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信息时代,传统的德育方式为何变得不合时宜?如何做好青少年德育工作?怎样引导当下的青少年发自内心地认同日益多元化的社会规范?这些其实都是无法回避、充满挑战的教育课题,也是新时代德育的工作重点。因为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后,是社会结构、个体价值观念、认知方式等的悄然变化,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与社会规范认同无形中也不同以往,倒逼教育工作者必须以符合时代特点的德育工作为指引。
《网络社会中青少年社会规范认同研究》,孔祥渊著,浙江教育出版社2021年7月出版
以网络社会的新形态、网络技术的影响等为背景,《网络社会中青少年社会规范认同研究》一书对当下青少年社会规范的获得方式、社会规范表征的呈现方式、社会规范认同的实现方式条分缕析,指出了德育工作革新的两个维度,即一方面进行多元建构,为青少年社会规范提供丰富材料,引导他们在了解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社会规范认同;另一方面对青少年进行全面的网络素养教育,让他们了解信息的意识形态性并具备综合使用的能力,在了解微观权力过程中不断培养起“自觉的个性”,掌握某些技术控制方式并具备一定的回应能力。
除了路径上的探索,作者还对青少年德育的内容创新提出了颇为中肯的建议。例如,青少年德育要确立适宜边界的内容,既不可过于精细化,又不能因避免精细化而走向虚无化的极端;德育课程内容的安排既要避免浅表,又要避免泛滥;随着青少年社会规范认同的变化,德育若想实现社会性功能,需要格外关注“建立意义连接”这一要素,可通过开展类型多样的团体活动,诸如组织诸多仪式性的升旗、成人礼等活动来实现,以形成个体与集体、整个社会紧密相连,与祖国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的意义体验。或者组织学生狂欢节、辩论赛等生成个体之间紧密相连的意义感受,让青少年体会生命共同体的存在。
作为教育者,洞悉信息时代背景下青少年社会规范认同的新特点,了解德育工作在形式与内容上的时代转变,是对青少年有效对话的前提,也是提高德育科学性、实效性、入脑入心,把立德树人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的基础。令人佩服的是,作者研读了大量理论专著,以网络社会学理论作为切入点,运用案例分析法、文本分析法等对网络社会中青少年社会规范的获得方式、规范表征的呈现以及认同的实现途径等进行极其深入的分析,并通过大量的例证帮忙广大教育工作者准确把握,网络社会中青少年的社会规范认同仍是以融入社会为基点的本质。
具体来说,青少年看似离经叛道、玩世不恭或不可理喻,时常表现出一种对于社会的“背离”和“不认同”,但从实质上看,这种背离并非指青少年远离了其所生存的社会。他们所背离的,实际上是成人所构建的、在青少年看来不甚合理的社会与社会规范,而非“社会”本身。在信息时代,青少年依据社会发展与个体经验,逐渐“建构”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意义系统,并以不完全遵照成人社会安排或者想象的方式将自己“拼贴”进整个社会中。他们遵从的不再是成人所制定的规范,而是青少年自身建构之后的社会规范,而这实际上折射出德育工作的重要方面,即青少年与成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以及两者对于社会生活及规范的共同建构与认同,应成为教育与社会发展的新方向。
作者得出的这些结论极具现实价值,帮助我们穿越种种乱象,摆脱诸多传统认识误区,看到青少年社会规范认同的客观真实,找到德育工作的内在规律,从尊重青少年的主体性出发,利用信息技术为青少年“赋权”而非“缚权”,不断提高他们的媒介素养或信息素养,使他们在网络社会中更好地探索新知、了解世界、认同自身、发展自我,在实现“自觉的个体”的同时,最终成为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奋发向上、勇担时代大任的一代栋梁。(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张贵勇)
作者:张贵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