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架构”再建个模:如何用代码描述软件架构?(软件架构与建模)

在架构治理平台 ArchGuard 中,为了实现对架构的治理,我们需要代码 模型描述所要处理的内容和数据。所以,在 ArchGuard 中,我们有了代码的模型、依赖的模型、变更的模型等,剩下的两个核心的部分就是架构的模型架构的治理模型,其它的还有诸如构建的模型等,会在后续的过程中持续引入到系统中。

PS:本文里的架构展开是基于自动化分析需求的,模型也是基于这个动机出发的。

架构是什么??

对单个语言的代码建模并不难,对于一个语言有特别的概念,如 package、class、field、function 等等。在有了明确概念的基础之下,结合我们的业务上的需求,就能构建一个太差不差的模型。在采用 DDD 这一类建模方式的时候,产生共识,提炼知识,形成概念等,便能构建出模型的雏形。

起点:架构是重要的元素

然而,对于架构来说,业内没有统一的定义。于是乎,诸如 Martin Fowler 喜欢引用 GoF(《设计模式》作者们) 之一的 Ralph Johnson 对于架构的描述:

架构是那些重要的东西……,无论它具体是什么。

同样的 Grady Booch (UML 的发明者之一)也是惟类似的方式来概括架构的:

软件架构是系统设计过程中的重要设计决定的集合,可以通过变更成本来衡量每个设计决定的重要维度。

所以呢,这让我们感觉说了等于没说,我们得去定义什么是重要的东西。而重要的东西,在不同人、不同场景之下,它是存在差异的。哪怕是同一个类型的软件,在不同的公司、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背景之下,重要的东西也尽相同。

原则:可是到底哪些是重要的?

于是乎,我再尝试去引用最新的架构相关的书籍,诸如于我编写这篇文章时,参考的书《软件架构:架构模式、特征及实践指南》一书中 Neal Ford 对于架构的定义:

软件架构中包含系统的结构、系统必须支持的架构特征、架构决策以及设计原则。系统的结构是指实现该系统的一种或多种架构风格(如微服务、分层和微内核等)。架构特征定义了系统的成功标准。架构决策定义了一组关于如何构建系统的规则。设计原则是关于如何构建系统的非必须遵循的指导原则。

从模型构筑的层面来说,书中的定义也提供了一个灵活性。诸如于在架构特征的定义里,关注的是各类能力(ability),如互操作性、可适用性、可测试性等等。

在现有的 ArchGuard 这个业务场景之下,我们难以自动化地识别出各类的特征。因为从实践的层面上来说,这些能力并不一定实现了,它是目标架构,可能还只存在于架构蓝图之上的。在这个层面上来说,这里定义的架构,偏向于是设计层面的定义。

从另外一方面来说,架构决策则是在架构治理的过程中,我们所关注的核心。可以在后续针对于这一系列的原则的规则,构建出一个描述架构特征的 DSL。

重要的元素:组件、边界与通信

接着,让我们再回到 Bob 大叔(Robert C. Martin)的《架构整洁之道》书中的定义:

软件系统的质量是由它的构建者所决定的,软件架构这项工作的实质就是规划如何将系统切分成组件,并安排好组件之间的关系,以及组件之间互相通信的方式

再从 Clean Architecture 模式来说,Bob 大叔一直在强调的是:顶层抽象策略与底层实现要实现解耦。诸如于如何划定合理的边界?如何组合相关的策略与层次?从这个模式上来说,我们得到了一个越来越清晰的定义。

然而,我们还遇到一个更难的问题是,如何定义一个组件是什么?**还有关系是什么?**在书里的序言, Kevlin Henney(《面向模式的软件架构》卷4、卷 5的作者之一)给了一个更精确的描述词:组织结构(structure),从宏观到微观的构筑过程,其中的构件包含了组件、类、函数、模块、层级、服务等。

对于大型软件来说,其组织结构方式异常复杂,它像极了一个国家的层级关系,一级部门、二级部门等等。而部门之间又有复杂的关系,正是层级关系 层级的构件构建成了这个复杂的系统。(PS:而了让系统能良好的运行,即其中的组件(螺丝钉)按规则执行,则需要一个督察组织。)

层次结构:组件和关系

软件架构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历史,我们已经用 ”模式“ 这一词对过去的架构进行了一系列的总结。二十年前,人们初步总结了《面向模式的软件架构》(POSA)。在这里,就引述 POSA 1 的第 6 章里,有一个完整的层级关系介绍:

软件架构描述了软件系统的子系统和组件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通常使用不同的视图来说明子系统和组件,以展示软件系统的功能特征和非功能特征。

