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新城“十四五”规划建设行动方案(松江新城十四五规划建设行动方案)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松江区委、区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新城规划的总体战略定位,聚焦“一高地、三生态”、“全新的发展定位,全新的理念应用,全新的系统设计,全面超越既往城市实践”和“产城融合、功能完备、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治理高效”的新要求,根据《关于本市“十四五”加快推进新城规划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和6个重点领域专题研究成果,思维跳出“老框框”,思想不背“老包袱”,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赋能治理,制定《松江新城“十四五”规划建设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行动方案》是“十四五”期间指导松江新城规划建设的行动纲领和监督考核的任务书。

松江新城“十四五”规划建设行动方案(松江新城十四五规划建设行动方案)

一、坚持对标一流,找准松江新城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十三五”期间,松江新城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一是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成为松江新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引领。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从秉持新发展理念的基层生动实践上升为国家战略重要平台,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新城范围内布局7个功能区(大学城双创集聚区、总部研发功能区、科技影都、经开区西区、经开区东区、松江综合保税区、智慧物流功能区),聚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智慧安防、新能源、新材料等“6 X”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带动松江新城取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2020年,松江新城所在松江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37.11亿元,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072.65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升至29.0%。二是“科创、人文、生态”成为现代化新松江追求卓越的价值取向。人文松江建设深入推进,全域旅游特色亮点频出,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成功创建全国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区和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区,获评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三是高品质公共服务供给成为松江新城宜居宜业的有力保障。地铁9号线的建成通车和中运量有轨电车T1、T2线通车运行,松江枢纽和沪苏湖铁路开工建设。上海第一人民医院落户、区中心医院升级为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形成环大学城基础教育高地,旧城改造的有序推进,广富林文化遗址、泰晤士小镇、松江大学城、新城中央绿地、思鲈园广场等一批项目落成,连续三届蝉联“长安杯”,居民收入增长走在前列,松江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十四五”时期,面对世界格局之变,松江将勇当实践新发展理念开路先锋,担当服从服务国家战略重大使命;面对发展阶段之变,将坚持“科创、人文、生态”卓越价值取向不动摇,发力打造具有独立功能的长三角综合性节点城市;面对发展格局之变,将打造“中心节点”和“战略链接”重要枢纽之一,服务上海和长三角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松江新城将以世界眼光、一流标准系统设计,建设面向长三角、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独立综合性节点城市。

坚持高标准规划。对标世界最高标准、最好水平,运用“全新的发展定位,全新的理念应用,全新的系统设计,全面超越既往城市实践”,坚持“科创、人文、生态”卓越价值追求,创新性构划、前瞻性思考、系统性设计,增创“一廊一轴两核”空间和能级发展优势,加快形成具有卓越辨识度、显示度的松江新城新标杆。松江新城,未来已来!

推动高质量发展。落实中共中央《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国家《“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科技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方案》,瞄准国际先进科创能力和产业体系,着力打造“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先进走廊、科技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先试走廊、产城融合发展先行走廊”,经济发展核心和先导性指标持续走在前列。

创造高品质生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增强松江新城资源配置门户功能、产城深度融合功能、公共服务功能、人文生态功能,打造公园城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探索高赋能治理。着眼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能级跃升,城市现代治理结构和治理能力水平在创新中走在前列。率先践行智慧城市理念、低碳城市理念、韧性城市理念,不断提高松江新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深化并拓展“两张网”功能,成为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引领者、低碳绿色发展的倡导者、韧性城市建设的先行者。

(二)基本原则

坚持国际一流。按照“产城融合、功能完备、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治理高效”的要求,将松江新城建设成为“最现代”“最生态”“最便利”“最具活力”“最具特色”的综合性节点城市。

坚持独立功能。按照市委、市政府力争使五大新城成为“上海都市圈的第一个圈层”,成为现代化的大城市、长三角“增长极”的新要求,松江新城规划建设中要注重“独立性”功能的培育,体现“强节点意识”,不断提升连通、集聚、辐射能力。

坚持改革创新。研究破除制约松江新城发展的瓶颈问题,通过管理创新、体制创新,持续增强新城发展动力和活力,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

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五个人人”,重点关注人居品质提升,在公共服务设施覆盖、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提升、历史文化传承、生态环境治理、城市特色空间营造等方面创新突破,优质教育资源加快落地,卫生健康管理体系不断完善,优先推进显示度高、获得感强的重大民生项目。

