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品牌##公文提纲分享##公文写作指导##国企党建##党建工作##党建工作者#
1. 部分人员对创新理论学习不够深入,存在一知半解、浅尝辄止的情况。
整改措施: 一是制定全面系统且具有针对性的学习计划,既要涵盖基本理论、方针政策,还要包括时事热点和行业前沿知识。二是丰富学习形式,定期组织专题研讨,邀请专家进行深度解读和案例分析;开展线上线下互动学习,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分享学习心得;举办知识竞赛和演讲比赛,激发学习积极性。三是建立学习成果考核机制,常态开展阶段性测试、撰写心得体会和实践应用评估,确保对理论深刻理解、融会贯通。
2. 组织活动形式较为单一,缺乏新颖性和吸引力,导致党员参与积极性不高。 整改措施: 一是创新组织活动形式,结合时代特点和需求,开展多样化活动。如,组织红色文化之旅,实地参观革命遗址和纪念馆,增强认同感。二是举办主题创意大赛,鼓励自主策划有特色的活动;开展线上互动活动,如线上知识问答、主题辩论等。三是加强与其他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共同举办联合活动,拓宽视野。同时,根据兴趣爱好成立兴趣小组,开展相应的活动,提高参与度。
3. 党业工作融合度不足,未能充分发挥引领业务发展的作用。
整改措施: 一是建立党业工作协同推进机制,明确在业务工作中的引领地位和具体作用,在制定业务规划和目标时,充分考虑党建工作的要求和目标,将党建工作纳入业务工作的整体布局。二是通过设立示范岗,让党员在业务工作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开展项目攻坚行动,组建以党员为核心的攻坚团队,推动重点业务项目的突破。三是定期组织党业融合的交流座谈会,分享经验和案例,促进相互学习和借鉴。
4. 教育管理不够严格,存在个别人员纪律意识淡薄、作风松散的问题。
整改措施: 一是加强纪律教育,定期开展党纪法规专题培训和警示教育活动,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人员深刻认识纪律的重要性。二是完善管理规章制度,明确纪律要求,严格执行纪律处分,对违规违纪行为零容忍。建立党员日常行为监督机制,通过党内互评、群众监督等方式,及时发现和纠正党员的不当行为。三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自律意识和党性修养。
5. 组织在服务群众方面存在短板,对群众需求的了解不够及时、全面和深入。
整改措施: 一是建立常态化的群众需求调研机制,定期组织人员深入基层开展走访调研,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二是利用问卷调查、网络平台等多种方式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和分析。三是建立群众需求反馈渠道,及时向群众公开服务进展和结果;针对群众的重点需求,制定专项服务方案,明确责任人和时间节点,确保服务落实到位。
6. 监督机制不够健全,对干部的日常监督存在漏洞和薄弱环节。
整改措施: 一是完善监督制度,明确监督主体的职责和权限,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体系。二是加强对干部的日常监督,建立定期廉政谈话制度,及时了解干部的思想动态和工作情况。三是强化对关键岗位和重要环节的监督,制定风险防控清单,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四是建立监督信息共享平台,整合监督资源,提高监督效率和效果,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
7. 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凝聚力和战斗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整改措施: 一是加强基层组织班子建设,选拔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担任负责人。二是规范组织生活,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提高组织生活质量。三是加强交流与合作,定期组织团队建设活动,增强相互的信任和协作。四是建立关怀机制,关心工作生活困难,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五是开展组织星级评定活动,激励基层组织不断提升自身建设水平。
8. 工作的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未能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整改措施: 一是加大工作信息化投入,建设功能强大、操作便捷的信息化平台,涵盖信息管理、学习教育资源共享、组织活动在线组织等功能。二是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党员的学习、工作和活动情况进行分析,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推广移动应用,方便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和参与活动。三是开展信息化培训,提高党员和党务工作者的信息化应用能力。
9. 部分人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够突出,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有待增强,缺乏主动担当作为的精神。
整改措施: 一是加强思想教育,通过主题教育活动、先进事迹报告等形式,增强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二是建立激励机制,对表现突出的进行表彰和奖励,在晋升、评优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三是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鼓励主动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和社区服务;建立党员责任区和示范项目,明确工作责任和目标,推动在工作中主动担当、积极作为。
10. 工作的考核评价体系不够科学完善,难以全面、准确地反映工作的实际成效。
整改措施: 一是优化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除了常规的工作指标外,增加服务群众满意度、党业融合效果、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等方面的指标。二是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结合自我评价、群众评价、上级评价和第三方评价,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三是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工作的新要求和新任务,及时调整考核评价指标和权重;强化考核结果的运用,将考核结果与奖惩、晋升挂钩,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