组件是被封装起来的软件系统的一部分,包含一个接口。组件是用于打造系统的构件。在编程语言层面,组件可能由模块、类、对象或一组相关的函数表示。

关系描述了组件之间的联系,可能是静态的,也可能是动态的。静态关系会在源代码中直接显示出来,它们指出了架构中组件的布局;动态关系指出了组件之间 的临时关系和动态交互,可能不容易通过源代码的静态结构看出来。

视图呈现软件架构的某个方面,展示软件系统的某些具体特征。

……

在今天来看,从模式上来说,软件架构本身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只是呢,一些定义发生了变化,诸如于组件和接口。在微服务架构风格流行的今天,一个微服务也可以视为一个组件,它包含了一系列的接口,对外提供了复用的能力。而用来描述它们的关系的元素,则不再是过去的函数调用,变为了远程调用、事件触发。

现在,我们有了一详尽的定义,在建模上,可能还欠缺一些元素,诸如于,如何分析出组件间的关系

第 3 种架构视图:展示工程关注点

在 ArchGuard 中,我们使用了 C4 架构可视化模型作为一种参考视图。这种实现的方式主要是从分析和可视化的层面来考虑的。除了 C4 之外,另外一种主流的方式是 4 1 视图。顺带一提,在 4 1 的论文《Architectural Blueprints—The “4 1” View Model of Software Architecture》,同样也有一个描述架构的表示公式:Software architecture = {Elements, Forms, Rationale/Constraints}。

从通识的角度来看,采用 4 1 视图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方式。只是,由于存在大量的 PaaS、IaaS 等 xx 即服务设计的不合理性,使得这些记录基础设计相关信息的代码,并没有与代码库一起存放,使得在辩识上存在一定的难度。

因此,从实现的层面来说,在这里,我们要引用的是《面向模式的软件架构》中,提到的《Software Architecture in Industrial Applications》(也可以参考《实用软件体系结构》一书)架构视图:

  • 概念视图:描述了整个系统需求向整个体系结构的转化。
  • 模块视图:描述了如何将系统划分成模块并将模块组织成层。
  • 执行视图:描述了系统的动态元素以及它们之间的交互。
  • 代码视图:描述了源代码的组织结构。

在这个视图的定义里,它更能清晰的划分开几个不同层面的考虑因素。采用作者们在最早的论文里提到的示例:

软件架构

使用示例

影响因素的例子

代码架构

配置管理, 系统构建、OEM 定价

编程语言,开发工具和环境,扩展子系统

模块架构

模块接口管控、变更影响分析、接口约束一致性检查、配置管理

使能软件技术、组织结构、设计原则

执行架构

性能和可调度性分析,系统的静态和动态配置,将系统移植到不同的执行环境

硬件架构、运行时环境性能标准、通信机制

概念架构

使用特定领域的组件和连接器进行设计、性能评估、安全性和可靠性分析、了解系统的静态和动态可配置性

应用领域、抽象软件范式、设计方法

从表格的右边里,我们就可以直接对应到系统所需要的每个层面的设计因素,诸如于编程语言等元素放在代码架构上。换句话来说,在微服务、单体架构下,都能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

概念的最后:描述模型的类型系统

最后,为了保证本文在概念的完整性,我们还需要一种方式来描述这个系统中的模型和一系列的概念,从形式上来说,它是一个类型系统。诸如于,我们在 UML中所表示的 (PlantUML 表示方式):

class Architecture { Component[] components System[] subSystems Relation[] relations ArchStyle archStyle Rule[] archRules ...}

一个用来描述类型的系统,就是一个类型系统,和编程语言里的类型是等同的。它可以用来解释一系列的概念,以及概念之间如何连接。

顺带一题,如果我们把编程语言看作是一个系统,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其在设计的有趣之处。类型系统与结构体(或者类)可以用于构建系统中的概念,一个个的表达式则是用于构建概念之间的关系。

建模

对于概念来说,哪怕是有了如此多丰富的展开,要做一个小结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况于模型而言,它是数值上的标准化,一种接近于通用的模型形态。

设计:第一个版本的架构模型

所以,我的第一个尝试是从 《面向模式的软件架构》的定义下手:

class SystemArchitecture( val archStyle: ArchitectureStyle, val subSystem: List<SubSystem>, var components: List<ArchComponent>, val connections: List<ArchConnection>)

示例:对于一个系统来说,它存在一个主的架构模式,如微服务架构。而在每个微服务相当于是一个子系统或者说组件。当然了,一个子系统可以包含多个微服务。而对于个组件来说,它包含了输入和输出,以及一系列的计算逻辑。所以,它的一个模型可能是这样的:

class ArchComponent( val name: String, val type: ArchComponentType, val inbounds: List<String>, val outbound: List<String>, val components: List<ArchComponent>)

