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改善,但目前仍处在恶性循环中。
从行业转型上来说:
由纯设计转型至工程公司,本身就是自降身价,降低工作内容的含金量,而依赖于一帮做设计出生的领导来主导工程公司,管理上的混乱不可避免。
领导一方面知道未来的盈利点来自于工程EPC,一方面又打心底看不起工程管理,如此扭捏的心态,能管好设计院转型才有鬼了。
从业务利润上来说:
纯设计阶段,作为高附加值工作,工作性质可类比如今的程序员,虽然工作强度挺大,但付出多收入也是真的高。
现在,由事业单位转为国企设计院,自负盈亏并和市场上的私营设计院竞争,设计费越来越低不说,甲方要求更是五花八门,为了讨生活,设计师们都不容易。
而被寄予厚望的EPC,利润率本就很低,全靠合同额来推高利润总量,而本就不乐意去做工程管理的设计师们,也很难做好项目管理,进一步导致项目利润率下降。
设计院的解决方案大多是拿着鼓吹设计为龙头的口号,在初设中藏工程量,以期蒙混过关,提高利润。
一个强调管理创造利润的EPC模式,又成了设计和建设单位之间的勾心斗角,能做得好,全靠命数。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
原先设计院内的师带徒制度越来越不契合现在设计院的发展,老设计师在技术上确实无可挑剔,但设计院现在对员工的要求却远不止于设计。
前期踏勘,你得会来事,在抠抠搜搜的报销标准下,你不但要挤出司机的吃饭费用,还得想法子伺候好建设单位,争取拿到项目。
设计阶段,只做一个项目,不行!十几个项目同时跟踪,多管齐下,哪个项目的业主来了,你就是哪个项目的设总。
施工阶段,单做项目管理怎么能够,你可是设计出生,既然人在外省,那么外省所有的项目前期开发就理所应当是你的。
就这样,设计师的工作量越来越高,要求也越来越多,薪水呢?最近十年,不升反降,除了上有老下有小实在走不开的人,谁乐意留在设计院。
从我接触的院来看,很多都出现了人才断档的情况,工作10年、20年的和刚参加工作的工程师都冲锋在第一线。
而工作五六年的,要么跑路了,要么天赋异禀在设计院里泡着茶看着报,生活惬意。
以上三个方面,自上而下得影响了整个设计行业。
设计院转型,导致主要领导才能与主营业务不匹配;EPC管理模式混乱造成人才与收入的不匹配;市场地位的降低又让一线员工的自我认知产生了怀疑。
最后,人才留不住,没人做业务,业务质量下降,利润额下降,继续自降身价压低利润接更多业务。
留下的人做更多的事拿一样的钱,导致没人愿意做事,设计院业务全面亏损,亏光国有资产,设计院的时代谢幕。
当然以上情况大概率也不会发生,希望就在于近几年大批六零后领导退休,年轻干部上任。
通过大刀阔斧的改革,降低招聘标准,招录适配岗位的工程人才,明确设计与项目管理各自的职责、薪资分配制度等,让设计院真正做大做强,成为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公司。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