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支部建进小区 激发基层治理活力(基层党建引领小区治理)

来源:【新华日报党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近年来,沭阳县沭城街道大力弘扬“把支部建在连上”的光荣传统,探索推进“把支部建进小区”,积极发挥小区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示范带动作用,充分激发基层治理活力,走出了一条党建统领基层社会治理的新路子。

支部建在小区,实现党的组织全覆盖,让党员群众找得到、信得过。沭城街道党工委直属党组织39个,覆盖177个居民小区、258个独栋楼、38.6万人,服务半径大、服务人口多,长期以来群众在服务上更多依靠物业服务企业,在维权上更多依赖业委会,党的组织和工作在居民小区有不少“空白点”。为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按照宿迁市委“把支部建进小区”工作要求,沭城街道按照“一小区一支部”原则,在152个居民小区建立功能型党支部,体量较小的小区、独栋楼、家属区及沿街商铺就近纳入管理,同时划分楼栋党小组465个,延伸设立党员楼栋长,构建“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楼栋长”的工作体系。采用组织选派、基层选任、退休选聘等多种方式,选优配强小区党支部书记。现有152个支部书记中,街道行政事业在编人员55人,占比36.2%;选任社区“两委”74人,占比48.7%;退休选聘老党员23人,占比15.1%。全面推行小区党支部、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现有兼职委员326人,占比45.8%。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物业用房、小区闲置空间等资源,以“方便群众、服务居民”为出发点,建设“家门口”党群服务站152处,打造党群服务“十分钟辐射圈”,为提升小区党建和小区治理水平提供有力保障。把支部建进小区,小区党员带着责任到支部报到,带头缴纳物业费、带头调处邻里纠纷、带头参与基层治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了组织和实现的平台,小区有了组织、宣传、凝聚、服务群众的阵地,群众可以随时随地找到党的组织、看到党的形象、听到党的声音,小区居民生活得更安心、更顺心、更舒心,增强了党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

干部沉到小区,实现人的力量齐参与,让党员干部担责任、有作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随着沭城街道小区数量增加以及人口规模变大,社会治理任务日趋繁重,社区现有力量已不能满足基层治理和服务群众的实际需要。以街道下辖的五里社区为例,社区“两委”9人,网格员12人,辖区共18个住宅小区,常住人口3.2万人,而社区“两委”和网格员仅20人,人少事多责任大矛盾十分突出。小区党支部成立之后,首先是解决“谁来做”的问题,通过定人定岗,街道机关和社区704名工作人员全部编入小区;4133名党员和区域内1497名在职党员随时到支部报到;3024名楼栋长在精细精准精心服务要求下积极作为;247名社区网格员在小区支部的领导下,找到了工作方向和组织归属,在工作力量上实现了由“一人”管小区到“一个班子”管小区的转变。其次是解决“做什么”的问题,经过充分调研和探讨,沭城街道统一制定职责清单和服务计划,对小区人事物“分田到人、包干负责”,小区党支部、物业服务企业、业主委员会等“相互配合、各负其责”,形成党员带头、物业主动、部门参与、群众监督的良性互动局面。第三是解决“如何做”的问题,每天上午8:30—10:00为小区党支部集中巡查时间,按照每天一个主题有重点有步骤有内容,每周由班子成员分片总结点评,每月进行观摩评比,固化的工作流程让支部工作成为一种习惯。干部沉到小区,从根本上解决了基层力量薄弱的难题,干部队伍在“小区支部”的舞台上得到锻炼和提升,尤其是作为小区党建和基层治理的“一把手”的党支部书记,各项工作都要会做、各种情况都要处理,练就了“独当一面”硬功夫,基层工作能力水平全面提升。在疫情防控大战大考中,小区党支部书记就地转化为“点位长”,统筹指挥所在小区值班值守、人口排查、核酸检测等工作,在职党员主动报到,就地转化为志愿者,服从支部工作安排,凸显了小区党支部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强大组织力和战斗力。

服务送进小区,实现好的项目快落地,让民生实事有盼头、见实效。多年来,由于社区人少事多、驻街单位服务方向单一、两新组织专业资源缺少精准对接平台、在职党员不能深入了解小区群众,造成服务群体不全、服务项目不准、服务内容不细、服务机制不畅。把支部建进小区,定期召开小区党员会议,督促在职党员把党员身份亮出来、党员形象树起来、服务项目建起来。设立小区“三官五师”(警官、法官、检察官以及律师、教师、医师、厨师、理发师)服务站,发挥有专业特长党员到小区开展普法、义诊、科普等活动,主动服务群众。采用“群众点题、组织统筹、志愿认领”的方式,发挥社会组织专业化优势,深化社会组织“晒”项目,开展“为民服务日”、“点亮微心愿”、“健康体检”、“校外辅导站”“金色花未成年人司法服务”等志愿服务活动,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常态化开展巡查走访、“敲门行动”,面对面了解社情民意,将工作做在平常,关爱抓在经常。一年来累计走访居民12.1万户,帮扶困难群众8200余人(次),解决急难愁盼问题486件,制定为民办实事项目48个。以支部为依托,建立驻街单位、物业公司、社会组织有效衔接的平台,实现上面“千条线”、群众“急难愁”有效承接,确保基层一线、群众身边的事有人办、马上办、能办好,把服务群众的职责落到实处、落到日常,在服务中提升了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赢得了居民的认可和信任,让“有事找支部”成为居民共识。

治理融入小区,实现优的理念植于心,让基层治理活起来、促长效。目前,在沭城街道居民小区中,建成15年以上小区57个、占比32.2%,建成10—15年的小区43个、占比24.3%,老旧小区基础设施差、安全隐患多、物业收费难等问题突出,业委会选举乱象丛生、物业公司服务意识淡薄、维修资金缺口较大等矛盾纠纷层出不穷,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给基层治理带来难题。同时,街道“看得见管不着”、部门“管得着看不见”等现象长期困扰基层。把支部建进小区,充分发挥小区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把基层党建、小区管理、文明创建、安全稳定、疫情防控等工作融进小区,有效凝聚各方力量,为基层治理注入活力。通过畅通楼栋微信群、面对面走访、意见箱、议事亭等问题反馈渠道,每月定期组织一次由居民群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乡贤参加的“小区面对面”活动,及时解决群众关心关注问题。通过向物业服务企业选派党建指导员,加强对物业企业的党建指导,通过党员示范带领,带动23个物业服务企业成立党支部,用“红”的本质提升为民服务本职,逐步提高物业服务质量。通过设置4个联动执法工作站,对小区内乱搭乱建、噪音扰民、电动车进楼道等轻微违法违规行为,由小区党支部“吹哨”,相关执法部门联勤执法,让法治的效力在基层治理中日益凸显。构建“小区党支部-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三位一体”工作模式,支部督促物业企业及时回应群众诉求,整改存在问题,有效解决了群众关心关注的物业管理难题。目前,业主委员会中党员占比超60%,在规范选举、依法维权中有了“红色动力”。在小区党支部带领下,基层治理和服务水平的提升也促进了物业与业主之间的情感融合,群众满意率明显提升,小区物业类投诉较去年下降70%以上。

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在“把支部建进小区”的实践探索中,沭城街道正是抓住了小区党支部这个最基础、最根本的组织,让贯彻党的政策有了“主阵地”,让强化基层治理有了“主力军”,让解决矛盾问题有了“主战场”,让人民群众有了“主心骨”,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成了治理优势、发展优势。

(作者系沭阳县经开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沭城街道党工委书记)

本文来自【新华日报党建】,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3年2月9日 上午9:01
下一篇 2023年2月9日 上午9:1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