(三)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

1、战略定位

在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松江新城作为策源地城市,将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为战略依托,强化“松江枢纽”门户枢纽战略支点支撑,瞄准国际先进科创能力和产业体系,勇当科技与产业创新开路先锋,建设高铁时代长三角要素资源配置门户枢纽,打造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重要枢纽之一,服务上海和长三角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到2025年,松江新城常住人口达到约95万,松江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600-3000亿元,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走廊和重要科技创新策源地,基本形成独立的长三角综合性节点城市功能和地位。到2035年,松江新城常住人口达到约110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00-6000亿元,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科创策源地、具有世界竞争力的高科技产业集聚带、产城深度融合的世界级科创走廊,基本建成“科创、人文、生态”现代化新松江,基本建成卓越独立的长三角地区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综合性节点城市。

2、发展目标

着眼人民城市理念,松江新城将建设卓越的科创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成为“上海都市圈第一圈层”主力城市、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上海辐射长三角的战略支撑点,成为向世界展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城市群的重要窗口城市。

打造科技创新策源与高端产业引领的科创之城。瞄准国际先进科创能力和产业体系,加快建设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提高长三角地区配置全球资源能力和辐射带动全国发展能力。坚持“一高地、三生态”战略定位,打造新兴产业发展高地,形成充满活力的产业创新生态、规范高效的政务服务生态和众人青睐的人才发展生态,若干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建成若干千亿级和百亿级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在国内外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推动松江大学城高校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紧密结合,加快产业高端人才集聚,增强“双城融合”创新驱动策源力。金融服务体系和营商环境更加完善,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成为上海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五型经济”的重要承载区和产城融合发展的示范标杆。

打造高铁时代“站城一体”与“四网融合”的枢纽之城。深化以松江枢纽为核心的国家高铁网、轨交地铁网、有轨电车网和地面公交网“四网融合”,形成独立的综合交通体系框架,实现“30、45、60”的出行目标,打造“松江枢纽”现代物流体系示范集聚区,形成铁路、水路、陆路多式联运的智慧物流港。建设长三角要素资源配置门户枢纽,构建集综合交通、科技影都、现代商务、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等为一体的功能区,充分依托“松江枢纽”服务长三角、联通国际的枢纽功能,建设“站城一体”中央商务区。

打造互联互通与智慧智能的数字之城。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开展产业数字化试点,发挥全国首个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先发优势,依托腾讯长三角AI超算中心、海尔COSMOPlat等新基建重大项目,加快5G、云计算、大数据中心等新基建布局,率先建成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工业互联网生态链。形成全区统一的城市数智底座和超级城市大脑,提供多元化、个性化智慧服务,推动形成开放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数字城市应用场景,增强“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服务效能,建设智慧城市、数字城市。

打造绵厚历史与新时代文明交相辉映的人文之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城市品质持续提升,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布局更加合理,深化文物保护利用、加强非遗活态传承,人文松江特质进一步彰显;文旅深度融合,成为具有品牌显示度和功能辐射度的国际大都市文旅标杆区;上海科技影都建设加快推进,初步形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影视文化产业集群;“上海之根、文明松江”深度融入城市血脉、根植市民心中,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成为推动松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核心竞争力。

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之城。生态环境治理更有力度,大气、水、土壤、绿化等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持续提高,生态空间规模与品质得到提升,基本形成“园城相嵌、林城相拥、水城相融”的生态网络,城乡环境更加宜居宜人。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高品质生活广泛享有,平均期望寿命继续走在全市前列。

松江新城“十四五”规划建设行动方案(松江新城十四五规划建设行动方案)

(四)空间发展格局

着眼融入新发展格局,按照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定位,松江新城增创“一廊一轴两核”的空间发展优势,着力打造未来发展战略空间和重要增长极。

一廊:即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体现科创驱动发展的核心动力,深化松江区域“一廊九区”,服务“一廊九城”,提升九科绿洲(临港松江科技城)、松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等重点产业园区与周边区域产城融合能级。

一轴:即城乡统筹发展轴,统筹“九对关系”,形成纵横松江南北、联动城市乡村的“发展轴”,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两核:一是“松江枢纽”核心功能区,集综合交通、科技影都、现代商务、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等为一体,打造“站城一体”中央商务区。发挥综合交通枢纽的辐射联通作用,未来探索通过沪苏湖铁路打造产业联动走廊,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共同形成以松江新城为核心节点辐射长三角的公路、铁路“双走廊”。二是“双城融合”核心功能区,即松江新府城和松江大学城“科创、人文、生态”深度融合,深化松江大学城、广富林人文资源、方松行政资源、中山国际生态商务区“科创、人文、生态”要素集聚、一体发展,加强环五龙湖金融服务集聚区建设,促进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加速发展。充分挖掘松江历史文脉、景观资源,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积极承接国际活动,提升松江新城的知名度、美誉度。

松江新城“十四五”规划建设行动方案(松江新城十四五规划建设行动方案)

图1松江新城空间结构示意图

二、坚持综合赋能,强化松江新城独立功能和特色培育

结合“十四五”发展重点领域,按照“产城融合、功能完备、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治理高效”的要求,加强对松江新城的赋能升级,强化松江新城独立功能和特色培育。

