博士学位,而是在做了八年的工程师,有了自己的孩子后,决定去读博。无论是人生,还是科研工作,都并不是一条直线,选择什么时候开始,永远都不会晚。

科研是一场孤独的接力跑,会沮丧,但令人痴迷(科研是一场孤独的旅行)

对于中国,

他们有哪些印象?

值得注意的是,本届顶科协奖的获奖者们,有不少是中国的“老朋友”: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丹妮拉·罗兹就曾经来到过上海,当时也曾去过外滩上海博物馆,并参加了中国科学院组织的学术交流活动。

毫无疑问,中国的科研,在全世界范围内正在发出愈加嘹亮的声音。“过去15年,我们看到中国科学的发展,斜率非常陡,推进速度非常快,很多科学研究都来自于中国。”卡洛琳·卢格谈道。

本届获奖者对中国有怎样的印象?阿尔卡迪·涅米罗夫斯基肯定了中国在数学教育上的重视,“中国非常懂怎么去教数学,是有一种数学的文化的。”他分享了自己与中国学生的故事,两个印象非常深刻的学生,都在中国接受了非常扎实的数学教育。

卡洛琳·卢格谈道,“我和中国的硕士毕业生已经共事了25年以上。”近年来,她越发感受到了来自中国的学生的变化:过去,他们总是不愿意挑战她、质疑她,但“最近这些年,我的学生更愿意去表达了。”在这次顶科论坛中,她也深刻地感受到了这点,“参会的学生非常愿意提问、交流自己的想法。”

企业及专家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

↓分享

↓点赞

↓在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4年4月23日 上午9:55
下一篇 2024年4月23日 上午10: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