而麻烦的一点在于,组件是动态的,组件之间是存在关系的,组件内部也存在关系。所以,我们还需要考虑如何表示组件间的关系?

class Connection( val connectors: String, val source: String, val target: String, var connectionType: ConnectionType, val connectorStyles: ConnectorStyle,)

所以,如果以宽泛的定义来看,组件其实是树形结构的。同样的,对于架构来说,这种 Connection 也是存在的。根据上面的一系列形态展开,我们就能得到一个初始版本的架构的架构模型。

更多模型相关内容,详见 ArchGuard Scanner 中的初始版本 Architecture.kt 。

实现思路:生成架构模型

ArchGuard 中的模型是通过代码来生成的。在这种业务场景之下,在构建模型的时候,需要平衡设计与实现。由此,基于代码分析的视图方式更适用我们。从代码和依赖中,我们可以:

  • 基于目录结构分析出分层关系,进而得到代码的结构视图。
  • 分析依赖管理工具,进而得到一个模块的视图。
  • 分析依赖的软件,如 Spring、Dubbo 等,进而得到一个执行的视图。
  • 分析软件中的模型,进而得到概念视图。

结合之下,我们就能构建出一个更完整的架构模型。

实现:放弃第一个版本的模型

设计挺美好的,但是当我开始写第一行代码的时候,发现不对劲了:我们有了一个分析的模型,但是输入呢?

仅从项目的分析来说,我们拿到的只是一个代码仓库的代码。一个代码仓库可能是一个模块,一个系统,又或者是一个服务。所以,我们的输入是什么?基于已有的分析情况,如项目依赖(依赖管理工具)、源码结构、语言等?我们缺少构建一个项目所需要的上下文。

我们从源码所能分析到的内容如下所示:

data class PotentialExecArch( var protocols: List<String> = listOf(), var appTypes: List<String> = listOf(), var connectorTypes: List<ConnectorType> = listOf(), var coreStacks: List<String> = listOf(), var concepts: List<CodeDataStruct> = listOf())

对应的一些分析细节:

  1. 协议信息。解析源码和 GradleMaven、NPM 中的依赖信息,如含 Dubbo 就视为带 RPC;如带 java.io.File 就认为带 FileIO
  2. 应用类型。解析依赖信息,如包含 clikt 就视为 Kotlin 的 CLI 应用。
  3. 连接类型。同上
  4. 核心技术栈。根据依赖类型分析。
  5. 概念模型。需要先分析潜在的分层架构模型,根据分层架构模型,就能得到概念集。

当然了, 这部分代码还没写完,如果有兴趣,也欢迎来加入我们。

多种架构模型

于是,在 ArchGuard 的背景下,“架构” 的架构模型有多种形态的:

  • 扫描形态下的架构模型(对应到 ArchGuard Scanner)。即,从各个项目的源码中得到的架构模型,从源码、依赖、数据库等中计算出来。
  • 分析形态下的架构模型(对应到 ArchGuard Backend)。基于分析形态下的架构模型,构建出包含架构相关知识的架构模型。
  • 展示形态下的架构模型(对应到 ArchGuard Frontend)。结合可视化的知识,展示出对应的架构模型。

每一个模型都是在上一步的基础上添加了领域知识,那么什么是领域知识呢?如何做好架构?

小结:挑战

模型,一个开始,它需要不断地演进才能适用需要。而有了一个凑合能用的模型,只是这一系列工作的开始,我们还会遇到一系列的挑战。

描绘目标架构

系统中的架构反应的只是现状,如何去描述未来的架构,并将两者进行匹配,又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

衡量变化性

我们还将面临的另外一个问题是,软件架构并非是不变的。

软件只要一直在开发,就会以细微地方式变化着。从宏观的层面来说,尽可能架构师都在努力地不去大范围地变动结构。而我们需要面对于这些挑战,诸如于基础设施变化,而这种变化带来的是临时性的中间状态。

如何去表示这种临时性的中间状态,就变得更加有意思。

在这里只开始了迈出了第一步,如果大家有兴趣,欢迎来 ArchGuard 为技术建模。

参考资料

  • 《整洁架构之道 》
  • 《架构之美》
  • 《软件架构:架构模式、特征及实践指南》
  • 《面向模式的软件架构 卷 1:模式系统》
  • 《实用软件体系结构》
  • 《Software Architecture in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 《Architectural Blueprints—The “4 1” View Model of Software Architecture》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6月12日 上午10:51
下一篇 2022年6月12日 上午10:5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