(一)产城融合

1.充分发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和产业创新开路先锋作用

瞄准国际先进科创能力和产业体系,加快建设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成为“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先进走廊、科技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的先试走廊、产城融合发展先行走廊”。落实“一城一名园”战略任务,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为松江新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引领,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名园。坚持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6 X”松江策源地产业定位,加快建设一廊九城“1 7 N”产业联盟,着力先进制造业“补链强链”“集链成群”,加快头部企业和百亿级重大项目开工、建设、竣工、投产、达产、落税,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和集成电路、高端装备、人工智能等百亿级产业集群。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导向,区域政策制度制定实施高效协同,深化长三角G60科创走廊13个产业(园区)联盟和11个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合作、商飞大飞机产业链合作、腾讯智能制造产业链合作等,携手打造上海西南五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联盟。大力推动“五型经济”发展,打造以创新型经济、开放型经济为引领的示范高地,全面激发科技创新策源功能,重点围绕“卡脖子”工程和颠覆性技术,实现关键技术、重大装备、重点环节“0”到“1”的突破,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按照“四个论英雄”要求,向科创要动力、向规划要品质、向存量要空间、向质量要效益,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全面梳理新城存量产业用地情况,推进零散产业区块的优化布局,提升低效产业用地利用效率。加大对新城范围内产业用地的保障,推动净增土地指标向新城范围内优质产业项目倾斜,稳定工业和研发用地规模,严守松江工业园区东区产业基地内先进制造业用地红线,划定新城范围内产业社区红线。规划至2025年,新城范围内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4000亿元,工业用地绩效超100亿元/平方公里。

2.推进国家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

立足松江新城实际,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推动二三产业资源共享、融合发展,形成辐射带动长三角区域的良好格局。聚焦专业服务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的带动作用,打造专业化、高端化的生产性服务业品牌,提高服务业为制造业赋能的能力和水平;聚焦科技服务业,围绕重大平台和载体,加快发展技术贸易、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研发设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加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各类创新载体建设;聚焦高品质生活,着力提升都市时尚消费能级,依托“松江枢纽”打造中央商务区,加速推进新城生态商务区建设,通过新建改造合理推进新城区域大型业态体验化、中型业态专业化、小型业态功能化布局;聚焦金融服务业,落实央行“15 1”政策,加大新城企业科创板等上市挂牌推进力度,加快产业基金集聚赋能价值,推动“双创债”发行,促进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大力发展总部型经济,鼓励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销售中心、结算中心、投资中心、管理中心等总部型机构落户,支持现有总部机构升级为地区性、全球性、综合性总部。

3.打造“三生融合”的宜居典范

开展松江新城东西两翼产城融合发展专题研究,加强各功能片区的联动,突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增强新城宜居、宜业的环境建设,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为引领,加快构建产城融合发展的空间结构体系、现代产业体系、基础设施体系、生态环境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探索并走出一条空间布局科学、产业活力强劲、基础设施完备、生态环境优美、人民宜居宜业、具有鲜明松江特色的产城融合发展思路。同时聚力聚焦松江工业园区东区产业基地、西部科技园区产业社区等重点产业园区与新城产城融合能级,通过完善园区居住功能和配套服务等措施,因地施策、以点带面,全力推进松江新城城市与产业共生、生活与就业并存、制造与服务互动。

