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型企业引入低代码,要注意哪些因素?(中大型企业引入低代码,要注意哪些因素呢)

* 本文来自万应低代码CTO胡艳平在2023低代码技术应用与创新发展峰会上发表的演讲

中大型企业引入低代码,要注意哪些因素?(中大型企业引入低代码,要注意哪些因素呢)

“我们不用去妄议/猜测未来,我们只需要实践。”

在低代码行业,谈论前景和用处的多,谈论低代码厂商面临挑战的却几乎没有,但实际上,思考清楚低代码要卖给什么客户,以及要如何为客户服务,并反过来指导技术的发展,是产品实现商业化的唯一方式。

中大型企业引入低代码,要注意哪些因素?(中大型企业引入低代码,要注意哪些因素呢)

低代码到底要卖给什么企业?自15年成立起,我们就开始探索,也走了不少弯路,最早,我们认为低代码是给SaaS厂商使用的,于是奋力与当时的云服务商合作,目标是服务于数十万家长尾客户。

这条路已经走通了,我们做到了一个人平均一个月可以交付十几个小应用,所以后续万应开始尝试建立交付中心,以项目 工具的形式服务运营商和云厂商,与此同时,在交付项目的过程中万应得以接触并服务于国网长沙银行中国铁建交通银行这样的大客户。

到这时我们才发现,服务中小客户和服务中大型企业的逻辑是完全不一样的:

中大型企业才是低代码平台应用的深水区。

可以说,敢做中大型企业的低代码平台才算是真正完成了商业化的挑战,原因就在于中大型企业做数字化的一些固有特性:

中大型企业引入低代码,要注意哪些因素?(中大型企业引入低代码,要注意哪些因素呢)

其一,中大型企业的历史包袱是极重的,有的大型企业每年的IT投入高达4-5亿,而其中有超过一半的费用要用于历史IT系统的维系。

其二,中大型企业的需求极其复杂,有时,光是组织架构的接入,就需要耗费数月的时间。

其三,中大型企业烟囱应用特别多,新做的应用要接入很多个不同平台,对低代码产品的生态开放性要求特别高。

最后,中大型企业IT运维“规范、严格”,尤其是在银行、政务、能源等行业,生产和应用的环境是分隔开来的。

低代码进入中大型企业将会遇到哪些挑战?

以上这些特性意味着,低代码平台在进入大型企业时必然会面临诸多挑战。再具象化一些,可以将挑战分为:

中大型企业引入低代码,要注意哪些因素?(中大型企业引入低代码,要注意哪些因素呢)

1、人的挑战

首先是专业人员的疑惑:低代码能力能比得上我的代码吗?或者低代码会取代我的工作吗?

接着是管理人员:如果都用低代码,部门的IT工作我要怎么管,以前的方式还能用吗?对于大型企业而言,还要考虑外包人员的开发工作怎么掌控。

最后还有非专业人员:都说“人人都是开发者”,可是用起来怎么还是那么难,低代码的降低开发门槛是否只是一句营销语。

2、技术的挑战

异构平台的融合:中大型企业通常有多个使用不同的技术和协议的平台,低代码产品要确保应用在所有平台上都能顺利运行。

早期技术的融合:中大型企业可能有很多老系统或遗留软件,这些系统使用的技术已经过时或被淘汰。低代码工具还需要具备融合不同技术平台的能力。

信创产品的兼容:信创目前是风口,低代码需要能兼容信创产品和解决方案,以确保能够满足当前的政策需求。

安全及性能要求:低代码在数据保护、应用程序强度和恶意攻击预防等功能上必须做到足够好,以确保企业级应用程序的安全性。

3、预期和现实的挑战

部分人认为低代码能解决一切问题,低代码所宣传的不用写代码或者很少的代码就能构建应用程序也的确令人心动,然而实际开发却要复杂得多。尤其在涉及到可扩展性、可管理性和安全性方面时,落地过程的现实跟预期存在一定差距。

4、标准和规范的挑战

今天代码开发已经非常成熟了,但低代码开发体系里的UI/UE、测试、部署规范等等这些都没有,直接去套用代码开发规范又会有很多“水土不服”,而这些如果低代码厂商不去解决,最终也将转化为客户的成本。

5、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部分中大型企业在前些年已经引进过低代码平台,由于没有解决上述4种阻力,最终在企业内部也没有真正使用起来,买来就闲置了。让低代码像云计算一样成为企业的基础IT设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上述的每一个挑战,要去解决都需要付出一定的时间和服务成本,低代码厂商常常对产品的能力盲目自信,而对实际应用中的产品应该要提供的标准配套服务缺乏关注,这就可能会导致交付的泥潭。

我们提供哪些建议?

