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在疫情防控特殊时期,青岛校区各教学科研单位坚守责任担当,织密“防控网”、守好“责任田”,凝心聚力、多措并举抓好本单位疫情防控、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他们坚守岗位,为的是继续攻克科研难关;他们无私奉献,为的是保障教学科研有序运转;他们守护学生,为的是立德树人的初心使命。
做好教学科研,是责任、是坚守
人文社会科学青岛研究院张立群教授考虑到多项科研工作正处于同步推进阶段,选择留在校内以更好地开展工作。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诗史料学建设研究》、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百年新诗学案》、山东大学重大课题《中国现当代作家传记文献资料整理与研究》,都是文献整理和研究并重的课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在搜集、整理中推进研究。在校期间,张立群多次召开视频会议,组织课题组成员以及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共同商讨、明确分工、协同合作。在20余天的时间里,共整理各类文献资料近20万字,查阅各类期刊600余期;校对完成专著一部,申报国家和省部级课题三项,制订学术论文计划8篇,其中一半以上已在撰写之中。初步实现了和国内三所高校以及两家学术期刊的横向合作与交流关系。张立群教授说,这段特殊的日子也是他不断夯实研究基础的过程,研究经验、科研能力和学术毅力也获得了大幅度的提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于东晓作为学院智能计算实验室日常工作的负责人,每天坚持开门办公均长达16小时,让实验室90多位研究生遇到困难有诉处,遇到问题可交流。疫情防控期间,他负责的智能计算实验室顺利获批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特色领域“区块链+教育”试点,是国家在该领域设立的14个应用试点之一;实验室在IEEE TC、IEEE TMC等顶级期刊发表论文数篇,完成自然科学基金申报7项,并加强了与香港城市大学、乔治华盛顿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的合作。
于东晓说:“能做到疫情防控期间科研不掉队、科研有突破,是这段期间我个人最大的骄傲,而这背后也是学院校内外同志齐心协力、联动协作的结果。学院形成了涵盖在校学生日常管理、在线授课、教工情况、实验室安全等在内的排查机制,每日动态填写,每晚八点半召开碰头会对当日排查内容进行分析研判,通过数字对比一目了然了解变化,将精耕细作落实于细节,也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能保证1700余名学生日常管理的有序进行和22间实验室的安全。”
黄启来教授(左二)与学生讨论实验方案
黄启来教授的学生在进行专利产品测试工作
生命科学学院的黄启来教授考虑到目前有多项科研工作正处于关键的攻坚阶段,毅然决定留在校内,坚持开展科研工作,保障各项目的顺利进行。“高特异性Taq DNA聚合酶变体及其在基因组编辑和基因突变检测中的应用”专利转化项目的推进和落实工作是他近期工作的一项重点,该专利技术可应用于基因编辑检测、肿瘤基因突变检测,以及新型冠状病毒突变体检测等领域。为了使该专利技术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程度转化技术创新带来的价值,黄启来教授在疫情防控特殊阶段也在抓紧推进着项目的测试和落实工作,在近期的多方测试中,该专利产品在各种应用场景中均取得了不错的检测效果,有着良好的市场潜力。
张清哲研究员检查实验室消防设施
张清哲研究员核对实验室药品的规范存储和摆放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张清哲研究员为了确保课题组的科研进度,选择留在校内。他说:“这段在校内的日子让我有了更多的时间专注于自己的科研工作。”张清哲最近完成了国家和省级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省重点人才工程项目的申报工作、一篇研究性论文的修改及投稿工作,并指导学生撰写了一项发明专利,还与研究生们一起搭建了一套反应装置,以方便后续相关实验的开展。除了科研工作外,张清哲与学院另一位同样选择留在校内的张宜峤老师组成了“实验室安全先锋队”,他们同实验室安全协管员一起,每周对学院54间实验室进行实验室消防安全、实验物品摆放、操作规范等安全检查工作,保障学院实验室的安全有序运行。
海洋研究院刘纪化老师在校内坚守岗位期间定期组织开展学术研讨,带领团队积极开展科研活动,作为通讯作者连续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Water Research(Nature Index期刊,IF=11.23)和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Nature Index期刊,IF=9.02)发表海洋碳汇过程机制研究论文。
除了科研工作不停歇之外,作为海洋研究院管理团队的骨干成员,刘纪化还负责研究院的办公室工作,具体统筹研究院留校人员的协调和安置准备工作,主动承担起学科建设、实验室安全等重点工作。为确保研究院实验室安全稳定运行,刘纪化老师每天吃住在实验室,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期间实验室安全相关规定,及时防范化解风险,遇到实验室故障报警,他会第一时间到现场进行处置,对实验样品进行转移、登记和维护,保障有关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
