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智慧物流业务版图 旷视科技发布四向车系统(汽车智慧物流)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白杨 北京报道

4月7日,旷视科技正式发布智能托盘四向车系统,这是一种围绕托盘存储和搬运场景的柔性解决方案,用户可以像搭积木一样,根据需要灵活组合,并可实现“一车跑全仓”,以及根据淡旺季以及业务增长等需求变化,增减车辆。

智慧物流是旷视科技三大业务之一,旷视物流业务事业部负责人徐庆才表示,旷视推出四向车系统,是因为观察到,对工厂仓库和物流中心进行自动化、数智化升级已经成为行业的必然选择。

“实体企业在仓储配送服务方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如客户需求日趋多样化、订单履约实时化、商业模式快速迭代,以及劳动力短缺、城市仓储用地成本上升、全球经济不确定形势下自身物资品类和存量的快速增长等。所以,自动化、数智化升级已经是大家的共识。”徐庆才说。

穿梭车技术迭代

作为仓储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穿梭车的技术也在不断迭代。而托盘四向车正是从托盘穿梭车、子母穿梭车不断演进而来。

德国弗劳恩霍夫物流研究院中国首席科学家、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房殿军表示,穿梭车技术起源于欧洲,但无论是在结构设计,还是软件,尤其是智能调度软件开发方面,中国企业现在都已处于全球第一梯队的位置。

对于最新的托盘四向车系统,房殿军总结了其几方面的优势:

首先,托盘四向穿梭车技术非常灵活,而且鲁棒性非常好。相比传统的自动立体库受堆垛机的限制,四向车则更加灵活,在一个巷道中可以使用多辆车,从而提升巷道的出入库率。

第二,四向穿梭车对厂房的适应能力更强。传统的堆垛机的应用,一般都是在新建长方形库,而四向穿梭车即便是在异型厂房,也能以模块化的形式进行建设。

第三,四向穿梭车更加节能环保。从载重和自身重量比来看,四向穿梭车则具备绝对优势,传统堆垛机自重十几吨拉一吨货物,而四向穿梭车自重几百公斤,也能拉一吨货物,对能源的消耗要更低。

第四,四向穿梭车技术未来的提升空间更大。在车辆调度,以及车辆和提升机配合方面,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优化,未来每个四向穿梭车的单位时间产能,都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最后,四向穿梭车技术适用于RaaS(Robotics as a Service)方案,即可以采取租赁的方式,这使得客户不需要再进行一次性大额投资。所以在商业模式上,四向穿梭车也具备更大的想象空间。

赋能企业降本增效

目前,旷视的智能托盘四向车系统已经在一些仓库落地。根据一家原材料生产企业的实测数据,在同等仓库面积下,使用堆垛机方案可以获得8000个货位,而使用四向车方案可以获得10000个货位,空间利用率提升超20%。

此外,因为与堆垛机对托盘的需求不同,四向车可以使用更薄的托盘,这使得托盘成本可以节约超40%;而在能源消耗方面,四向车方案可以节约电费65%以上;更重要的是在建设周期上,四向车方案的实施周期可控制在5个月内,相对堆垛机方案缩短50%以上。

所以,从货位数、项目周期、电费、托盘成本等一系列的场景来看,四向车系统都是一个更具性价比的解决方案,能够帮助企业实现降本增效。

对于这些场景的优化是如何实现的,旷视联合创始人、物流业务事业部产研负责人唐文斌则从技术细节角度进行了剖析。

比如在空间利用率上,穿梭车越薄,对货架空间的使用率便会越高,而旷视发布的四向车高度只有12.5cm,所以大大减少了货架空间的浪费。

而在速度上,旷视四向车在空载场景的换向速度可以达到2.5秒,带载的换向则是3.5秒,这比业内其他产品的速度都有了较大的提升。同时,对于四向车频繁的启停情况,旷视对车体的加速度进行了优化,空载加速度可达到2m/s2 。

通过与其他四向车产品对比,在同样的转两次弯路线上,旷视四向车的用时可节省30%。而在综合工况也,旷视四向车的综合运行效率则能提升30%以上。

此外,据唐文斌介绍,旷视四向车系统还可以与自主移动机器人、拆码垛机器人、视觉盘点工作站等其他解决方案组合。比如在某个服装项目中,便使用了超过80台四向车,并可进行超过1万个SKU,数万个货位的整箱拣选。

事实上,随着四向车系统的发布,旷视科技面向智慧物流领域已构建起“3A”解决方案,其中,第一个A是指AS/RS,即自动化立体仓储系统,也是此次发布的四向车系统所属领域;第二个A是指AMR,即自主移动机器人;第三个A则是指以AI技术为核心的智慧物流软件平台——“旷视河图”。

徐庆才表示,未来的物流系统集成正在朝着标准化、模块化的方向发展,而柔性灵活、初期投入成本低、易部署和扩展的方案将普惠更多企业。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6月9日 上午10:16
下一篇 2022年6月9日 上午10: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