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为干院士的微波人生(下)

作者:宫奥博

编者按:他晚年坐上轮椅,甚至时常跑医院,但却并未离开过科研一线。他常说,他要干到老,学到老,永远战斗在科学研究的最前线,做一辈子的研究生。

  • 他要一直坚持锻炼

有了强健的体格才能作持久的学习,才能攻坚。

——林为干

科研之余,林为干非常注意身体锻炼。

他的家乡台山,被誉为“中国排球之乡”,排球是台山人最喜爱的运动。1931年,刚上初中的林为干就迷上了排球。假期时,他经常和二哥一起联手把对手打得落花流水,心中充满成就感。

林为干院士的微波人生(下)

后来上了高中,林为干又学会了游泳,这项他终身最喜爱的运动。他经常吃过晚饭就去游泳池,一直游到游泳池关门,才开始学习。

回忆起中学生活,林为干总是非常得意:“高中毕业时得了三个第一:一是我是唯一应届考上清华大学的学生,二是中山大学的入学考试中我的数学以100分取得第一名 ,三是我在毕业生越野赛跑中得了第一。我一直以这三个第一为骄傲。”

当时,越野赛上,林为干是年龄最小、个子最矮的运动员,却在这次比赛中获得第一名。看着许多高个子都被自己一个一个超过,抛在身后,林为干甚为得意。他也在那一刻悟出 :“只有平时多方面的体育训练才能有后来居上的本事。”科研也是如此。

1951年9月,林为干到岭南大学机电系任教。在课堂上,理论公式他总是信手拈来,推导行云流水。在学生眼中,林老师很有学者派头:西装革履,头发梳得一丝不乱,课堂中还不时冒出几个英语单词。这位美国加州大学的博士,让同学们望而生敬。

在平时的生活中,林为干是一个能和学生一起运动的人。他常常和学生们一起踢足球。当时的教务长冯秉铨也十分爱好体育,当林为干在球场上飞奔时,冯秉铨也不时在球场边呐喊助威,两个大教授此时全然没有教授的架子。一场球赛结束,两人还一边擦汗一边评论。

在华南工学院电讯系任系主任时,除了营造电讯系的学术氛围,林为干也组织系里体育活动。他组织电讯系排球队,每天下午4点,没有课的年轻老师都和他在学校排球场练习排球,还不时组织和其他系的排球友谊赛。比赛中,林为干是绝对的主力,队员打了臭球丢分时,他急得脸红脖子粗,大声责怪“臭球”,而对于队友的好球,他也大声叫好。球场上的他压根儿没有一个大学者的“稳重派头”。

在成都电讯学院工作期间,年逾五十的林为干更是坚持锻炼。他认为,年老时更需要体育锻炼。因此不管前一天晚上工作到多晚、多么劳累,第二天清晨醒来后,他的第一件事是从家疾步走到电讯园的主楼广场,然后舒展双臂,围着主楼欢快地跑完800米的距离,再缓步回到家中。而到了下午,他会去游泳,连冬天也不例外。此外每逢假期,他便同身边的教师和学生打上一场酣畅淋漓的乒乓球。而学校举行运动会时,只要林为干在学校,他总是积极报名参加老年组的游泳或短跑比赛。

在1976年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秋季运动会上,他以10秒6的成绩跑完了60米,名列老年组第三名。1978年春节,林为干还应邀参加了成都市第九届越野赛跑。他的家里挂满了运动会的奖牌。在校外工作期间,林为干也同校内一样,从不放松锻炼。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要抽空打听和观察一下这个单位附近的运动条件,比如有没有乒乓球台、游泳池和运动场等。在“五七干校”期间,由于没有运动场地,他就坚持爬山。在外地给工厂技术人员讲课时,有的单位没有运动场地,早晨起床后,他就到住地附近的干道上去长跑。

