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党旗红——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南平党建工作回眸(党建70周年成果展示)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在山川秀美的闽北大地上,鲜红的党旗高高飘扬。70年砥砺奋进,70载风雨兼程。新中国成立70年来,闽北广大共产党员践行初心使命,不忘忠诚担当,书写了一幅幅人民群众满意的“时代答卷”。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南平市党员总数达到18.28万名,党员队伍的结构得到显著改善,其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党员达4.06万多人,占党员总数的22.2%。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发展党员中,35岁以下的占到71.1%,高中以上学历的占到80.4%。

一直以来,我市始终以党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强堡垒、树典型,打造实干担当的党员队伍;坚持强基础、重保障,凝聚乡村振兴的红色力量;坚持建机制、管长远,完善改革发展的创新模式……按下全市党建工作的“回放键”,一项项特色,一个个亮点,一次次创新,犹如一个个跳跃的音符,奏响了一曲曲余韵悠长的华彩乐章。

强堡垒树典型 夯实信仰之基

课堂上,学员们认真聆听不时发问;走廊里,师生们相互交流教学相长;房间内,每个人挑灯夜读、伏案疾书……走进南平市委党校,一个个学习瞬间让人印象深刻。金秋时节,丹桂飘香,南平市委党校2019年秋季学期正式开学,第44期处级干部进修班、第5期新提任领导干部廉洁从政专题班、第24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市委党校迎来了一批批优秀学员,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廖俊波先进事迹,研讨南平市情……全面提高政治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

南平始终将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的地位,以实际行动为广大党员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以坚强党性铸就忠诚干净担当之魂,这些年来,南平不断涌现出优秀共产党员典型和先进基层党组织……

用生命践行“忠诚、干净、担当”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最美奋斗者”廖俊波同志是在南平成长起来的优秀干部。任政和县委书记期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贫困人口减少3万多人。任南平市委常委、副市长期间,致力于城市规划建设,有力支撑南平经济社会发展。兼任武夷新区党工委书记期间,组织开展“新区建设攻坚战”,实行片区指挥长负责制,推动项目提速增效。多年来,他始终不忘初心、扎实工作、廉洁奉公,身体力行把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和群众中去,树立了践行初心使命的榜样。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他“以实际行动体现了对党忠诚、心系群众、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以科技扶贫为己任的“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詹夷生,1999年2月被派往建瓯、浦城、政和三地担任科技特派员,怀着一颗炽热的心,他踏遍闽北的山山水水,先后深入全市 40多个乡镇、90多个行政村,坚持“科农携手”,以知识和忠诚报效闽北的父老乡亲,带领农民走出一条“科技兴榛致富”的新路子。他的奉献精神得到了社会各界普遍的认可,先后获得省“优秀共产党员”、“扶贫开发先进个人”“福建省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奋力书写了共产党员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的时代担当。

延平区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少年审判庭庭长詹红荔、国网南平供电公司女子电缆班班长洪燕、政和县铁山镇东涧村党支部书记范厚彪、福建南纺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南平公安交警支队党委……在公平与正义审判的公堂、在维护万家灯火的电缆深沟、在乡村振兴发展的田间地头、在抗洪抢险重建家园的一线,他们用实际行动,展示当代南平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基层党组织的精神风貌,进一步激发了全市广大党员及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激情和活力。

强基础重保障 筑牢战斗堡垒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党组织阵地是发挥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增强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重要物质基础。南平市村级活动场所多数建于上世纪70、80年代,一些场所年久失修、设施破旧。

2016年,南平市全面实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改善工程,三年来,共投入资金3.75亿元,新建和修缮村级组织活动场所1152个(其中新建270个、修缮882个),基本解决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无、旧、小”问题。如今,村部活动场所已经成为了宣传党的主张的阵地和培育新型农民的课堂,村级党组织服务群众、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今年9月,刚搬进新建村部办公的一位村支部书记说,“新村部红星闪耀、国旗飘扬,我们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也更足了。”

11个大类、35个小类、300余项指标……为了进一步强化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基层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南平市对1634个村开展了一次最为详尽的“党建体检”。

310个工作小组,逐村解剖麻雀、把脉会诊,既开单“体检”、补齐短板,又抓常抓长,强效提升,南平以建制村为单位,按照规范化党组织、红星党组织、金星党组织3个层次,全面开展村级党组织达标创星活动。2018年,全市1634个村,创建规范化村党组织1258个、红星村党组织211个、金星村党组织55个,创建率93.3%,有力地巩固扩大了一批先进村、促进转化了一批后进村、提升晋位了一批一般村,基层党建取得了实效。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近年,我市大力实施“领头雁”培养工程,立足本地选育优秀基层干部,建立1651人的村级优秀后备干部库,同时对新招录为乡镇(街道)事业编制的村干部,原则上继续安排在村留任3年。

为了进一步激活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南平市高质量开展村(社区)“两委”换届。2018年,全市1634个村、254个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党组织和村(居)委会一次性选举成功率均达百分百,全面实现“三确保三力争”结构目标。

建机制管长远 完善发展新模式

人才是发展之基、创新之要、竞争之本。近年来,南平针对农村人才总量小、结构不合理问题,坚持走出一条突破山区人才发展瓶颈的特色路子,探索出以党建促振兴的“南平机制”。

科技特派员制度发端于南平,至今已推行20年。今年,全国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总结会议还将在南平召开。一直以来,南平牢记嘱托,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持续推动科技特派员制度深化改革,不断赋予新时代新内涵。截至目前,全市共下派科技特派员10批10109人次,选派7轮2863名党员干部驻村任职,动员837名任职期满的驻村党员干部就地转任村级党建指导员,在服务“三农”、脱贫攻坚、科技创新等方面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南平在探索用人机制、激活发展、乡村振兴上获得了多赢效应。

2014年,南平出台市县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直接联系贫困村和贫困户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党员领导干部联系挂钩帮扶机制,2万多名党员干部与2.7万户贫困户结对帮扶,辐射带动群众增收致富18万人。

“我们希望深入基层、服务基层,做家乡的建设者和变化的见证者。”2019年参加南平市第二批基层党群工作者选拔资格考试的考生罗安说。为进一步吸引优秀大学生返乡,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去年,南平市探索推出基层党群工作者选拔机制,计划用3年时间,从优秀大学毕业生中选拔3000名基层党群工作者到村(社区、重点非公企业)工作。“在报名参加考试的大学生中,南平本地生源占88%,形成了本土人才回归的井喷效应,将为我市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南平市委组织部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为了让广大农村基层干部更有劲头、有干头、有奔头,南平市全面落实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和关心关爱基层干部若干措施,创新人才工作思路,为乡村振兴持续注入新的活力。

矢志不渝守初心,砥砺前行担使命。一系列扎实的举措,一项项喜人的成就,凸显着南平党建工作取得的新成绩。旗帜火红,于今更艳。在党旗的引领下、在党员的带动下,南平正汇聚党建引领的巨大能量,为全市凝心聚力推动新时代富美新南平建设注入不竭动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9分钟前
下一篇 3分钟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