(二)功能完备

1、优化优质公共资源布局

加大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在新城布局的力度,结合公共活动中心合理配置高能级功能设施,提升新城吸引力与特色品质。教育设施布局上,建设一流高中集群,新建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与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中学合作举办松江云间中学,与一流高校合作,引进一所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分校;实施松江二中、松江一中改扩建工程;支持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中学创办市特色高中;新建松江南大居1所优质高中。提升教育资源能级,扩大高校优质资源辐射,构筑“环大学城教育新高地”;与上海师范大学战略合作,共建从幼儿园到高中一体化的未来智能教育生态圈;与黄浦、静安等区共建共享新优质教育资源;引入优质民办教育资源;迁建开放大学、辅读学校,扩建教育学院。进一步加快推进松江大学城与新城产教深度融合,建成上海市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华策影视学院2所新型高职,更好的服务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和新一轮新城发展建设。促进优质均衡,组建3个由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引领的中小学教育集团;建设10个义务教育阶段紧密型教育集团;建设引领教育发展趋势的“未来学校”。医疗设施布局上,构建整合、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与上海市知名院校和三级医院合作,与市级医院合作建妇、儿中心;改扩建区方塔中医医院南部院区,推动区方塔中医医院建成三级乙等中医医院和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推进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院创伤急救及妇儿诊疗中心综合楼建设;改扩建区中心医院,推动区中心医院成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提升区域高端医学的产、学、研能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化区域医疗卫生资源分工协作,上下联动、协同共享,加强区域性医疗中心和互联网医院建设,提升各级各类医疗卫生资源整体服务效能。推动迁建上海市第五康复医院,改扩建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完善区域康复医疗服务体系。新建松江区眼防所,构建区域医疗服务特色品牌。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夯实公共卫生网底,推动区疾控中心和区卫监所迁建,新建为区公共卫生中心,整体规划,推进区医疗急救中心、血站、卫生培训中心改扩建,加强急救分站建设,建成一流的医疗急救体系,提升区域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建设一批有优势、有亮点的重点学科,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设施配套能级。预留足够卫生发展用地,引进优质医疗资源,强化医疗卫生能力建设,提升区域卫生健康品质,保证卫生健康事业始终匹配、助力、协同松江经济社会更高质量发展。文化设施布局上,深入挖掘人文历史,建设一批体现“书香之域、书画之城、文博之府、影视之都”特色的展示馆、陈列馆、体验基地,打造3-5个艺术家驻留集聚区。体育设施布局上,完成区游泳馆改扩建项目;推动松江大学城体育场馆与区域共建共享,结合全市重大体育赛事和场馆设施布局规划,探索建设综合性体育场馆。

2.加快公共服务便利共享

按照优于中心城的标准梳理制定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提供类型丰富、覆盖广泛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积极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至2025年,新城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15分钟步行可达覆盖率提升至85%以上。推进国家基础教育优质均衡,普惠性托育点覆盖率100%,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幼儿占比90%,公办示范性幼儿园比例达到10%,公办市一级幼儿园比例达到50%。实现社区市民健身中心全覆盖,规划建设至少1个体育公园或都市运动中心;完善广富林、方松街道等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加强居村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星级”管理,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效能,促进文旅融合落地生效。推动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协调发展、医养康养服务深度融合,分片区建设养老服务综合体,发展普惠型、品质型、多样化的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筑面积达到常住人口每千人40平方米,全区养老机构床位占户籍老年人口数的比例达4%。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新建、改扩建或迁建广富林街道、方松街道、岳阳街道、永丰街道二中心、经济开发区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优化社区卫生服务站点布局,持续优化群众“家门口”的医疗卫生服务。推动建设4-5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快社区医院建设,提升新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级。加强区域全覆盖、全周期、全人群健康管理,深化社区卫生服务内涵,提升健康水平,当好居民健康“守门人”,促进健康公平。完善社区商业服务体系,优化商业综合体功能和社区商业布局,建设新城商业数字化示范区,丰富商务、休闲、酒店、早餐网点等生活业态,打造便利的生活配套网,至2025年,每千人社区商业配套面积达到1500平方米左右。适当集中设置、混合布局社区公共设施,以“好邻居”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为载体,完善社区生活服务综合体建设,社区工作者社工持证率达20%-30%,就近满足居民的文教体卫基本需求,将街区营造成为生活便利、职住均衡的美丽家园,激发邻里社区活力。

3.打响“上海之根、人文松江”文化品牌

围绕构筑以书香之域、书画之城、文博之府和影视之都为特色的文化名城目标,深耕厚植“上海之根、人文松江”文化品牌。举办上海国际艺术书展、上海朗诵艺术节等“书香之域”品牌活动,“平复帖”杯国际书法篆刻大赛、董其昌雅集国际书画邀请展等“书画之城”品牌活动,“上海之根”研学游等“文博之府”品牌活动,举办上海国际电影节等影视重点节展活动,推进中国电影节科技论坛落地松江,强化“影视之都”品牌活动。举办“上海之根”文化旅游节、上海国际城市音乐节、佘山元旦登高、世界高尔夫锦标赛、半程马拉松、2022年世界大学生室内五人制足球锦标赛、全国青少年U系列锦标赛等文旅商体融合活动,擦亮四季节庆旅游品牌。建成人文松江活动中心,补齐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短板,满足群众需求。建设松江博物馆新馆和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上海展览基地,大力推动文旅场馆智能化升级,培育壮大在线文旅新业态,提升文旅服务数字化水平。加快推进A级旅游景区创建提升,力争“十四五”期间全区A级旅游景区数量翻一番,达到20个。高质量推进上海科技影都建设,推进科技影都核心区“一路一湖”(玉阳大道、华阳湖)建设,紧抓优质项目引进,打造顶尖影视摄制产业集群,将科技影都打造成为全球影视创制中心的重要承载地、上海文化大都市的影视特色功能区、松江科创文创双轮驱动、产城深度融合的示范区。

