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研校本化的有效途径(什么是校本教研的方法与途径)

教科研校本化的有效途径

张巨宏

教科研应该是学校可持续发展不竭的动力。我们根据自身的特点,确立以人为本、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办学思路,在传统与实践的融合中明确学校定位,在严格与活泼的磨合中优化学校管理,在树德与育才的统一中不断提高学生素质,在改革与创新的探索中凸现办学本色。教科研的开展,关键在教师,只有狠抓教师队伍建设,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为此,学校逐步摸索出了一条加强教科研的新机制、新途径,形成了一套以“师德教育、校本培训、制度约束、民主监督、机制激励”为核心的工作思路,促进了学校良好教学教研风气的形成。

一、注重队伍建设,营造和谐的教科研氛围。

教育科研的发则需要一个和谐、民主、蓬勃向上的环境。为此,学校以情感投入为切人点,凝聚人心、形成合力,提出了“情感管理、造就成功”的管理信条。用真情呼唤真情,用爱心呼唤爱心。要求教师赏识学生、激励学生,学校管理者也要赏识教师、激励教师——这是学校重要的管理策略。

第一,在率先垂范与战斗堡垒的融合中,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一是做教书育人的模范。学校建立以“师德规范”、“德育教育”、“教学教研”、“课程改革”等为主题的共产党员示范岗。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提升。二是做学习修养的模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因为教师对学生的政治思想、人格品德乃至一切素质的形成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特别是党员教师要做学习修养的模范。三是做敬业奉献的模范。多年来,学校领导班子从高从严要求自己,率先垂范,同时在教师中推出“标杆”。由于学校党建工作在师德教育中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作法,大大促进了学校工作发展。

第二,在人本管理与制度约束的平衡中,严格规范教师行为。一是以人为本,体现“情”和“理”,营造民主和谐的管理气氛,学校把满足老师的物质需要放在重要位置,重视为青年教师发展创造条件,提供平台,无论是教研教改、赛课、教师培训,还是晋级、评优,都为青年教师提供机会,解决后顾之忧。教师每逢过生日,都会得到一份意外的惊喜。不仅有生日蛋糕,校长还会在贺卡上亲笔写上寄语。所有这些充满了人情味的措施,不仅让教师感到温暖,更让他们心里觉得踏实,也让他们有了全身心投入教育科研的原动力。二是完善制度,追求“严”和“实”。学校坚持依法治校,根据教师工作的数量和质量,实行组合式分配制,结构工资制,岗位聘任制,集体备课制,照章办事,多劳多得,使教师工作上的积极奉献在物质利益上得到体现,逐步形成了严格要求,严谨管理,严密务实的管理风格。学校设立大量奖项,如:教学特色奖、学生质量奖、学困生转化奖、特长生辅导奖、科研成果奖、教学展示奖、优秀论文(案例)奖、基本功竞赛奖、优秀教案奖、优秀作品奖、德育工作奖等,鼓励教师人人争先,人人夺奖,教师特长都能被发现,闪光点都能得到展示,都有条件成为优秀教师。三是健全监督网络,发挥社会对师德的监督作用。近两年来,学校与每一位教师签订《岗位聘任合同》,合同对每一位教师的师德及权利义务作出明确规定,要求教师每时每刻必须严格要求自己。让学生给任课教师打分,任课教师有没有乱收费,有没有有偿补课,有没有有偿家教,有没有歧视后进生,学生最清楚。设立校长信箱,把学生和家长的意见直接反馈给校长。开展网络评议,让学生和家长就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情况通过网络经常与校领导交流。

第三、在常规培训与专项学习的交汇中,强化教师教科研意识。学校提出了“全面育人,整体推进创新素质教育”的口号,创造出了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注重基础与思维创新相结合、面向全体与培优辅后相结合的教学特色。其主要作法,一是常规管理常抓不懈。学校科学地制订了《教学工作常规》,对备课、授课,作业批改、辅导、检查及考核各个教学环节提出明确规范,严格要求全体教师依照规范施教。二是教育科研推陈出新。学校对全体教师实施“五个一工程”,即要求每个教师每年要读一本教育理论专著,研究一项科研课题,参加一次省、市级教研活动,上一堂教学研究课,写一篇教育教学论文或经验总结。三是落实教改课题,以教研教改推动教育教学。不少教师通过阅读本校教科室编印的《教育视窗》,从中获取大量的现代教育教学信息,来指导自己的教学。不少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和课题研究,为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献计献策。目前,学校承担了国家级课题1个,省市级课题2个。全体教师树立了“科技兴校”的观念,“向教研教改要质量”的观念,“搞教研,促提高”的观念。四是在继承与扬弃的统一中突出办学特色。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按照“高标准、高品位、高质量、高水平”的要求,整体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日益彰显出学科的教育特色。五是注重教师的业务学习。学校积极鼓励教师参加业务进修学习,到省内外多所学校学习观摩。教师阅读大量有关教育学、心理学、激励教育、成功教育以及外国教育状况的书籍,积极参加各种教学和管理的研究活动。学校建立“首席学科带头人”和“首席导师班主任”制度,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二、突出教科研的人本意识,加强对教科研的组织领导。

