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施工过程是复杂繁琐的,有大量的施工记录数据需要在竣工验收时提交给业主。这些数据可能来源于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或其它相关单位。所以要想在施工过程中获得完整的有效施工数据,必须要设计一个数据录入方便、易用且能够满足各方使用需求的系统,尽可能地减少直接录入方式,尽可能地实现数据重复利用。
为此,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这个问题:主数据设计和施工过程设计。
1. 主数据设计
通过主数据设计,让项目中重复使用的信息结构化,在一处进行设计、录入,其它地方直接通过选择引用,可以极大提高数据录入的速度和准确性。
通过主数据设计,还可以让数据结构化、分层次,方便组织、查看、统计、分析。有利于知识的总结和积累。
主数据分为两类,一类是公司级主数据,一次设计和录入,供多个同类项目使用。如:标准工作包、质量检查表、合作伙伴公司等。
另一类是项目级主数据,因项目不同而不同,但在同一项目内,这些数据基本维持稳定。如:分部分项工程清单。
以下分别简单说明这些用于施工管理的主数据:
1.1. 标准工作包:
施工过程中,一般是在专业下划分工作包,作为基本的施工管理单位。系统中,工作包由主、子表构成,主表包括工作包的名称、编码、类别(大、中、小类)、描述;子表是工作包的步骤,每一个步骤包括步骤名称、说明、权重、施工记录文档、对应的质量检查表编码等。
标准工作包用在工单派发上,当派发工单时,直接选择一个标准工作包作为参考,这样这个工作包的所有步骤及其相关的数据就自动带过来了,从而极大提高了录入速度。
1.2. 质量检查表:
质量检查表,是油田地面工程质量管理的依据。根据施工标准,为每一个施工活动过程定义需要检查、检验的条目。质量检查表由主、子表构成,主表包括检查表的名称、编码、类别、描述、适用标准;子表是检查的条目,包括检查项名称、描述、满足标准要求的范围。
质量检查表用在一次检查的策划上,当要做一次检查时要选择一个质量检查表,这样就可以自动带过来这项活动检查所依据的标准、检查项等内容。同一项活动,执行的标准不同,可能有不同的检查清单项。所以质量检查表与标准有关。
1.3. 分部、分项工程:
分部分项工程是项目级主数据,由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子分部工程、分项工程组成,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树形结构。分部分项工程定义了项目的工作范围,一般项目分包的清单项、进度的统计、施工记录归档等都是基于这个结构进行的。
考虑到施工记录中涉及到分部分项工程的记录,都会有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所以我们在设计分部分项结构时,为每一个分部分项工程设置了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这样的属性字段。这样在施工记录时,选择分部分项工程,就自动带入了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信息。
1.4. 合作伙伴公司:
合作伙伴公司是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所以施工记录中需要频繁地录入他们的信息。所以我们把合作伙伴做成公司级主数据,记录的是与公司有潜在合作机会的其它公司信息。这些公司可能包括监理单位、分包单位、供应商、设计院等。合作伙伴公司的信息,一般包括名称、编码、公司类别、主要业务或者主要产品、公司地址、主要联系人等。
合作伙伴公司中还包括与该公司曾经合作过的合同清单页签。
2. 施工管理过程设计
通过施工过程流程设计,把施工过程中的施工、报检报验、销项、完工验收、试运投产等关键节点连接起来,通过系统让数据随着业务自动流转,极大地利用各阶段数据,实现施工数据的实时动态采集,竣工文件的自动归档。
2.1. 新建一个工单
“新建”一个工单,其目的是在系统中通过新建工单,把一个施工任务安排下去,一个工单在系统中是由主表单和子表单两部分组成。主表单内容既包括工作内容描述、计划开始时间、计划完成时间、责任人等与任务计划有关的信息,也包括工单完工百分比、施工记录文件等与实际施工结果有关的统计信息。计划信息一般是录入的,进度统计信息一般是由其它过程汇总的。