(三)职住平衡

1.优化城市住宅布局结构

松江新城作为未来人口重点导入地区,加大政策支持,鼓励城市居住、产业社区的多元功能融合发展。通过提升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和服务质量,加强轨道交通站点对住房建设的引导作用,在轨道交通站点地区、通过工业区整体转型可能形成的就业和公共活动中心地区,着重增加有一定开发强度、套型比例混合度和功能混合度的住宅用地,增加对人口的吸引力,推进新城的住宅建设,同时合理布局一定比例的保障性住房。

2.完善多样化住房供应体系

完善租购并举、公平多元的住房供应体系结构适应各类人群不同需求,提供高品质、多样化的住宅产品,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发展长效机制,促进新城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优化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保障住房、征收安置住房“四位一体”的住房保障体系,推进松江南大型居住社区等市属、区属保障房建设与管理,探索支持利用集体建设用地规划建设租赁住房,提升新城“十四五”新增住房中政府、机构和企业持有的租赁性住房比例,在轨道交通站点周边优先规划建设公共租赁住房。

(四)生态宜居

1.打造“远看绿水青山,近看人文天地”新城特质

凸显松江新城丰富的生态资源本底优势,进一步夯实油墩港、洞泾港等骨干水系构成的南北市级生态廊道、东西区级生态间隔带环绕松江新城的生态骨架,优化蓝绿空间布局。落实公园城市理念,形成环城生态公园带;打造“城市公园—社区公园—街心花园”三级城乡公园体系,持续提升松江新城城市公园绿地服务水平和服务覆盖面,努力打造一处100公顷以上的公园,以高于中心城的标准提升新城各类公园绿地建设和运营水平。形成完善的区域绿道系统,持续建设“美丽街区”,为市民提供便捷可达、使用舒适、功能丰富的优质生态作品。加强公园绿地和体育文化功能的有机结合,促进公共开敞空间与城市功能相互支撑融合。试点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2025年,松江新城生态生活水岸占比达80%,建成区美丽街区覆盖率达到50%,规划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提高到90%以上,公园绿地实施率达到40%以上,全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2平方米,全区平均森林覆盖率达到19.5%。

突出生态基底与公共中心体系互动融合,运用总体城市设计理念与手法,系统塑造特色鲜明的松江新城景观风貌。融合山水城文等要素,构建眺望系统,保障纵向生态廊道的通畅,向北可远眺佘山、天马山等九峰,向南可远眺黄浦江水源地和浦南郊野。以设计定高度,形成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的高度布局,强化城市中心和副中心的识别性,塑造优美新城天际线。加强重点地区城市设计引导,打造松江枢纽门户、科技影都、老城历史风貌片区等特色建筑组群,形成特征鲜明的城市意象,建立松江新城人文生态地标。

2.推进新城低碳城区建设和新基建建设

践行“两山”理念,全面推进城区低碳建设,新建城区100%执行绿色生态城区标准,鼓励新城新建民用建筑参与绿色建筑标识的评定,引导既有建筑通过节能改造提高能效水平和建筑性能,建设松江新城绿色建筑示范区。鼓励采用绿色低碳交通出行方式,倡导公交优先,配合研究推进G60智慧高速公路建设。推进与新城发展定位相匹配的环卫设施建设,优化公厕功能布局,完善垃圾综合治理体系建设。合理优化新城能源结构,构建绿色低碳能源体系,强化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应用,鼓励建设固废综合利用结合的生物质发电项目。推进污水厂改扩建,强化固体废弃物就地资源化利用,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试点示范,加强雨水集蓄利用,促进绿色建材推广应用,持续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至2025年松江新城河湖水面率达到6.54%,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95%左右,镇管及以上河湖水体水质优于III类(含III类)的比重不低于70%,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100%,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9%,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50%,土方区域内统筹平衡比例达到100%,确保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100%,污水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100%,工业固废高效资源化利用水平位于全市新城前列。

开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计划,加快加氢站、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建车位中充电桩占比不低于12%。构建数字“新基建”体系,打造数字化转型样板区,提升数字建造水平,重点领域实现高水平发展,新一代互联网、5G、低轨卫星互联网、新型城域物联专网实现“空天地”全域部署、全面覆盖,建成全国一流的“数据、算法、算力”三位一体的AI超算中心,建成松江新城数字孪生城市基础空间中台、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数据中台、应用中台、人工智能中台等共性基础技术平台,形成统一的城市数智底座和超级城市大脑。加强线上线下融合,打造未来社区,打造一批具有引领性的数字化应用场景。

3.促进老城有机更新

按照“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的原则,扎实推进2000年以前旧住房修缮改造,推进各类附属绿地开放以及林荫道建设提升,保障居住品质,聚焦已批“城中村”项目动迁收尾工作,适时启动新一轮城中村改造和老旧小区改造计划,腾出发展空间,积极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开展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工作,优化实施路径,实现新城范围内“两个全覆盖”,提高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至2025年,新城范围内实现150万平方米旧住房更新改造,加装电梯完成100台,确保相关街镇推进加梯工作全覆盖、能装应装征询工作全覆盖。

