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披着等级外衣的分数排名

2021年,“双减”改变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生态,引发了基础教育的深层次变革。经过半年多的大力推动,“双减”给中小学带来的变化显而易见,学生作业负担减少了,课外培训大幅度压减,学校考试规范了,成绩排名没有了。但是,“双减”并没有减少家长对教育的极度焦虑,没有了频繁考试的检验,没有了成绩的公布与排名,许多家长感到无所适从。在经历一个学期之后,期末考试成绩也变得尤为重要。

根据“双减”政策,考试成绩实行等级评价,严禁以任何方式公布学生成绩和排名,于是学生成绩便成了优良中差或ABCD。但是,等级评价如何评定,却大有文章可做。一些学校为了迎合家长需求,为了突出成绩导向,为了所谓的质量诉求,一改传统的分数为等级,但等级却成了合法外衣掩盖下的分数排名。

诸如,一些学校特别是中学,等级划分依照学生比例来设定,比如A等学生数量为学生总人数的10%,在A等之内又依据成绩细分为A1、A2、A3A4、A5等多个等级,如此一来,学生在年级中的考试排名一目了然,极为精确。更有甚者,有的学校在等级后面加了一条数据分析:该生该学科打败了百分之多少的学生,其排名一目了然。

凡此种种,这样的做法都是分数排名的“变种”,都是“分数至上”观念使然,即使有“双减”的硬性要求,也改变不了学校想方设法传导考试压力的事实。这也充分说明,“双减”工作潜在的巨大阻力,以及传统应试思维惯性的无比强大。

常规的期末考试不同于中高考,目的是检验学生一个学期的学习情况与学业水平,不具备选拔性质,没有必要与其他学生横向比较。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诊断,以找缺补差,发现问题,精准施策,改进学习。因此,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要端正思想,明确态度,把握本质。如此,才能避开分数与排名带来的误区与导向。总之,分数与排名不应成为关注的重点,学校应当回归考试的原点,重新认识考试的意义。

首先,在考试命题上要树立正确的评价导向。坚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重点关注学生的基本文化素养和学习能力,考查学生一个学期学习的总体情况,重基础,重能力,重素养,不出现超标命题,杜绝偏题和怪题,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其次,在等级评价上要科学设定等级类别。不以比例划分等级,而应以相应的能力水平划分等级,根据试卷的难易程度,以及考查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相应模块目标达成预设,科学划定等次,然后依据等次分数评定学生的等级,每个等级的学生不设比例,只要达到相应的分数即可认定。同时,要重激励、重引导,给学生一个合理的预期。

再次,在学习改进上要提供精准的策略指导。学科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试卷,实施个性化分析,找准学生学习差缺,找出突破路径,提供改进方向,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辅导,引导学生在假期弥补不足,比学赶帮,超越自我,突破发展。

“双减”是教育领域的综合性全方位改革,必然引发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深层次变革,深入推进“双减”需要学校管理者的高度自省、自发性探索,更需要教育工作者审视教育规律、尊重学生发展规律,寻求最佳的改革路径。考试等级评价不是由分数变为一个特定的符号,而是通过符号的变革带动教育教学的良性发展。

(作者单位系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教育体育局)

中国教师报》2022年02月16日第3版

作者:梁 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4年4月13日 上午8:13
下一篇 2024年4月13日 上午8: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