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肉牛养殖的潜在金融需求在上千亿,至今却未能形成规模化养殖。原因在于,第一,金融机构对传统农业“讳莫如深”,在风控不成熟的情况下几乎很少向农业生产发放小微贷款。第二,没有专业的肉牛养殖服务机构、贸易平台,规模化养殖难度大。
时至今日,在肉牛供应链金融领域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参与者。基于阿里电商形成的肉牛供应链金融、基于传统农牧企业形成的畜牧供应链金融正在形成。
2014年,斯坦福大学MBA毕业的刘延锋跳出华尔街,创办大农业产业链金融平台,切入肉牛养殖领域。2016年,他在此基础上借助物联网硬件与AI技术,打造了大农业产业链整合与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云上牛。
云上牛最大的优势就是借助硬件设施将肉牛“资产化”、“标准化”。基于自身研发并联合硬件厂商定制的物联网风控系统获得银行、保险公司的高度认可,未来将可以为金融机构提供数据接口和风控服务。
刘延锋想要打造一个肉牛养殖领域的“滴滴”平台:想查哪个牛场,打开APP一目了然;如果是牛场主,想要贷款养牛、查看养牛服务,也能在这个APP里实现。
“云上牛”,按字面理解,就是在云上养牛。“云上牛”是一个针对大农业产业链的金融、贸易、科技综合服务平台,聚焦大农业领域,依托软件、硬件支持,打造肉牛养殖物联网及大数据信息管理系统,提供养牛场查询、肉牛贷款服务、肉牛交易信息、肉牛诊疗等服务的平台。
千亿肉牛养殖市场几乎无人问津
按照刘延锋最初的职业路线,斯坦福大学MBA毕业后,应该是在风光的全球顶级投资机构一路上行。然而在国外工作10年以后,他选择了回国“养牛”。
做出这个选择,是因为他始终有一个情结。“在国外成熟市场,大部分农业与养殖业已实现规模化,集中度比较高,所以比较容易获得金融服务。”金融服务实体,是刘延锋比较认可的金融价值,这也是国内农业最大的痛点之一。
举个例子,当一户农场想向金融机构借10万元钱用于发展养殖,通常情况下银行是不会批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民养殖是一个难以资产化的行业:牲畜是个活物,不但会面临各种疾病、伤害,还面临市场价格波动。一旦发生牲畜得病、价格暴跌等情况,养殖赔本,银行贷款也跟着遭殃。中国农业小规模、分散、下沉,使得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的传统风控方式在成本和技术上行不通。
中国社科院2016年8月发布《“三农”互联网金融蓝皮书》显示,自2014年起,我国三农金融缺口就已超过3万亿元;2015年我国三农互联网金融的规模仅为125亿元。而农业领域,肉牛养殖的潜在需求规模已经达到上千亿元。
刘延锋说,缺口大的原因,在于传统金融机构的“无能为力”。2009年,中国农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革后,业务领域逐渐淡出农村;地方性银行及农村信用社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关业务领域不完善,资本积累不足,涉农贷款业务受风控难等问题无法快速发展。
云上牛 创始人&CEO 刘延锋
没有资金的支持,所以国内的牛肉产业发展始终缓慢前行。刘延锋调研后发现,在农业领域,牛养殖有先天优势:单品价值大,毛利率高,一头成年牛正常情况下要超过万元;牛的养殖管理较稳定,不易得病;相比其他牲畜,牛的产业链更分散,更需要被改变。此外消费升级带动牛肉需求持续增长,国内牛肉产业供给端缺口巨大,是少有的产能不过剩的行业。
2014年,他成立“安心de利”产业链金融平台,其中之一便是与科尔沁牛业合作开发肉牛产业链上游牛经纪和养殖户借款业务。