几年来,我们首先要求广大干部教师提高科研意识,把“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理念内化为自觉的追求,把提高科研水平与实现自身价值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使自己从“教书匠”向“研究型”、“学者型”的“教育专家”转变。其次,建立了教育科研领导小组,下设教科室,形成了“校委会——教导处——教研组——学科组”的教学研究系统和“教科研领导小组——教科室——课题组——子课题组”的教育科研系统,并使二者达到双轮共驱,从而优化了教育科研的运行机制。再次,我们推出了“五个一”的科研工程,即: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读一本教育教学理论书籍;每学期整理一本教育科研笔记;每学期上一节教研公开课;每学年搞一个教研专题;每学年发表或撰写一篇较高水平的科研论文。此外,我们还建立了竞争激励机制,出台了科研奖励制度,提供了专门的奖励基金,以表彰在教育科研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教研组、备课组和任课教师。由于认识、措施、管理到位,我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取得丰硕的成果。学校承担的两项省级课题均已结题。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们认为,学校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我们确立了“主体发展,因材施教,以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创造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思想,对学生提出了“四有”、“四美”,“六会”、“七种能力”的新要求。“四有”,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四美”,即塑造心灵美,养成行为美,学习语言美,保持仪态美;“六会”,即学会做人,学会办事,学会求知,学会健身,学会创新,学会生存;“七种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发明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获取信息能力、讲演表达能力、文学写作能力、社交和社会活动能力。教师用知识主宰课堂的时代已经过去,用新的教学理念指挥和控制课堂的时代已经到来。所以,必须遵循“尊重人格,启发自信,发现价值,发挥潜能,发展个性,激励成功”的原则去探讨新的办学模式。

我们打破一刀、单一化、混杂式的班级构成模式,建立了适当集中型、规范化、分类的新型班级模式,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分类施教”的原则,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成才。怎么成才?那就是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做到能考则考、能跑则跑、能唱则唱、能画则画、能飞则飞、能职则职。”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根据学生想什么、盼什么、有何特长、有何需求等,去设计各人的构想。所谓“能考则考”,即让大部分学生参加普通高考;“能跑则跑、能唱则唱、能画则画、能飞则飞”,是指对文体美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平时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特长训练,到高三时,再把他们集中到一起,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高考时,分别参加体育、音乐、美术和飞行等考试;“能职则职”,则是对那些文化知识略有欠缺的学生实行高二分段,高三分流”,让他们参加对口招生考试。

三、以课程结构改革为突破口,建立教科研校本化载体。

学校以推进新课程标准为契机,积极推进课程改革,认真构建“基础型学科课程,拓展型选修课,研究性学习课程”相协调的课程体系,力求形成科学合理、优势互补、自主发展,融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可选择性于一体的课程结构,并以此作为科研兴校的突破口。

在基础型学科课程教学中,我们坚持“加强基础,培养能力,优化个性,发展素质”教学观,立足于加强基础。为此,学校要求教师在学透、领会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吃透、用好教材,抓好规范化训练,狠抓每节课过关、单元过关和学期过关,积极应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立足于课堂45分钟的高效率、高质量。为保证上述要求的落实到位,强化教研组和备课组活动,做到教研活动长计划、短安排;要求每学期教研组和各个年段都有重点教研项目,备课组活动定地点、定内容、定主讲人,做好实施反馈。要求在备课中,做到“三个研究”:研究大纲、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学目标、要求、教学方法等。各年级段每月召开教学质量分析会议,全校每学期召开各种类型的教学研讨会,定期出版《教学通讯》等。

拓展型课程以“丰富知识,开拓视野,培养兴趣,主动发展”为重点,致力于“实践操作,探索方法,培养能力,发展特长”。学校通过各类选修课和综合实践课,把拓展型课程分为人文、理科、技术技能、体育艺术、综合社会实践等五个方面。有长期课程,也有学期课程和微型课程;既有综合,也有专题性有选修班,也有兴趣组,力求类型多样、组织多样、内容丰富。用学生自主选择,教师因势指导,学校统一安排,力求满足各类学生选择学习、发展个性、培育特长的需要。

研究性学习课程,遵循教师指导并参与实践,学生“自由结合,自主选题,主动学习,合作探索”的原则,注意研究专题性、学科综合性、过程开放性,突出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合作精神的培养。

我们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加大教学弹性,分类整体推进。为提高教学质量,学校推出“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加大弹性,分类推进”的做法,“加大弹性”是指立足于大纲统一要求,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教学内容、节奏、深浅度、开拓度、作业及各种练习方面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分类指导,加强心理咨询和学法指导,创设出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全体学生获得最佳发展。由于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分类整体推进,近年来我校的高考重点大学及普通本科上线率连年居全市首位。

在课改实验中,以“问题就是课题”为出发点,教育科研蔚然成风,大大地提高了实验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我们学校的教研活动做到“三有三保证”,有问题、有专题、有中心发言人;教研活动时间有保证、人员有保证、实效有保证。我们坚持“周一新课程研讨日”活动,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反思本周教学情况(课例评析),思考、研讨下周教学,逐步形成民主、开放、有效的校本教研格局。

学校坚持以新课程体系为指导,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为重点,以课堂实施素质教育为主渠道,以其他教育形式为重要阵地,以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突破口,逐步形成全员参与的、具有各学科特色和体现个性特征的、优化的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从而形成科研兴校的特色。根据各学科特点和课型特点,衍生出“信息获得”、“技能训练”、“特长发展”、“自学思考”、“论辩交往”、“探究发现”、“实践创造”、“自主发展”等模式。学校还特别强调,各种模式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融合的变化的。教师应根据学科差异,课型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来灵活选择。教师还可以结合自己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总结出新的教学模式。

课程改革以来,教师的教研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育科研从示范变为研究,参与者的角色从观众转变为主角,教师间相互交流多了,参与讨论多了。在要求学生改变学习方式的同时,教师们也在努力改变自身的学习方式,特别是教研方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6月15日 上午10:29
下一篇 2022年6月15日 上午10: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