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凤敏:“三公经费”削减,“进笼”当列首功

7月17日,中央各部门的2014年决算与“三公经费” (因公出国、公务用车、公款接待)决算数据集体“亮相”,集中向社会公开。中央部门“三公经费” 5年减少35.9亿元,公车削减额度居首。(2015年07月28日中国经济周刊)

“三公经费”是指财政拨款支出安排的出国(境)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三项经费。从这次中央“三公经费”的公开数据可以看出,5年来中央部门“三公经费”支出逐年递减,究其原因,主要是关于“三公经费”的制度建设越来越完善,而且制度的笼子越扎越紧,执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压缩“三公经费”,顺民意、合民心。多年来,由于遏止“三公”消费的相关规定失之于虚,制度监管缺失,为“三公”消费有恃无恐留下了制度缺口,导致讲排场、摆阔气、显义气,“三公”消费大手大脚,一些超标准接待在报销时常常是化整为零,以掩人耳目应付检查,曾一度引发老百姓的不满,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形象,“三公消费”一直饱受社会质疑和诟病。

良好的制度约束是遏制“三公经费”的根本保证。自从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之后,中央高层率先垂范,从压缩会议、精简文件、整治“舌尖上的浪费”,到大力整治“车轮上的铺张”、“会所中的歪风”、干部慵懒散漫等突出问题,强化制度的执行、监督和惩戒,既盯“钱”,又管“权”,使“三公经费”支出逐年缩减,最终把“三公经费”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了一股以节约为荣、以浪费为耻的清新之风,让百姓拍手称快。

当下, 在中央“八项规定”的大背景下,“三公经费”的公开正在走向制度化,便于民众弄清读懂,也便于社会监督。要扎紧 “三公经费”的制度笼子,必须实行“三公”消费与费用结算完全分离,制定严格的“三公消费”审批制度,细化接待标准、严格报销程序,建立“三公消费”情况报告制度和网络系统监管平台,随时接受纪检监察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实时监督,尊重和落实民众的知情权、监督权,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

把“三公经费”关进制度的笼子,就不能听任“三公消费”游离于制度笼子之外,必须强化制度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将刚性的制度约束、严格的制度执行、强有力的监督检查和严厉的惩戒机制结合在一起,将党和政府的决心、人民群众的期盼结合在一起,形成有效的制度和机制,才能为社会带来持久的清正、清廉和清明。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5月31日 上午10:04
下一篇 2022年5月31日 上午10: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