物联网搭桥,APP养牛
产业链金融平台只是第一步。迈出这一步,刘延锋发现,要想在肉牛产业扎根,还必须解决肉牛资产化的问题。也就是说,想办法把牛当成财富流通起来。
打个比方,如果一个养牛户想到银行贷款,他告诉银行自己家有30头牛,可以做担保抵押。如果银行要放贷,需要解决三件事:一是确定有这30头牛且价值高于贷款额;二是贷款期间,牛不能轻易得病、死掉或者被养殖户私下卖掉;三是如果养牛户还不起贷款,银行能把这30头担保的牛迅速变成现金。这正是肉牛贷款风控的核心。
要做到这些并不容易。所以现实中的养牛户通常是在银行“碰一鼻子灰”。基于此,刘延锋出了一招:为肉牛做一个“身份证”,用物联网设备对牛实时计数、监控;搭建一个线上线下平台,让肉牛能够快速在平台实现交易变现。
2016年,基于新型金融服务模式和新科技的肉牛产业链互联网服务平台——“云上牛”上线。
云上牛模式图
“云上牛”平台,实际是建立了一个以牛场为入口的生态体系:
上游可以进行集中电商采购,平台有云上牛商城,提供饲料、疫苗等采购服务;此外还将上线养牛贷款、保险等金融服务;
中游则对肉牛提供技术服务,包括为牛打造“身份证”——一种可以测定牛数量的芯片(电子耳标),并在牛舍搭建高清摄像监控、环境监测设备,采集牛的活动数据,在平台形成“数据地图”;同时平台在线的牛大夫还能为养牛场提供疾病预防、管理、诊疗、咨询等服务,优化养殖回报率;
下游则是肉牛交易服务,云上牛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公开透明的信息交易平台,可发布和查询肉牛买卖信息;通过合作的销售渠道(加工厂、交易市场、合作经纪人等),提供肉牛买卖商家交易。此外,云上牛还在下游为餐饮集团和个人消费者提供牛肉食品,目前第一款牛肉零食产品已经上市。
监控设备下的养牛场
通过物联网设备的搭建,牛也可以在“云”上养。因为物联网设备将线上线下结合,帮助保险公司和金融机构实时把活牛作为质押物进行金融化,再加上线下人员的定期寻访和实地调查,解决了养牛户的贷款风控问题;同时把贸易端打通,养牛户可直接与交易市场进行贸易。
把牛“标准化”
连接线上线下、活牛与资产化的正是一套物联网设备。刘延锋称,为了这套设备,团队跑遍国内多家芯片科技商,也曾去过美国、以色列、加拿大的20多家制造商,甚至想过用B超、X光、图像识别技术,最终摸索出一套软硬件结合的解决方案。“我对这套设备的要求是既实用,还要价格可以接受。”
这套设备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短时间内对大批量、分散的抵押资产肉牛进行快速盘点和定位;二是对抵押资产肉牛的品质进行量化,包括肉牛的体重、出肉率等,这是目前最大的难题。“现在还没有一种设备能实现这样的功能,我们也在探索、改进。”刘延锋说。
目前,“云上牛”牛场地图已覆盖全国25个省,共计1370个牛场,牛只总量逾110万头,总价值超过150亿元。大农业产业链累计放款量达到6.1亿元。
在这整个链条上,云上牛也形成了独特的盈利模式:通过物联网设备收集的养牛数据形成一套数据库,银行可据此建立风控系统,云上牛可收取金融服务费;第二,在肉牛B2B交易、自营牛市交易等方面的服务费也是收入来源之一;第三是云上牛已经延伸到肉牛食品加工领域,通过食品销售获得收入。
如今,在肉牛供应链金融领域,参与者在增加,在刘延锋看来并不是件坏事。市场空间目前还足够大,远没有到达参与者“兵刃相见”的地步;此外参与者的增加只会让这个领域生态更完整,行业发展更快。
“我们未来会在这个行业扎根更深,未来的‘云上牛’会是一个综合服务平台,不仅提供金融服务、饲料供应、交易服务,还可以进行养殖技术服务,托管式养牛。肉牛的产业方式做通,还可以延伸至生猪、水产等其他产业。”刘延锋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