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改革,高考迈入新时代 最大受益者是学生(迎接新高考改革 迈向教育新时代)

十年改革 高考迈入新时代

八年 五批次 29个省份迈入了高考综合改革行列

6月27日,河南、山西、内蒙古、四川、云南、陕西、青海、宁夏等省份同一天公布了高考改革方案,从2022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启动实施高考综合改革,从2025年起普通高考将实行“3 1 2”模式。

高考一直是一场牵动千万人神经的大考,它不仅关乎千万学子的命运,同时,几张看似轻薄的试卷背后还透露着高校的“如何选”和基础教育的“如何教”。

高考承载着国人的很多期盼,人们期盼它既能成为每个怀揣梦想的学子向上流动的渠道,同时也能为国选拔高素质的人才。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的改革从未间断过:1999年实行了“3 X”科目改革;2002年普通高校招生第一次实现全面网上录取,同年北京市进行了自主命题的尝试;2003年开始部分高校自主招生试点改革;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提出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

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全面深化改革,高考改革也在向更深的层次迈进。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8月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所说的: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的目标是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要在充分论证搞好顶层设计的基础上,试点先行,分步实施,有序推进。

改革的顶层设计已经非常明晰,“作战图”呼之欲出。

同年的9月4日,《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出台,上海市、浙江省成为首批试点,两地分别出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从当年秋季入学的新高一学生开始实施;3个月后,12月16日,两项配套政策——《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出台。

2014年9月5日,《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出台第二天,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在中国青年报头版撰文时给出了这样的判断:“这一次的改革深刻地回答了为什么改,改什么和怎么改等根本性问题,是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国家在教育领域实施的最全面、最系统的顶层设计。”

自此,我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

3年后的2017年,北京、山东、天津、海南4个省市启动了第二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紧接着,2018年,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等8个省市启动第三批改革。

2021年又有黑龙江、甘肃、吉林、安徽、江西、贵州、广西7个省份公布了“新高考”改革方案,成为第四批高考综合改革省份。

2022年,河南、山西、内蒙古、四川、云南、陕西、青海、宁夏8个省份公布高考改革方案……

从2014年到2022年,八年、五批次,全国已有29个省(区、市)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这也意味着以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为主要方向的新高考体系基本形成,我国绝大部分省份已经进入了新高考时代。

改革的最大受益者是学生

2017年高考时,上海的高考作文题成为讨论的焦点。

作文题是这样的:预测,是指预先推测。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想法。

人们的热议不仅出于对高考的一贯关注,同时也因为上海、浙江作为高考改革首轮试点,迎来了“新高考”的首次落地。

人们在关注具体题目的同时,更加关注的是改革所释放的信号。

上海市一位一线语文教师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说,这个题目在思辨的同时聚焦现实生活,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并思考,而不是简单的知识转移。

高考命题专家也强调,这个题目为考生的写作内容提供了丰富的逻辑关系与层次。即使考生选定了某一观点,依然可以在选定的观点上有纵向深入的思考空间。

专家所强调的“选择”正是高考改革传递出的一个重要信号。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从目前的五批高考改革省份公布的各省高考综合改革方案看,总体框架是一致的,考试科目及安排上大致可分为两种模式:“3 3”或“3 1 2”,第一批和第二批改革试点省份采取的是“3 3”选考模式,前面的“3”为语文、数学、外语3科,后面的“3”是考生要再从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技术等科目中自主选择3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

从第三批改革开始,有关省份充分考虑本地原有高考模式、生源数量、基础教育发展水平等因素,提出了“3 1 2”的选考模式,“3”依然为全国统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所有学生必考;“1”为首选科目,考生须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物理、历史科目中选择其中一科;“2”为再选科目,考生可在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地理4个科目中选择两科。这样的微调“进一步突出了物理、历史两个科目在高校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大类人才选拔和培养中的基础作用,使改革更加精准地对接地方实际,更好满足当地学生成长和人才培养需求。”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相关负责人说。

无论哪种选考模式,新高考最大的特点就是在“选拔”的同时增加了“选择”。

“新高考”“首秀”之后,时任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副院长边新灿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给出了这样一组统计数据,“在我们开展的5000余人的问卷调查中,70.17%的高校招生工作者和超过六成的学生、家长,认同取消文理实行必考加选考扩大了选择性,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考其所长,录其所愿”,改革使得学生成了最大受益者。

当然,高考改革不是为了改而改,其背后是由评价改革带来的育人方式的变革。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相关负责人介绍,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各省(区、市)要结合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制定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2022年前全面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同时,适应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依据学科人才培养规律、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和学生兴趣特长,因地制宜、有序实施选课走班,满足学生不同发展需要。据了解,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6个省份和兵团实施课程新教材,另外5个省份也将于2022年秋季学期全面实施新课程新教材。

在高教领域,2020年启动了强基计划,探索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人才选拔机制。首先是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由有关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力学、基础医学核工程与核技术以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其次积极探索在高校招生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多维度评价,将考生高考成绩(占比不低于85%)、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和综合素质评价等折算成综合成绩,从高到低顺序录取,体现对学生更加全面的考查和评价,转变简单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做法。再次,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实行小班化、导师制,配备一流的师资,提供一流的学习条件,创造一流的学术环境与氛围。两年来,强基计划共招收1.2万余人,生源质量得到各方面充分肯定。

在职教方面则推进了高职分类招考,初步建立了技能型人才选拔模式。推动高职院校的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本科相对分开,突出“文化素质 职业技能”评价方式。截至2021年,全国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考生已超过300万,占高职招生计划的60%以上。

