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人适合搞科研(什么样的人适合搞科研 知乎)

上研究生后,有幸遇到了博士是师兄,他告诉我他的师兄已是博士后,奋斗了七八年的科研人员。也有师弟师妹来问我,自己是否适合科研。根据观察,总结出以下几点,我觉得基本可以判断以后是否会科研成功。

首先要明确一点,做科研和智商关系不大。只要能考上本科,智商不会太差,已经达到博士毕业的智力门槛。科研需要的不是“智商”,而是健全、成熟、强大的“心智”。心智成熟坚强=自控 抗压 主动。

第一,自制力

这是科学研究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以学术为生意味着没有上级有权强迫你工作,没有硬性的时间表约束你。你所有的行为都是由你自己的意志来计划和执行的。博士师兄告诉我,博士学位的最低要求是日均工作量5小时,指的是除了盯着网页发呆之外的高投入的纯工作量。一个优秀的博士(可以在211以上的学校工作),要求日均工作量在8小时以上。要想在高校获得终身职位,至少需要保持6-10年的日均8小时工作状态。不论什么学科也要实行严格的时间管理,在繁忙的工作中规律作息,坚持锻炼,强身健体。工作后要处理家庭、学校、科研几件事,在一堆杂事中挤出足够的科研时间。这需要极强的自制力和执行力。所以自制力是科研最基本的要求。看了半小时就忍不住刷微信,朋友打电话就出去玩,想减肥就吃垃圾食品,运动又懒得去健身房的人,不适合做科研。

什么样的人适合搞科研(什么样的人适合搞科研 知乎)

第二,抗压

做科研,“投稿-退稿”循环和学术同行的批评是最基本的日常活动。普通博士生在初期发表一篇论文平均会被拒绝3-5次。为了连续生产,每年可能会同时撰写和提交几篇文章。也就是说,最坏的情况下,一个博士生每年可能会收到十几封拒绝信。而且每一篇论文在提交之前,从想法的状态来说,都要经过导师、同行、学术同仁一轮又一轮的批评和批判,再以工作论文的形式参加几次学术会议,面对同行又一轮的批判。每一篇论文,发表状态,初稿状态都面目全非。

这是一个自我否定、自我革命的过程。面对不断的退稿和同行的批评,几乎每一个青年学者都无数次地问自己做过的题目是否成立,这篇文章是否一定要发表,甚至是否适合从事学术工作。很多学术优秀的年轻人拿不到博士学位,不是因为学术水平,而是因为心理崩溃。坚持下去,就要有一颗不可战胜的心,更要有一颗更加挫折和勇敢的心。两次被拒后心灰意冷,被同行批评后怀疑人生的人,不适合读博。或者说,blx不适合学术。

什么样的人适合搞科研(什么样的人适合搞科研 知乎)

第三。自发性

学术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没有人会教你携手解决问题。问题需要自己去发现,解决方法需要自己去寻找。而且在现代学术界,要做好学术,不仅要解决学术问题,还要解决学术之外无穷无尽的技术问题。这是持续高速输出的重要保证。这就需要青椒时刻保持充分的好奇心、行动力和主动性。面对难题,积极灵活地尝试各种解决方案,而不是只是等死或者等上级来救。

例如,一个合格的学术研究者要想快速、全面地获取各种最新文献和学术动态,就必须熟练掌握搜索和管理信息数据的技能。学术研究者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吸收消化新的理论框架,有时甚至要自学各种统计学、编程、外语,甚至文字、图片的排版技术。学术研究者也要建立自己的学术网络,考虑如何主动与同行交流,如何计划参加学术会议和讲座。学术研究者还要统筹规划各类学术任务,考虑如何做出最高效、最持续的贡献,如何申请项目经费支持科研。以上工作不是坐在书房实验室里苦读做实验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学者精力充沛,思维活跃——更重要的是高度的主动性。

所以,遇到难题,要向当事人伸手,等着别人来解救。不到最后期限不行动,不被导师催着行动;缺乏主动学习能力,对新事物、新技术接受较慢,理解困难;缺乏规划,随意杂乱;总之,缺乏主动性的人不适合做学术。

什么样的人适合搞科研(什么样的人适合搞科研 知乎)

祝大家科研愉快!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4年4月17日 下午3:55
下一篇 2024年4月17日 下午4: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