在北京下厂工作期间,他打听到离厂五六里地的某校有游泳池,到了下午休息时,就去这个学校游泳。他还把家里的客厅改成乒乓球室,经常和孙子在家里“比赛”……

多年来坚持锻炼,使林为干身体康健,思路清晰,而这也是其长寿的秘诀。

1994年他曾雄心勃勃地规划着自己的未来:“努力锻炼身体和钻研事业,再当30年名副其实的教授和导师,为人师表。”

由于长期的伏案工作,林为干的脊椎出现了骨质增生,压迫着中枢神经,影响着身体的平衡性,有时候甚至会突发眩晕。20世纪90年代初,林为干去办公室时,从二楼的楼梯上摔了下来,腰椎受伤。经过医治虽然行动没有受到影响,但其腰椎成了身体最脆弱的部分。1997年,林为干从日本讲学回家,行李都还没来得及整理,就在书桌前工作。晚上突然停电,林为干站起来往外走,忘了行李箱还放在书房,结果被行李箱绊了一下,重重地摔在地上,致使脊椎、腰椎受损。被紧急送往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救治以后,在伤愈即将出院的前一天晚上,去卫生间时,他又一次跌倒,腰椎再次受伤。

林为干院士的微波人生(下)

迈入老年时代的林为干每天仍要晨起阅读专业书、推导公式

从此后,林为干大部分时间只能坐在轮椅上,刚开始坐轮椅的时候,林为干还坚持每天做行走锻炼,还能站起来,也能缓缓走上几步,每天还坚持自己慢慢走到楼上睡觉。可是,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过后,他从楼上搬到一楼居住,锻炼时间变少了。慢慢地就完全不能行走了,也站不起来了。这对于一生喜欢体育运动的他来说,永远告别了游泳池、乒乓球台、自行车,实在是很难过的事情。

身体不能前进,但是大脑却仍在走路。即使坐在轮椅上,林为干也没有放弃他的研究,他不能再去办公室了,就在家里的饭厅支起一张小桌子。每天都在这个小桌子上进行“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政治学习就是看报,了解时事,当时已经90岁高龄的他依然心系社会,和这个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

而业务学习就是看专业书籍,进行科学研究,写学术论文。到后来,林为干患了帕金森症,但他依然坚持用颤抖的手来撰写学术论文。他一直强调,无论多么困难,也要坚持工作。

  • 他是爱生如子的“三好教授”

你不努力学习,我就不管你了,我有这么多学生,他们都是我的孩子。

——林为干

林为干不仅是一个科学家,也是一位战斗在一线的教育者。他始终相信,要有好的老师,才能带出好的学生。他曾提出,要培养“三好学生”,需要有“三好教师”“三好教授”。他说:“我要努力保持年轻时代的感觉,在学校和工作中勇争第一。我要求我的学生当‘三好学生’,我自身就先当‘三好教授’。”

“文革”期间,中国的研究生教育遭到破坏。改革开放后,在邓小平的指示下,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得到恢复。当时邓小平同志有三条基本指示 :一是一定要搞成学位制度;二是建立学位制度要快,十年磨一剑不行;三是搞什么样的学位,要结合本国的国情。

1980年2月12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了学位条例,确定了我国设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

从1978年起,林为干开始大量招收研究生。到21世纪初,林为干已经培养出硕士60多名,博士88名,指导博士后10多名。林为干所带博士、硕士研究生的数量之多,在全国的指导教师中并不多见。但是林为干总希望能指导更多的学生,尤其在恢复研究生招生的前几年,这种想法更为迫切,为此还与学校研究生教育的主管部门发生过争执。学校主管部门认为,研究生的招生指标是有限的,应该尽量照顾到每个导师。而林为干要求多带学生,却并不是要争取更多的私利,更不是想剥夺别的导师的指导权,而是他深感“文化大革命”几年的时间浪费,重新招收研究生时自己已经步入花甲之年,还有多少年时间能为国家培养高级人才呢?他曾无限感慨地对学生说:“趁我现在还有精力,我希望能为国家多培养几个研究生有什么不好呢?”

