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之下的学校实践 -“双减”背景下影响质量的因素分析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双减”之下的学校实践 -“双减”背景下影响质量的因素分析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本文约3600字 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双减”之下的学校实践 -“双减”背景下影响质量的因素分析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一、“双减政策”政策实施的现实意义

1.国家有清晰明确的政策要求

为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持续规范校外培训,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2021 年7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双减” 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列入了2021 年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工作要点。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并且主持中央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双减”工作文件。教育部专门成立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体现了中央推进“双减”工作的决心和意志。因此,推进“双减”是当前各地落实中央重要政治任务的具体行动。

2.现实有规范治理的迫切需要

当前义务教育学校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过重现象较为普遍,学生睡眠少、体质差、视力下降等问题令人担忧;校外培训机构违规培训、高收费培训等现象,让家庭经济负担和教育焦虑加剧,“剧场效应”扰乱了正常教学秩序,影响了学校教育质量,破坏了教育生态。这些问题,对学校落实立德树人、实施素质教育工作形成严重阻碍,消减了教育改革的成效。因此,迫切需要通过落实“双减”工作,引导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校外培训坚持正确的教育方向,切实遵循教育规律,聚焦育人质量提升,使教育回归育人本质。

3.群众有减轻负担的急切期待

近年来,人民群众对校外培训机构资本化运作、重金营销、虚假宣传、高价培训等问题反映强烈。“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导致家庭经济负担不断增加,教育焦虑持续放大,不仅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也降低了很多家庭的幸福指数。很多家长和社会各方强烈要求加强治理。因此,“双减”工作实际上是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是破解制约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难题的有力举措。

二、“双减”背景下

影响教育质量提升的因素分析

1.接受学习过度,课堂效益低

从学校看,尽管新课程改革进入了深化实施阶段,教师教学观念有了一定程度的更新,但是教师自主、合作、探究以及启发式教学方式并没有形成常态化,小组学习泛化,接受式学习依然占据课堂学习的主要时间,学生被动听、教师辛苦讲、课堂效益低的现象依然普遍,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质量提升。

2.作业负担过重,反馈效能差

由于课程门类多,作业缺乏系统设计和科学统筹,尽管一门学科作业量不大,但是一个学生一天面对多门作业的时长总量并不低。学业质量监测的相关数据表明:每天小学生作业总量超过2 小时,初中生作业总量超过3 小时的学生占比依然很高。作业过量、超标现象严重,导致作业反馈巩固学科知识、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增进思维品质培养的教育功能不断弱化,作业反馈失去了原有教育价值。

3.队伍建设脱节,育人能力弱

从区域看,教师队伍数量总体结构性缺编,一些地方存在有编不补的现象。由于教师待遇偏低等因素影响,很多地方出现教师招录计划完不成预定人数,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新教师入职后,因生活成本高再度离职现象屡见不鲜。一些地方招录教师预设标准和实际招录教师的素质存在相对差距,新教师的基本素养与当前学科育人的迫切要求相去甚远,导致区域教师培训和专业能力建设遇到挑战。新教师在适应新岗位的同时,还要接受系统的专业培训,在精力上存在客观困难。

4.质量评价片面,应试导向强

从评价方式看,尽管新课程倡导发展性、质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要求建立学业水平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录取方式。但是,由于综合素质评价过程性评价标准不够客观,教师在把握上存在现实性困难。学生社会实践、社区服务、艺术素养、劳动实践等过程性考查标准难以把握,导致综合素质评价在中考、高考的招生录取中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客观上看,以分数评价学生的现象在现实中相对普遍。同时,一些地区中考命题难度控制不足,偏题、怪题、超纲题常有发生,小学阶段日常考试中“奥数”题目在试卷中也经常出现,指向升学应试导向的机械训练在不少教师的教学中客观存在,亟待尽快加以改进。

5.校外培训过滥,冲击教师教学

校外教育培训机构违规办学现象屡屡发生,通过饥饿营销、虚假宣传、虚构原价、资本化运作、夸大培训效果、误导公众教育观念,制造家长焦虑,造成家庭教育成本增加,甚至成为经济负担。尤其是培训机构的课程内容安排超进度、超难度、超范围,对学校常态教学秩序和教师课程教学安排产生干扰:部分教师受到超前抢跑学生虚假学习结果表象的蒙蔽,加快教学进程,客观上影响了对没有参加社会辅导、正常接受能力学生的教学关注,无暇顾及基础薄弱、正常接受能力的学生,从而挫伤了正常接受能力学生群体的学习积极性,无形之中推动了没有参加校外培训学生群体被动补课的行为。