4.增强韧性城市水平

坚持以生态优先和绿色高质量发展为核心,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和污染防治能力现代化,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贯彻“安全优先”的发展理念,实现从被动抢险到主动预防的城市风险管理新模式,引导松江新城城市空间和重大基础设施布局优化,形成“布局合理、覆盖全面、重点突出”的综合防灾空间结构;加强综合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和电力、燃气等安全设施建设配置,完善生命通道系统;建设海绵城市,通过低影响开发建设手段增加人工“海绵体”,实现“增渗减排”和源头径流量控制,实现35%区域达到3-5年一遇排水能力;在充分应用已建设施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运用海绵城市措施,“绿、灰、蓝、管”多措并举,有效控制降雨径流流入城市管网进而提高管网排水能力,实现保障城市水安全、改善城市水环境、涵养城市水资源、修复城市水生态的多重目标;强化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统筹规划建设水、电、气、通信等市政基础设施,有序推进综合管廊建设、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筑牢城市生命线运行安全底线;完善全过程风险管理机制,构建公共卫生风险防控体系等,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全面提升应急管理水平。

(五)交通便利

1.提升松江枢纽服务能级

松江枢纽是松江新城发力的关键核心,“十四五”期间基本建成沪苏湖铁路和松江枢纽。构建内联外通的城市级综合性交通枢纽和综合型智慧物流港,推进国铁通道、城际铁路规划建设,实现松江枢纽通达80%以上长三角主要城市,充分发挥松江枢纽在长三角节点城市和上海西南门户的服务带动作用。推进高速公路立交匝道完善,增设G60莘砖公路匝道、S32玉树路立交等。形成高效畅达、枢纽引领、品质提升的综合交通体系,实现“30、45、60”的出行目标。

2.构建独立性节点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完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推进轨道交通12号线西延伸段规划建设;研究市域铁路嘉青松金线等线位和站点。

加快启动交通干道建设。加快推进沪松快速路规划建设,实现国家(国际)级枢纽与城市级枢纽的道路快速互通。构建“主动脉” “毛细血管”路网格局,大力提升新城道路交通服务水平。推进松江新城内环城快速路规划建设,完善区域“九横八纵”干道网络,逐步形成新城“环 放射”的骨干路网体系。加强区内次支路网密度,贯彻“小街坊、密路网”的现代城市道路布局理念,打通区内断头道路。至2025年,力争新城主次干路规划实施率达到75%。

坚持“公交优先”发展理念,构建“中运量 骨干线 接驳线”的多层次服务网络,提升公共交通网络融合度,打造“动静协调、快慢相宜”的内部出行环境。2021年开工建设有轨电车T2西延伸,2022年开工建设T4线,同步推进新城中运量公交线网修编规划及建设。持续完善公交枢纽和公交首末站布局、优化地面公交线路设置、提升线网覆盖率、完善接驳服务功能。至2025年,轨道交通及骨干公交600米用地覆盖率达到32%,新城建成区公交站点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基本达到100%,建成区公交中途站实时到站信息发布率基本达到100%,公共汽电车进场率达到100%,满足条件的新建或改扩建城市主干道公共汽电车港湾式停靠站设置率达到100%。

3.全面提升交通管理与服务品质

加大精细化管理力度,推动道路运行管理精细化、货运管理精细化等方面工作。优化新城客货运交通组织,结合石湖荡现代物流枢纽建设,形成公、铁、水联运货运体系,建立和完善新城货运通道系统,强化货运交通管理,加强货运物流与区域产业联动和融合,建立快捷高效的货运物流服务体系,推进智能末端配送设施建设,构建层次清晰、高效有序的多级城市配送体系。探索停车管理社会化、立体化等管理手段,加快推进区内慢行系统完善、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全面提升交通设施品质,改善出行环境。加强智慧交通体系建设,打造综合交通一体化平台,深化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城市大脑”交通应用场景,推进交通信息数据和网络化平台共享,至2025年,新城道路信息通信管道覆盖率达到90%。

(六)治理高效

1.加大“两张网”建设力度

以“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建设为“牛鼻子”,以智能化、数字化为突破口,提升政务服务质量效率、保障城市安全有序运行,从而推动松江新城城市治理模式创新、治理方式重塑、治理体系重构。推进城市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建设,加强松江新城规划建设的实施监测和评估。至2025年,松江新城政务服务场所自助服务设备覆盖率预计达50%。