林为干院士的微波人生(下)

林为干同他指导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在一起

他非常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也非常看重博士学位,评价一个学者时也非常注意其是否有博士学位。他曾在不同场合谈及要重视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他自己更是在培养高层次人才上倾尽心力。林为干培育了很多优秀的人才,他的学生很多分配到了国内各研究院所、大专院校,大多已经成为各单位的“顶梁柱”。

林为干是一个惜才如金的好老师,他的学生吴正德深有体会。

吴正德硕士毕业后,因为家里遭受洪灾,要回去照顾爱人和孩子,不愿意继续攻读博士。吴正德在读硕士期间表现出的科研能力让林为干非常欣赏。得知吴正德的想法后,从来不多言多语的林为干有一天在学校的教学楼遇到吴正德,郑重地对吴正德说:“你不继续读下去,会后悔一辈子的。希望你好好考虑。”吴正德很是感动,而实际上他也是非常希望继续深造的。于是他写信给家人说明了情况,参加了第一届博士入学考试。结果他以全校数学第一、总分第二的好成绩考上了林为干的博士研究生。

然而,报到截止3个月后,吴正德还没有报到。原来,吴正德因为无法解决家庭所面对的很多实际困难,他又打算放弃读博。林为干知道后,把吴正德夫妇请到家里做客,详细询问了他们的顾虑。长谈之后,林为干竟然向学生承诺:“如果你明天来报到,我一定尽力为你爱人解决调动入城的困难。”吴正德觉得这个可能性太小了,因为当时学校有很多年轻老师也是两地分居,都没解决,何况自己还是个学生。林为干对他说:“这个你就别管了,你来报到就行了。”后来,经林为干过多方奔走,要指标、帮忙找接收单位,最后竟然真的将吴正德的爱人调到成都,解决了吴正德的后顾之忧。

在日常生活中,林为干也细致入微地关心着学生。他经常对学生说,有什么困难一定要告诉他。有一次,他的学生黄卡玛由于长期熬夜研究且压力过大嘴唇上起满了水疱。在向林为干汇报论文研究进展时,被林为干看到了。他非常关心地问黄卡玛,是不是生活上有困难,并告诉黄卡玛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一定要爱惜身体。第二天,林为干打电话叫黄卡玛到办公室。原来,林为干把家里的煤油炉带了过来,让黄卡玛拿到宿舍去自己煮点蔬菜吃。林为干就是这样细致入微地关心着自己的学生。

林为干院士的微波人生(下)

林为干90岁寿宴

林为干为学生的事情竭尽心力,将学生们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关心、来爱护。林为干爱生如子的情怀,让学生们感动。而学生们也像对待父亲一样待林为干。每逢重大节日、老师生日,或者老师生病住院,学生们都回去拜访和探望。有学生还曾给他提供研究经费,让他用以科学研究。海外的学生还经常带林为干需要的书、药、日用品回来。包括林为干坐的轮椅,都是学生从国外带回来的轻便轮椅。用他们的话来说,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饱含深情的,比起老师对他们的爱护和培养,不及万分之一。林为干生日的时候有学生说:“老师,您的生日就是我们的节日。”林为干则很开心地叮嘱:“你们好好干,要超过老师。”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也是林为干对所有学生以及年轻的科技工作者的殷切期望。

林为干院士用他的一生,时刻诠释着“做一辈子研究生”这句话,他在科学研究中投入的时间、精力和心血,让他的学术研究不断向前发展。

“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以终。”华罗庚这句话,被林为干院士从报纸上剪下来贴在自己的科研笔记本上。

这句话,深深影响着林为干院士。而他,也始终践行着……

本文刊登在《今日科苑》杂志2016年6月刊《大家》栏目。

阅读更多原创文章,请关注“科学家”公众号(微信号:kexuejia2016),查阅历史内容。

《今日科苑》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主办的国家级综合性、社会性科技期刊。致力于发挥老科技工作者培养青年科技工作者的作用,搭建老科技工作者与青年科技工作者联系沟通的平台、老科技工作者向青年科技工作者传授做人做事做科研经验的平台、老科技工作者培养扶持青年科技工作者成长成才的平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8月18日 上午10:24
下一篇 2022年8月18日 上午10:2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