三、“双减”背景下

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1.变革课堂教学

课堂是学生成长的主要场所,是课程育人的重要渠道。充分发挥课堂育人的主阵地作用,持续强化教师课程意识,突出全面育人、五育并举,切实发挥教师所任教学科的育人功能,能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积极推动教学方式的变革,聚焦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主动建构适应区域特点和学校实际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提炼本土化、个性化的课堂教学主张,概括提炼适应学生个性成长的多样化课堂教学范式,能够让区域各所学校的课堂样态各美其美、各具优势、各有特点,形成区域课堂图谱群像,从而让高效课堂成为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

2.加强作业管理

有研究表明,家庭作业时间越长,学生对家庭作业的态度越消极,学生的学习成绩越差。因此,须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加强教务处、班主任、年级组与学科组对学科作业量的统筹,严格控制作业总量;加强作业质量监督,建立教研员作业质量抽检和责任督学作业负担常态督导机制;强化作业内容和题型设计,提高作业内容的设计质量,系统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涵盖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的基础性作业,倡导个性化、情境化、项目化作业;避免作业超量、超标、超时和超进度,建立作业公示制度和作业负担监测制度;创新作业形式,采取分层、分类和弹性作业,激发学生作业兴趣;规范作业批改,做到“四有四必”,即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错必纠;加强作业批改的情况记录,了解每个学生作业效果,加强对学习困难学生作业的面批讲解,做好作业答疑面辅,为作业有差错学生提供跟进式指导,确保学生作业高质量完成。

3.强化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升课程实施效果、提高育人质量的重要保障。要切实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聚焦教师能力诊断,统筹规划教师专业发展,基于教师个性化的培训需求,开展分层、分类的多元化教师培训,为每一个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搭建成长快速通道。教师队伍建设还要坚持以学科课程标准、教师专业标准、教师培训课程标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等“四个标准”为专业依据,着力强化教师课程理解力、课程设计力、课程实施力、课程评价力的持续培养,不断提高教师的学科育人能力,从而为学科教学要求的高质量达成提供专业能力保证。

4.优化校本研修

校本研修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载体。在“双减”背景下,要结合中央“双减”、教育部“五项管理”的具体要求,兼顾区域和学校实际,聚焦学科建设的新发展要求,完善和优化校本研修制度建设,推动学科育人要求的落地落细。要切实加强校本研修范式的建构,形成校本化的学科研修模式,保证学科研修的实效,从而确保各教研组、备课组集体备课的高质量设计,实现优秀教师教学经验的共享、学科资源的共建、学科教研共进、学科质量的共赢。

5.强化评价导向

认真落实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充分发挥日常考试评价的全面育人功能,统筹处理好考试、作业、日常评价、质量监测等方面关系,完善义务教育评价体系。重视校内考试的评价改革,突出评价的诊断性、激励性和发展性功能。严格规范考试内容,合理控制考试难度,加强中考、高考命题改革,倡导情境化命题,着重考查学生在具体学科情境下灵活运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校积极融入质量监测评估,重视学科教学评补一致性实践,把评价嵌入学习全过程。积极探索增值性、发展性评价,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与评价方式的融合创新,借助数字画像和智能图谱,为每个学生的学习做精准化诊断,为学生学习进行智能体检,及时发现学习上缺漏,进行精准化学习补偿和动态化学习过程跟踪,为学生提供全面、科学、精准、客观的综合性评价和过程性、写实性评价实证,为升学录取提供客观写实依据,从而推动评价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此外,要重视探索开展学生各年级学习情况全过程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评价。

作 者 系 | 江苏省南京市教育局中学教育处处长

文章来源丨《中国教师》2021年第10期

微信编辑 | leaxyi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编辑:《中国教师》编辑部

邮发代号:82-113

国内总发行: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CN 11-4801/Z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2051

▌合作数据库

“双减”之下的学校实践 -“双减”背景下影响质量的因素分析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7月3日 上午10:21
下一篇 2022年7月3日 上午10: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