2.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

建立覆盖全部管理服务部门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完善绩效考评方式方法,将各项精细化管理任务列入新城各级部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范围。以全市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深耕示范区为抓手,关注城市管理的“六面”,延伸“三个美丽”带动效益,推进新城“绿色社区”建设,聚焦基础设施、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补短板、抓提升。聚焦“美丽松江”目标,“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贯穿新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建立城市管理精细化常态长效机制。

三、坚持聚焦重点,塑造松江新城发力新亮点

(一)四大重点地区

“十四五”时期松江新城将聚焦重点,在松江枢纽核心区、上海科技影都核心区、老城历史风貌片区、产城融合示范片区四大重点地区集中发力,其中松江枢纽核心区、老城历史风貌片区,打造对标最高标准、展现最新理念的示范样板区。

松江新城“十四五”规划建设行动方案(松江新城十四五规划建设行动方案)

图2重点地区分布示意图

1.松江枢纽核心区

规划范围:北至金玉路、南至申嘉湖高速、西至毛竹港、东至大张泾,面积约2.47平方公里。规划将该地区打造成为面向长三角的上海西南综合交通门户枢纽,集高端商务、地区商业中心和配套居住功能的“站城一体”开发示范区。

以松江枢纽建设为契机,提升上海西南门户的辐射能级,松江枢纽是“十四五”期间松江新城打造独立综合性节点城市的重要引擎。规划建设上海城市级枢纽,是西南方向疏解虹桥枢纽压力、服务全市域的重点锚固节点,将有效带动和激活松江新城南部区域功能提升,形成功能多元、开放融合的“城市客厅”。除已有的沪昆铁路、沪苏湖高铁和沪昆普速铁路外,还将承接上海南站普速设施,同时规划预留沪杭城际、东西联络线、嘉青松金线等接入条件。

有序引导松江枢纽周边地区开发,打造中央商务区。“十四五”期间,强化松江枢纽面向长三角的枢纽衔接作用,推进周边空间综合空间开发利用,建设集交通、商务、创新、公共空间等功能为一体面向长三角的标志性门户功能区域。发挥高铁时代“同城效应”,全面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承接虹桥外溢资源,升级打造辐射长三角、联通国际的松江枢纽中央商务区。

2.上海科技影都核心区

规划范围:北至金玉东路、南至松卫北路收费站、西至百雀寺路-玉阳大道-洞泾港、东至松卫北路,面积约1.37平方公里。规划将重点打造形成具有全球科技影视体验总部基地和未来融合智慧生态社区的核心区。科技影都所在的华阳湖核心区和松江枢纽形成互为依托的松江枢纽核心功能区。

培育影视产业功能,营造影视特色氛围。引入总部型、服务型、体验型影视产业,环湖打造立体复合的影视产业体验环,构成一个国际化的影视中央服务区,形成影视特色功能区、发挥大型公共建筑集聚效应发展影视娱乐研发片区、打造以高端办公为主导的影视总部商务片区、引入主题文化和IP文化发展影视体验商务片区、发挥自身生态和区位优势建设运动康体休闲片区。

促进蓝绿交融,打造宜居宜业品质空间。环华阳湖形成大型的开放绿地空间,以水网和绿地打造放射状生态廊道,形成分级完善、由中心向外围渗透的生态系统。在各组团内部穿插以慢行为主导的开放式共享服务空间,形成多条城市功能发展轴线,与周边大居组团形成互动。

完善多元交通组织,充分体现与松江枢纽地区的双核联动。加快推进玉阳大道、金玉路规划建设与改造提升,加快推进“四网融合”交通体系构建,提升公共交通覆盖度和可达性。

3.老城历史风貌片区

规划范围:北至乐都路,西至三新路,南至松汇路-沪杭铁路线,东至沈泾塘-中山路-嘉松南路,面积约3.62平方公里。

人文资源禀赋和历史文化遗存是松江新城的灵魂,松江老城地区留存的大量历史建筑、风貌街巷、河道水岸记载着松江曾经的辉煌和荣耀,是松江迈向高品质生活未来之城的重要精神家园,是建设具有独立性综合性节点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通过植入旅游休闲、文化创意、复合居住功能,传承、更新、提升历史文化遗产价值,将该地区建设成为集文物保护与文旅融合发展的传统风貌区。

4.产城融合示范片区

包括东西两翼产业发展提升区。东部产城融合示范区含中山国际生态商务区、工业区一期、东部经济技术开发区、车墩片区、新桥片区和临港松江科技城等,近期重点发展区域包括中山工业园区和新效路园区。通过产城融合发展研究提升产业能级、推动产业用地更高质量发展。

