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M的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研究(bim技术贯穿建筑全生命周期,在可行性研究)

目前建筑行业的项目普遍存在建设规模大、投资金额大、项目风险大、参与人员多等特点,大大增加了成本、质量、进度控制等方面的管理难度。CIM的出现,能够实现对建筑过程信息的全面感知、全面整合、全面挖掘、全面共享和全面协同,促进项目高效率的策划、组织、控制和协调,确保项目从前期规划、设计、建设到项目的运营等环节实现一体化管理。根据CIM技术内涵、特征等相关理论基础,结合建筑工程管理现状,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与考试中心对CIM技术应用于工程管理的优势、价值进行详细的说明,以及CIM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CIM的定义和特征

CIM定义

城市信息模型(City Information Modeling,CIM),是以城市信息数据为基础,建立起三维城市空间模型和城市信息的有机综合体。它从多个维度完整地描述结构复杂的城市系统,具有更加精确的信息,同时能够预测现象的变化,在大尺度空间范畴更好地掌控全局信息及空间对象运行态势。通过对信息的有效组织、共享、传递,实现对建设过程的协同、精确分析、实时预警预测以及动态的高仿真可视化管理。

CIM的特征

(1)多维度。

CIM是城市的数据库,不仅包括城市空间及地理层面的信息,还注重对人文要素的描述,同时CIM容纳的信息还随着时间动态变化。以整个城市为管理对象,利用物联网技术将信息进行有机的融合,具有明显的信息化和数字化特征。

(2)可视化。

在空间维度上,CIM可对所有实体对象实现三维级别的可视化表达,并基于此支持对所表达对象的定量测量。不仅实现了实体建筑的可视化,还能实现物联网数据的可视化。使所有的物联网数据与城市空间关联,快速提升城市运维的效率和管理体验。

(3)可感知。

CIM模型是基于多方协同建立起来的,通过多部门动态物联感知信息的集成,能够实现自动提醒和报警,以防止重大安全问题的发生。同时CIM能迅速实现空间定位,一旦发生意外,能够帮助管理者快速定位并制定解决办法,防止意外进一步扩大。

基于CIM的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研究(bim技术贯穿建筑全生命周期,在可行性研究)

CIM应用优势

打破信息孤岛,优化工程管理方式

建筑工程项目参与方众多,相互之间欠缺整合和协作。通过CIM平台,各组织之间可以提前沟通,保证建设过程的协调性。通过相关技术感测、分析、整合工程管理运行时各项关键信息,实现工程项目可视化、动态化、智慧化管理。

提高自动感知、快速反应能力

CIM能够透彻感知各空间物理实体的运行状况及生产生活活动。通过对相关数据资源的整合、分析及对信息集中管理和合理利用,实现建筑各空间业务的联动,提高安防、设施管理等功能,实现运行状态的及时感知,风险及问题的早期预测预警和高效处置应对。

CIM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决策阶段

BIM GIS可以实现建筑建模、投资估算、总体建设规划和辅助方案设计,使项目在决策阶段就能发现问题的重点,并对后期的设计和施工进行综合的考虑,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此外,决策阶段可以利用CIM数据库里面的相关信息对拟建项目的成本进行估算,对决策起到辅助作用。

设计阶段

利用CIM技术,将传统的图纸转换成动态的数据和多维的图形,形象直观地展示该项目建成后的效果。各组织可以在设计时相互协调、沟通有关信息,并通过模型进行碰撞检查,及早发现设计过程中的错、漏、碰、缺现象,提升了设计的效率,减少了后期施工过程中的不必要麻烦。

施工阶段

CIM可以生成动态的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进度安排,减少进度延误、投资超标等发生的概率。有助于管理人员对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施工进度进行监控,实现风险问题提前预测和高效处理,促使施工阶段智慧化、动态化管理。

竣工验收阶段

通过CIM模型,验收人员根据设计、施工阶段的模型,直观、可视化地掌握整个工程的情况,包括建筑、结构、水、电等各专业的设计情况,既有利于对使用功能、整体质量进行把关,同时又可以对局部进行细致地检查验收。

运维环节

CIM的应用有利于建筑的经营管理,增加商业价值;同时为后期的运维阶段的物业管理、设备管理提供数据保障和支持,还可以实现对运行状态的及时感知,风险及问题的早期预测预警和高效处置应对。

为高度聚焦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和产品在智慧交通、智慧健康、智慧治理等领域的场景应用,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与考试中心正式开启城市信息模型集成与应用工程师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工作。面向BIM、GIS、IoT、城市管理、城市规划、计算机信息等专业毕业人员以及从业人员,开展城市信息模型集成与应用培育工作,旨在培养更多符合行业发展规划,拥有国际视野,具备高水平的城市信息模型集成与应用技术人员。

CIM技术会对建筑行业产生巨大的影响,它将会是工程项目管理的必须工具,也是建筑行业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技术,是未来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6月23日 上午10:34
下一篇 2022年6月23日 上午10:3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