守住高考公平公正的底线

时间来到2021年。

2021年2月19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做好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通知中强调,继续将招生计划增量向中西部地区和考生大省倾斜。

类似的“强调”也出现之前的文件中。

其实,向中西部倾斜早就在国家的统筹之中,早在2008年,“支援中西部地区普通高校招生协作计划”便启动实施。而在2014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特别写入了要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继续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在东部地区高校安排专门招生名额面向中西部地区招生。同时继续实施农村和贫困地区专项计划,由重点高校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招生。

对于一个社会,教育公平是最基本的公平,是“底线公平”和“起点公平”。因此,向中西部、寒门学子的倾斜,正是教育公平的体现。

教育部的权威数据显示,持续实施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专项计划,每年招生人数从2012年的1万人增至2021年的12.2万人,累计录取学生82万余人。第三方评估显示,专项计划得到多方认可,高校满意度为80%、学生为90%、地方为100%,形成了保障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高校的长效机制。

在实施教育公平的道路上,除了做加法之外,还要做减法。高考加分项目就是最明显的减少项。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实行考试加分政策,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加分项目过多、分值过大,甚至还出现了资格造假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高考的公平和公正。因此,2014年明确提出,要大幅减少、严格控制考试加分项目,对于确有必要保留的加分项目,应合理设置加分分值。同时加强考生加分资格审核,严格认定程序,做好公开公示,强化监督管理。

2015年,教育部出台政策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品德有突出事迹等五类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并指导各地减少地方性加分项目。2018年,上述加分改革正式落地,高考加分项目减幅达63%。在此基础上,近年来教育部积极指导各地充分考虑基础教育发展情况,深化高考加分改革,精准确定加分资格条件,合理降低加分分值,得到社会各界积极肯定。

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曾说,新时代新征程,必须以人民满意作为重要检验标尺,始终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

一面是越来越多的选择性,及向中西部和困难地区倾斜的入学机会,一面是越扎越紧的制度笼子,当温度和尺度越来越完美融合时,我们守住的是高考更为公平公正的底线。

2021年9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又会同国家体育总局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启动高校艺术类专业和高水平运动队考试招生改革。“要为有艺术体育特长的孩子创造公平发展的机会,通过进一步加强统考统测,严格选拔标准,引导高校不再盲目组织校考,减轻学生和家长的考试负担和经济负担。”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问题找得越清晰,改革的路径就越清晰。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

改革仍在继续……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樊未晨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年07月04日 05 版

来源: 中国青年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7月19日 上午10:56
下一篇 2022年7月19日 上午10:59

相关推荐

  • 省级科研项目类别

    省级科研项目类别: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省级科研项目类别越来越多,其中一些类别涉及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省级科研项目类别,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些项目。 1…

    科研百科 2025年3月2日
    0
  • PLM项目系统管理

    PLM项目系统管理 PLM项目系统管理是一种有效的项目管理方法,它通过使用PLM软件来管理项目进度、成本和质量。PLM软件可以集成各种工具,如项目计划、资源计划、风险管理和质量管理…

    科研百科 2025年1月15日
    0
  • 推荐7款大学生都在用的手机App(哪款手机适合大学生用)

    新学期来临了!今天就给大家推荐7款,大学生必装的手机App,个个都是逆天神器,建议大家收藏起来,为上学做好准备。 01^不玩手机 每当你在专注学习的时候,小手总是不自觉地想拿起手机…

    2022年5月25日
    352
  • 科研项目关于论文的要求

    科研项目关于论文的要求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科研项目的质量也越来越高。在科研项目中,论文的质量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一篇高质量的论文不仅可以展示研究者的研究能力和成果,也可以为学术界…

    科研百科 2025年4月11日
    1
  • 实验项目分工有哪些

    实验项目分工有哪些 在实验项目中,分工是非常重要的。分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错误。下面是一个实验项目分工的例子: 1. 项目经理:负责监督整个项目的进展,…

    科研百科 2024年10月5日
    31
  • 我国科研项目(全国性科研项目名称是什么)

    全国性科研项目名称是什么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许多全国性科研项目正在不断涌现。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就是“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研究”项目。该项目旨在通过深入研究新型冠状病毒的生物…

    科研百科 2024年4月5日
    154
  • 客户关系管理的基本概要(客户关系管理的基本概要包括)

    客户关系管理的基本概要(客户关系管理的基本概要包括) 市场经济的特点就是产品多,且同质化越来越严重,不但产品同质化,连品牌和市场活动也都开始同质化了。要想在这同质化的环境中,找出些…

    科研百科 2024年3月23日
    93
  • 历史学横向科研项目名称

    历史学横向科研项目名称: \”中国古代城市与社会结构演变研究\” 历史学横向科研项目名称: \”中国古代城市与社会结构演变研究\” …

    科研百科 2024年4月8日
    152
  • 公安档案管理系统

    公安档案管理系统 公安档案管理系统是公安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用于存储、管理和处理公安人员及其相关信息的数据。公安档案管理系统的建立不仅可以提高公安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还可以保…

    科研百科 2024年8月23日
    32
  • 作为项目经理如何做好项目进度管理(作为项目经理如何做好项目进度管理工作)

    要想管理进度,我们首先得清楚的知道目前的进度是多少。只有知道了基本信息后才能做出客观的判断。我们可以借助于项目管理工具如:甘特图,来帮助我们做出最真实的判断。 项目进度管理就是在项…

    科研百科 2023年9月7日
    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