中山工业园区重点地区规划范围为:北至夏家浜路、南至沪昆高速、西至中凯路、东至新格路,面积约2.69平方公里。

新效路园区重点地区规划范围为:北至新效路、南至民益路、西至北泖泾、东至沈海高速,面积约0.41平方公里。

西部产城融合示范区含西部经济技术开发区、小昆山镇区等,近期重点发展区域包括经开区西区、综合保税区B区和永丰街道都市产业园区。以重点项目带动产业园区升级发展,推进建设以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产业为主导,集制造、研发、服务等多元功能于一体的产业社区。

经开区西区重点地区规划范围为:北至辰花路以南、南至沪昆高速、西至鼎源路-思贤路、东至鼎兴路,面积约3.55平方公里。

综合保税区B区重点地区规划范围为:北至巡环北路、南至松蒸公路-铁路北新开河、西至巡环西路、东至巡环东路,面积约1.70平方公里。

永丰街道都市产业园区重点地区规划范围为:北至松蒸公路、南至申嘉湖高速、西至坝河、东至玉树路,面积约1.55平方公里。

加快优化空间布局。全面落实产城融合、工业更新、职住平衡、精明增长等理念,结合产业园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和经济绩效等评价,叠加现代社区功能、配套服务功能、生态保育功能等,强化综合功能,优化功能分区,打造宜业宜居、立体发展、复合兼容的城市发展新空间。完善土地资源配置,划定新城产业基地内的工业用地控制线,进一步优化居住、研发、商办、生态等用地结构。

注重重点项目实施。按照相关规划、土地、产业、人才等政策,探索产业转型升级、更新改造和再开发机制,聚焦近期实施重点项目,加快产城融合发展。

(二)五类重大项目

结合松江新城发展导向和民生需求,推动“十四五”各类市级重大设施聚焦新城布局建设,按照产业功能、综合交通、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类型,梳理形成松江新城五类重大项目,纳入市重大工程推进机制加快推进建设。

四、坚持全面提速,落实松江新城建设的机制保障

(一)完善工作机制

1.建立新城建设推进工作机制

建立松江新城规划建设推进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研究、协调松江新城规划建设推进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和重大政策。组建松江新城规划建设推进专班,主要负责日常事务的协调和处理。

2.完善新城设计、开发、运营管理机制

加快放权赋能,激发区属国资国企参与新城规划建设的活力。邀请国际知名设计机构、著名设计师,为新城规划建设贡献“金点子”。构建新城规划建设核心专家团队,设立地区规划师和重点地区技术咨询顾问制度,为新城规划建设提供全过程的专业咨询。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新城建设,扩大投融资渠道,创新投融资模式。

3.加强工作考核

根据《行动方案》,区推进办进一步细化、分解、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并定期向市新城办报送重点工作推进完成情况。加强建设实施评估,全面评估了解新城建设各项目标落实情况。加强市区两级联动,加大项目协调推进的力度。

(二)加强要素支撑

1.强化引才聚才

聚焦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产业发展和“科创、人文、生态”现代化新松江建设要求,面向海外人才、青年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大力实施新城人才引进、培育和交流政策,探索建立行业领军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加快集聚与松江新城发展相适应的各类紧缺急需人才和优秀人才科创团队。建立完善人才政策,实施更加积极、更加系统、更有活力、更具特色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1 10”人才新政,全面打造众人青睐的人才发展生态。擦亮松江高层次人才品牌,有计划地开展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首席技师等高层次人才选拔活动。启动第五轮“强师兴教”行动计划,构筑松江教育人才高地,推进“卓越校长”“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面向全国集聚优秀高端人才,建立骨干教师梯队培养机制,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建设科学合理的人才梯队结构。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提升师德,规范师行,强化师能。同时,大力实施人才购房、人才租房和人才公寓“三位一体”的人才安居政策,加大人才公寓归集力度,研究完善租购并举、租售衔接的人才住房政策。

2.优化土地保障

用地计划指标重点聚焦和保障新城重点地区和重大项目的建设。盘活战略留白用地,支持园区产业转型升级,拓宽低效产业用地盘活路径,降低优质产业用地扩建成本和园区平台用地成本。探索新城内产业区块实行混合用地、创新型产业用地等政策,进一步提高容积率,加快创新功能集聚。

3.加大财税支持

加大对新城范围内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才引进、产业扶持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研究出台“十四五”期间新城范围内的土地出让金支持政策,加大土地出让区级所得对新城范围内重大项目的支撑。创新投融资机制,给予积极的财政资金支持,做大做强国投投资平台,助力区域产业发展。支持新城范围内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引导将募集资金优先在新城范围内使用。

4.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新高地。推进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一网通办”。推动知识产权、要素流动、竞争政策、争端解决、监管执法等领域的改革探索和制度创新。聚焦新城重点区域和重大项目,开通项目审批绿色通道,推行“极简审批”制度,优化事中事后监管,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监管标准和规范制度。

– END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8月11日 上午10:05
下一篇 2022年8月11日 上午10: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