为了解决好这些挑战,以下是万应低代码的建议:

1、如何应对人的挑战?

给予专业人员极大的参与感,让其参与到平台定制、组件定制,发挥其代码能力上的专业优势,不用担心“代码功力会被废掉”。同时鼓励其在构建应用时尽量100%使用低代码产品进行开发,让他真正体验到低代码的速度和实力。

给予非专业人员成就感:给予足够培训,从浅入深,快速上线应用,尽快获得成就感。

然后让专业人员的软件开发思维与非专业人员的业务经验相结合,形成战队,优势互补。

在工具层面,提升可管理性,让工作量审查和工作协同更顺畅。

同时,通过内外部社区的运营,解决人的连接、知识的分享和售后的运维等问题,在低代码还不具备与传统开发无缝融合的能力时,用服务来填补不足。

2、如何应对技术的挑战

平台上,要注重开放性,越来越多的低代码平台,其实创新方面已经考虑的比较多了,但支持融合与被融合,支持代码生成这些功能也同样重要;

运维上,组建小规模的低代码开发运维团队,花精力做好标准的运维工具链,让应用在发布之后,脱离了低代码平台后在运维上依然能够得到保障,最好是能融入中大型客户自身的运维规则;

技术体系认知的对齐:产品设计、UI设计、后台开发、前端开发、数据库、云的对齐,让相关人员对低代码的认知在同一频道上。

国产化层面,做好信创适配,向开源看齐。

3、如何应对预期与现实的挑战

有很多技术决策者认为,买了低代码平台就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但低代码并不是包治百病,现在低代码在大型企业的全面应用,其难度不亚于此前的企业上云。

云主要是解放了运维这个岗位,而低代码其实解决的是更多的岗位的难题,比如产品设计、前端工程师、后端工程师、数据库工程师等等,甚至还包括运维。

所以对于低代码在中大型企业的应用,我们推荐按以下路径执行,循序渐进:

先用账号,再私有化;

先做小应用,再做复杂应用;

先做新应用,再升级老应用;

先使用,再集成。

4、如何应对标准与规范的挑战

其实中国的很多标准,基本上都是国际标准做完以后翻译一下直接使用,而且目前整个低代码的行业标准太少,企业内部也没有按照标准去规范化各种流程,在意识到这个问题后,一方面在设计平台时,万应会有意识地参照国际标准,另一方面,万应也积极参与行业标准的定制,比如信标委牵头的《低代码开发平台能力要求》。

5、如何应对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低代码这个层级的工具,并不是买来就能立马投入使用,尤其是在中大型企业中,如果不去联合客户共同设计一套低代码运营推广体系,就很难真正用起来。在可持续发展层面,万应的建议是从以下4个角度做出思考:

内部的客服体系;

内部的培训体系;

平台的迭代机制;

应用的发布测评体系。

再高水平的产品也必须要配备上相应的技术、运营、战略支持,产品+服务才是大客户所依赖的。

·关于万应低代码

「万应低代码」,由云畅科技自主研发,成长于大量的数字化商用实战基础,是全国信标委《低代码开发平台能力要求》标准的发起和参编单位。在复杂应用软件应用开发方面,居于国内低代码行业的领军地位,已服务1000 中大型政企客户,成为金融、政务、电力、通信和教育等行业头部企业数字化转型首选。云畅科技现已收获资本青睐。首轮融资由财信金控领投。资本的支持,将帮助万应低代码扩大在行业内的领先优势。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4年5月16日 上午11:05
下一篇 2024年5月16日 上午11: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