温情守护学生,是付出、是关爱
作为驻守学生疫情防控最前线的“哨兵”和“警戒员”,辅导员每天的工作细碎且繁琐,在当前这样的特殊时刻,辅导员们更是变身成为最爱“唠叨”的宣传员,最爱“串门”的网格员,最爱“操心”的勤务员。
于玲在召开线上学生工作会议
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辅导员于玲已经连续27天在岗,她的工作时间不再以“上下班”来区分,而是随时都处于待命状态。除了日常学生工作,面对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给学生就业带来的影响,作为毕业班辅导员的于玲,想方设法为学生们解决实际困难:开启“空中就业服务”,每天通过微信群发布各类就业信息,畅通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途径;主动与用人单位沟通,为无法外出面试、体检的学生做好解释工作;为需要政审的同学做好政审证明材料的出具与线上政审安排;发布就业调研问卷,全面摸排207名本硕学生的就业现状与就业困难,点对点地解决就业困难学生的需求……于玲说,从24小时在线变成了24小时在岗,虽然工作时间变长了,但与同学们的距离更近了。同学们的支持与理解也成了她最大的动力,临时宿舍里偷偷放下的苹果和酸奶,疲惫的时候一句句暖心的留言“导员多保重”“导员要多喝水、早点休息”,让她感受到了彼此守护、并肩奋战的温暖。
赵悦与学生谈心谈话
赵悦在宿舍了解学生情况
“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学院制定了学生工作目标:尽最大努力,保障学生学业、毕业、就业不受影响”。“95后”的网络空间安全学院辅导员赵悦每天都和同学们一样到食堂买饭、住在宿舍,而不一样的是,年轻的她还要做好两百余名学生的“领头雁”。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后,辅导员的日常变得更加忙碌,赵悦制定了宿舍走访计划,坚持每天走进宿舍与学生们谈心谈话,协调解决宿舍矛盾。她主动联系教务老师收集学生网课签到情况,督促学业困难学生按时上课;她经常给各班骨干开班会,鼓励大家带动同学们走出宿舍、走进操场,加强体育锻炼;她严格落实学生网格化管理要求,确保了学院没有一名学生在核酸检测中漏检。从大事小事都需要咨询前辈同事,到带领两百余名学生独立开展工作,“被需要”“被认可”的双向奔赴成为了最大的成长动力。虽然是一名辅导员新手,但赵悦从上岗的第一天起,就已经将责任记在心里,要做学生的成长助力者、安全守护者。
做好服务保障,是用心、是奉献
任国庆指导研究生开展实验工作
前沿交叉科学青岛研究院任国庆老师安顿好出生才十几天的女儿,在妻子的支持下,连夜进校开展工作。除了日常的研究生教学和科研工作之外,任国庆还主动承担起了全院化学实验室和危险化学品的管理保障工作。他将自己的办公室搬到了实验室,并在学院党委及课题组孙磊老师的帮助下,第一时间建立起了疫情防控期间的实验室安全规定、疫情防控工作台账和实验室使用提前登记制度。任国庆说:“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校园内有无数默默立足本职岗位、尽职尽责的奉献者,自己只是其中普通的一员罢了。”
刘泽兴进行实验室安全检查工作
微生物技术研究院行政党支部的刘泽兴在这段日子里不仅仅是研究院的“联络员”,还是实验室的“安全员”“督导员”。在校期间,他首先建立了研究院各实验室校内负责人联络群,构建交流通道,完善联防联控“安全网”。他主动统计研究院及国家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单位的气体使用需求,联系气体公司送气、消杀、接气,保障了特殊时期实验室氮气、氩气等气体的使用。作为校区实验室安全督导员,他在对研究院实验室进行日查周检之余,还对校区其他实验室定期进行了巡查抽查,针对实验室危化品、废弃物、仪器设备、水电消防等重点环节进行现场督导,并建立安全巡查记录。在最近的研究生招生复试过程中,他统筹安排4个小组,调试设备,提供技术支持。在折叠床、大桶水等物资搬运过程中更是少不了他的身影。他说,作为党员就是要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党员的责任就是奉献。
张晓敏在梳理近期研究生重点工作
张晓敏制作的事记日历
法学院研究生秘书张晓敏自3月12日选择留在校内后,便以从容的心态有条不紊地开展着工作。她对照着自制的“事记日历”分条列项梳理好近期待办的事项,并做好相关问题预案。即使是对待最日常的“通知类”工作,张晓敏也要求自己先吃透文件精神后再“精准”推送,做到“少打扰”,并且让每条通知都充满“人情味”。每条通知前面,她都会提炼关键词,方便有需要的老师们看到。而消息后面,她往往缀上一句“辛苦了”,善意如春风暖人心。起风了,她主动提醒老师关紧门窗。想到老师们放在校内的花草,担心无人照顾,她又变身成了“园丁”。她说:“当看到悉心讲学的老师克服困难,以家为讲堂给同学们授业解惑时,我也为能照顾这些熏陶了一身法学正义之气的雅正植株们感到荣幸”。
“前几日还感慨陪我在办公室解闷的花儿卷了瓣瓣,今夜忽而看到最后一朵尚坚挺的蝴蝶兰,姣好面容后探出的两小花蕾——青而欲紫,是‘风细柳斜斜’的春好时节了,人间春色拦不住,姹紫嫣红乘风来。估计那谷里的樱花也攒着劲儿坚持着,等待我们乘着11号线睹她一展芳华吧!”
这是张晓敏近期写的一篇小文,饱含着希望与期待。疫情防控期间,各教学科研单位的教师们也同样怀揣着希望,坚守岗位、默默奉献,守护着教学科研工作的正常运行,也温暖着学生们的心。风雨总会过去,师生们终会并肩走过这段难忘的岁月,共同迎接“暖阳”的到来!
素材来源|山东大学融媒体中心
作者|孙海涵 赵玉洁 受访者
摄影|江艺铭 薛瑞清 资料
编辑|陈奕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