在工单的主表单上还有一个工单类型选择的选择框,通过这个选择框,在标准工作包主数据中选择一个标准的工作包,这样,就把标准工作包中的工作步骤带到了子表单中。每一个步骤包括步骤名称、说明、权重、施工记录文档、对应的质量检查表编码等。其中权重用于计算工作包的完工百分比,用于工作包实际进度统计;对应的质量检查表编码,用于生成质量检查表时,在质量检查表主数据中查找检查项清单,通过这个检查清单,将工作步骤和对应的质量检查清单项对应起来。这样一个工单的“新建”就完成了,然后点击“发送”,这个工单作为一项施工任务就发送给了任务的责任人,责任人将收到一条任务通知。接受任务后,开始进行施工过程。
2.2. 完成一个步骤
责任人收到任务通知后,要点击一个“接受”按钮,告诉任务分配人,任务已经收到,准备开始施工。同时,接受按钮还触发系统将工单的每一个步骤(工单子表单的一行)生成一个“执行反馈”条目,供责任人每完成一个步骤的工作内容后,在相应的“执行反馈”日志中,提交施工记录。
2.3. 提交施工记录
工单的每一个步骤施工完成后,会提交施工记录到“执行反馈”日志上,提交上来的施工记录将自动进行归档,放到指定的归档目录下。施工记录的提交,会触发系统为本施工步骤自动生成一个质量检查表,并将任务通知到质量检查人员,在指定的期限内,进行质量检查。同时系统还自动生成一条质量检查记录表单,供检查完成后记录检查结果或者提交检查记录文档到系统中。
2.4. 现场质量检查
质量工程师,收到质量检查通知后,登录系统,在“我的待办事项”日志下,会看到系统发出的一条现场质量检查通知,点击进去,可以打印一张系统提供的质量检查表单,供现场检查时记录使用。这张定制的质量检查表单,就是根据竣工验收设计的检查项,检查结果可以自动形成检验批报告。
现场检查只需要按照这个检查表单上列出的检查内容,逐条查验施工结果的符合性就可以了,记录检查的实际结果。系统可以自动或者手动设置每一条检查项是否符合相应的标准要求。
检查的结果,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以现场检查的纸质文件为依据(有各方的签名),通过扫描,将扫描件挂到对应的质量检查记录条目下。另一种方式是将现场检查结果,录入到对应的检查表单中,形成结构化数据表单,这种方式会增加录入工作量,但结构化数据便于统计、分析,有利于知识的积累。
2.5. 销项
销项管理也有两种方式,这是因为质量检查发现问题(不合格)的录入方式不同造成的。当质量检查的结果是以扫描件归档的时候,发现的不合格是手动录入的,所以问题项是通过 “新增”录入的。当质量检查结果是结构化数据的时候,发现的不合格项,可以自动创建一条不合格记录。
不管是新增的不合格项,还是自动创建的不合格项,系统都会要求指定销项责任人,然后由责任人进行销项处理,并将结果记录到问题项中,直到关闭该条不合格项。
不合格项可以由多项活动产生,例如:可以由一个步骤的质量检验产生,也可以由工作包的完工检验产生,还可以在试车期间产出。不管是哪个过程产生的,处理方法都是一样的,都需要跟踪不合格的状态,直到最终关闭。
2.6. 检验报告
由于检验的结果都在系统中形成了记录,所以检验报告是自动汇总形成的报表。由系统完成,可以打印存档。检验报告包括很多种,比如可以是一个工序或者一个步骤的检验报告,也可以是一个活动完工的检验报告,还可以是一次调试或预调试的检验报告。
3. 总结
通过以上介绍,可以看出,利用信息化技术,借助数据的结构化设计,将常用信息结构化、条目化,实现了数据一次设计录入,供多个项目多次使用的问题,可以极大地提高了施工过程中数据录入速度;同时主数据设计,还为知识的逐步积累提供了可行的方案,比如各类活动的质量检查清单,数据量很大,不一定要求在一个项目中一次完成,可以作为技术部门的日常工作内容,在工作中逐步积累,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质量检查清单库。
通过过程设计,将施工过程中的进度和质量管理完美的结合了起来,将施工任务分为不同的工作包,工作包分为不同步骤,不同的步骤完工后按照检查清单进行质量检查,质量检查通过后,本步骤完工百分百。这样按照每个步骤的权重,通过质量检查结果来计算工作包的完工百分比,进而获得整个施工进度的完工百分比。
借助施工记录模板,将施工标准要求以模板为载体固化到系统中,为油气田地面工程建设项目施工记录标准化和档案管理信息化奠定了基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