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全媒+丨虽难犹进 破浪前行——透过湖北3个百亿级项目看发展信心

新华社武汉5月26日电 题:虽难犹进 破浪前行——透过湖北3个百亿级项目看发展信心

新华社记者

受疫情、国际局势的超预期影响,经济新的下行压力加大,市场信心备受关注。记者近期走访湖北3个百亿级项目发现,一些企业在危机中育商机,坚定发展信心,紧跟市场脉搏;不少地方政府直面困难挑战,优化营商环境,抢抓产业先机。工地上、厂区内、车间里,或追加投资或紧张施工或加快生产,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扑面而来。

传统产业“插上创新翅膀”

极目楚天,漫江碧透。5月18日,华中科技大学部分师生来到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军山山头,眺望滚滚长江水,俯瞰华中科技大学国际教育科技创新园区(军山校区)选址地,了解园区发展规划。

当天,武汉经开区与华中科技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等系列重大项目。相关项目总投资超百亿元,双方将围绕先进材料与智能制造、信息科技与人工智能、清洁能源与环境保护等,探索学、研、产、用一体化育人体系,打造区域发展新引擎。

和华中科技大学一样落户武汉经开区的知名高校还不少。5月10日,由武汉理工大学与武汉经开区共建的武汉人工智能与新能源汽车工业技术研究院正式启动,总投资50亿元。武汉大学也将在这里建设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和智慧医疗装备研究院。

新华全媒+丨虽难犹进 破浪前行——透过湖北3个百亿级项目看发展信心

5月18日,华中科技大学部分师生来到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军山山头,俯瞰华中科技大学国际教育科技创新园区(军山校区)选址地。(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宣传部供图)

武汉经开区集聚13家整车厂,年产整车近百万台。去年以来,受疫情和“缺芯”等影响,产业发展困难重重。危中寻机,当地瞄准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瓶颈问题,整合多方资源、培育新业态、挖掘新动能。

“让传统产业插上‘创新的翅膀’,加速转型升级步伐。”武汉经开区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唐超说,当地将出台系列政策,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三链融合”,全力打造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基地,加快构建万亿级汽车产业集群。

“找准赛道,就能在不确定中求确定”

沿长江顺流而下,来到大冶湖高新区。走进湖北融通高科先进材料有限公司产业园,映入眼帘的是大型机械正在进行钢结构厂房外立面安装;厂房内,一台台大型设备陆续运达,工人穿梭其间,正在紧张有序地安装调试。

新华全媒+丨虽难犹进 破浪前行——透过湖北3个百亿级项目看发展信心

2022年5月16日,在湖北融通高科先进材料有限公司产业园,工人正在进行安装作业。 新华社记者王自宸 摄

“同时施工可以节约很多工期,7月份就能投产,确保今年产能达到15万吨。”湖北融通高科公司行政总监汪启胜说,公司的产品是磷酸铁锂,今年的营收预计将超过130亿元。

130亿元将是这个总投资100亿元的项目第五年的业绩。自2017年落地大冶以来,湖北融通高科公司先后三次扩大投资,营收逐年攀升。2019年营收3600万元、2020年过1亿元、2021年过10亿元、今年前4个月已过23亿元……

“找准赛道,就能在不确定中求确定。”湖北融通高科公司董事长何中林说,疫情反复让一些企业举棋不定。但他坚信,“双碳”战略下,新能源电池产业前景可观,其上游材料磷酸铁锂的市场潜力巨大。“危机下,往往也有商机。”

宜昌产磷、大冶产铁、宜春产锂,从地图上看,三座城市,大冶居中,磷酸铁锂的三种原材料都在300公里半径内。”何中林说,在当地高效的政务服务下,仅用1年时间,融通高科就实现投产。

在融通高科作为“领头雁”的带动下,目前大冶已引进67家新能源材料企业。“抓住风口、紧抓龙头,小县域也能发展万亿级产业。”黄石市委常委、大冶市委书记郝胜勇说,大冶将在“十四五”末打造出300亿级的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

优化营商环境,赢得信心

“订单都到7月了,必须开足马力加快生产。”5月16日,湖北省当阳市中清智慧当阳光伏全产业链智能制造项目基地,机器轰鸣,电光闪烁,首块光伏组件顺利下线。

新华全媒+丨虽难犹进 破浪前行——透过湖北3个百亿级项目看发展信心

5月16日,湖北省当阳市中清智慧当阳光伏全产业链智能制造项目基地,首块光伏组件顺利下线。(当阳市委宣传部供图)

这个项目总投资180亿元,全部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212亿元。

项目投资方、江苏中清光伏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吴亚伦说,去年9月,他在当阳投资20亿元兴建高效光伏电池和新型光伏组件项目。签约当天,当阳就成立服务专班,仅用15天完成项目工地平整,20天实现“三通”。

吴亚伦当即决定追加投资10亿元。今年1月,江苏中清光伏公司参股组建中清智慧实业(湖北)有限公司,再次追加150亿元投资,延长产业链。

“在当前的经济压力下,优化营商环境更显得尤为重要。”当阳市委书记刘传钢说,应对疫情等不利因素影响,政府部门必须变“坐等上门”为“主动上门”,变“问题清单”为“履责清单”,与企业家“共渡难关”,才能赢得市场信心。

看上当地的营商环境,吴亚伦等前来投资的企业家主动当起“招商大使”,支架、逆变器、蓄电池等上下游企业纷纷“跟投”。目前,百亿级光伏产业集群在当地初具规模。(记者李鹏翔、徐海波、王自宸、郑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7月7日 上午10:29
下一篇 2022年7月7日 上午10: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