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院所创新发展实践Ⅰ:新型科研模式建不起来是最突出科研问题

(本文由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研究并发布。)

科研院所发展科技产业,当前普遍受到科研模式变革的困扰:不改,创新发展无望,忧心忡忡;改,又缺乏信心支撑,顾虑重重。到了这一步,改革工作实际进入了死胡同。

科研改革与产业发展模式改革有很强的联动关系,而且还涉及两类科研任务(科研业务和研发项目)、两个发展阶段(当前和未来)、两大变革领域(科研工作模式变革和科研管理模式变革)。

科研改革过于直接集中在“科研业务管理模式”(如课题制模式),是导致出现行动困境的根本原因。只有加深对科技产业发展规律及研发项目工作模式的认识和实践力度,统合变革科研模式两大领域,才能有效处理好两类任务和两个阶段,从而打破改革发展僵局。

新型科研模式建立不起来,是当下最突出的科研问题

在科研院所的发展中,科研问题一直都有,但其本身也在发展中,阶段不同科研问题也不同。

– 转制早期及其之前,科研问题主要是“科研业务(指外接课题)的经营和生产管理问题”,如课题申报、完成进度及科研质量问题(相关研究详见《课题制:瑕瑜错陈 取舍之间》一文);

– 转制中期(2005年前后),因产业化发展模式本身存在缺陷,导致产业不仅没有发展起来,几十年形成的科研体系和研究力量还被严重破坏,致使这一时期的科研问题发展成为“如何加强科研业务并重新产生一批科研成果问题”,目的是继续按原来的产业化模式再发展出一批新的产业;

– 转制后期(2008年左右至今),科研问题已进一步发展成为“新型科研模式建立问题”,目的是加快形成真正面向产业的科技创新成果,并按新方式建立起能够实现多轮产研循环的科技产业。

我国转制科研院所普遍经历了上述过程,其中军工类院所这一发展过程相对滞后。相比之前各阶段,当下科研问题的实践背景和内在发展关系比较复杂,不易完整、准确把握。下面对该问题内涵和逻辑关系做简单梳理,以助理解。

①科研院所当前发展状态下,急需新产业出现。绝大多数院所现有的产业不仅弱小,而且普遍处于低级或亏损状态,没有发展前景和进一步投入的必要。如不重新发展出新的、真正的科技型产业,科研院所的发展最多也只能停留在原地。

②而且,对产业发展方式有新要求,真切认识到科技产业必须向自我发展的轨道上回归。以前的产业是“科研业务”的副产品,是对技术成果的延伸运用,重“生”不重“养”,导致:具备成熟应用和大规模产业化条件的产业项目不多且随机;产业只有一轮发展,缺乏后续技术支撑,产业公司不断出生,又不断衰落和死亡(相关研究详见《科研院所产业化发展:组织体制与组织架构》一文)。

③由此,新增了一类科研管理对象,导致科研管理难度加大。在上述发展状态和认识下,多数院所围绕自身产业发展方向陆续立项一批内部科研项目(包括从外接课题中认定的和重点管理的项目)。外接课题是业务(形成科研院所的收入,后称“科研业务”),自立课题只是工作(后称“研发项目”),二者的管理属性(目的、要求和工作方式等)不同。科研管理对象的增加与管理差异的增大,提高了诸如科研组织和平衡激励方面的管理难度。

④在新增管理对象(研发项目)上,尝试过很多办法,但收效甚微。起初,院所自主立项,并不断提高项目投入、鼓励科研人员申报。但优秀科研人员申报的积极性一直不高,且投入精力不够、完成质量不高;后来,要求产业公司建立技术中心,自我解决创新发展问题。然而,产业公司的技术力量很薄弱,加之仅有的少量科研人员又大部分早已转入到经营管理岗位,这条路一时行不通;此等状况下,有些科研院所不得不在院内建技术中心(或工程中心),对重点产业实施对口支持。效果还是不好,优秀科研人员不愿进入这类技术中心,更不愿对口支持现有产业(尤其是在现有产业发展不好的时候),强行分派过来的人情绪很大、甚至公开对抗(相关研究详见《科研项目组织管理:现实缺陷与目标模式》一文)。

⑤经多番尝试后,认定科研业务现行管理模式是“罪魁祸首”,但对其很难改革,新型科研管理模式迟迟建不起来。现阶段科研改革的任务虽被正确的提出,但改革却遇到极大的行动困境,——至此,现阶段科研问题彻底产生(相关研究详见《科研院所创新发展实践Ⅲ:科研模式转型的基础在“工作模式”》一文)。

****【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品科创说管理专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6月15日 上午11:10
下一篇 2022年6月15日 上午11: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