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周报(第39期)|广东全面开展科研经费“负面清单+包干制”,湖南推出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

营商环境周报(第39期)|广东全面开展科研经费“负面清单+包干制”,湖南推出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

时政要闻

  • 国常会:加大稳岗促就业政策力度,进一步推进交通物流保通保畅

4月2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召开,会议决定加大稳岗促就业政策力度,保持就业稳定和经济平稳运行;会议听取了交通物流保通保畅工作汇报,要求进一步打通堵点、畅通循环。

会议指出,稳就业是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的关键支撑,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采取更有力举措稳就业。一要推进企业在做好疫情防控条件下复工达产,特别要保障产业链供应链重点企业、交通物流企业、抗疫保供企业、关键基础设施等正常运转,对困难大的要采取“点对点”帮扶。二要着力支持市场主体稳岗。将阶段性缓缴养老、失业、工伤保险费政策,由5个特困行业扩大到受疫情影响经营困难的所有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将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比例最高提至90%。支持地方对特困行业用电实行阶段性优惠,继续给予中小微企业宽带和专线资费优惠,为线上就业创业、居家办公降成本。企业可与职工协商弹性工作制稳岗。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带动更多就业。三要拓展就业岗位。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相关政策。推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百万就业见习”,对吸纳见习的单位给予补贴。启动一批农田水利、农村公路等工程,推广以工代赈,增加农民工就业岗位。四要做好就业服务和兜底保障。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网上签约系统,推进体检结果互认。对延迟离校的毕业生,延长报到入职、档案转递、落户办理时限。取消毕业生到人才服务机构报到手续,可凭学历证书、劳动合同等直接落户。研究助学贷款延期还款、减免利息等支持举措。对失业保险参保不满1年的失业农民工,发放临时生活补助;对因疫情影响暂时失业、未参保的困难人员,给予临时救助。五要压实各地稳就业责任,作为政府绩效考核内容,创造性落实,确保完成全年就业目标。

会议指出,交通物流是市场经济的经脉,也是民生保障的重要支撑。针对近期部分地区物流受阻,国务院建立了工作机制。要统筹疫情防控和物流畅通保供,加强部门协同和跨区联动,畅通国际国内物流。一要保障交通骨干网络高效运行。督促高速公路收费站、服务区应开尽开,疏通机场、港口集疏运,支持平台、快递等企业增加运力。二要打通物流微循环。推动因疫情关停的快递等网点有序恢复运营和快递员返岗。保障农村公路畅通和农资农产品运输。三要强化重点区域、行业和企业物流保障。备足用好应急物资中转站,实行非接触式接驳,确保民生物资、产业链供应链重点企业货物、进出口产品等运输。四要加强对货运经营者帮扶。5月1日至年底,对符合条件的快递收派服务收入免征增值税。尽快推出1000亿元再贷款支持交通运输、物流仓储业融资。合理支持车贷延期还贷。五要确保车辆通行证应发尽发、快申快办、全国互认。推广对货车司机运输过程中免费核酸和抗原检测。

  • 国家税务总局:六年出口退税8.75万亿元,中国助企纾困稳外贸

4月28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家税务总局表示,强化出口信用保险与出口退税政策衔接,将保险赔款视同收汇予以办理退税;完善加工贸易出口退税政策,对加工贸易企业因过去出口产品征退税率不一致而无法抵扣的进项税额,现在允许转入进项税额抵扣增值税;挖掘离境退税政策潜力,持续扩大政策覆盖范围,优化退税商店布局,大力推行便利措施。

同时,推广出口业务“非接触”办理,精简出口退税报送资料,推行出口退税备案单证电子化,推动实现报关单、发票信息“免填报”。2022年全国办理正常退税的平均时间压缩至6个工作日内,提高出口货物退运通关效率,优化简化出口退税事项办理流程,有效提升退税办理质效,加快出口企业资金周转。

2020年3月20日起,中国提高1464项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据介绍,截至2021年底,已为9.4万户企业增加出口退税377亿元(人民币,下同)。2016年至2021年,税务部门累计办理出口退(免)税8.75万亿元,年均增长7.32%,更好地服务了外贸市场主体,更快地提升了资金流转效率,更有力地促进了外贸稳定增长。

  • 市场监管总局:我国将创建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示范区

4月28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示范区创建管理办法(试行)》及其配套评估指标体系,释放出促进网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鲜明信号。作为促进平台经济、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国将高标准高质量打造一批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示范区。

据悉,示范区遵循自愿申报、自主创建、严格认定、动态管理、鼓励创新、示范引领的原则,实行动态化管理,强调“能进能出”。示范区的首要任务是促进网络经济高质量发展,旨在鼓励、支持、引导地方政府优化营商环境,发展网络经济,要突出示范导向,推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经验。

办法规定,通过国家网络交易监管平台进行示范区全流程线上申报、评估、认定、管理、交流,实现创建管理工作标准化、数字化,推动示范区创建管理工作便捷高效。

地方行动

  • 湖南:推出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

4月25日,湖南省印发《湖南省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到2024年,实现全省企业开办1个工作日内办结,全年纳税次数压减至5次,纳税累计时间压减至80小时,非接触式办税比例达到95%以上,报税后流程指数提升3个百分点。

计划提出,持续打造“一件事一次办”升级版,提升集成服务水平。持续完善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功能,加强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和电子证照共享互认应用,完善电子政照数据库各类信息,持续提高政务服务事项网办深度,推动由“一网通办”加速迈向“一网办好”。充分发挥政务大厅“一站式”服务功能,推进告知承诺、容缺受理、帮代办、自助办理,深化线上线下融合,实现全省线上线下统一受理。规范全省网上中介服务超市运行应用。健全深化政务服务“好差评”机制,持续巩固评价、反馈、整改和监督全流程闭环,提升政务服务满意度。

为降低企业经营成本,计划提出,加强企业信贷支持。持续开展金融“暖春行动”,加强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完善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大力推广“信易贷”“税易贷”,鼓励开展特许经营权质押、知识产权抵质等新型融资方式,做好两项直达货币政策工具接续转换工作,推动中小微企业“首贷户”数量持续增加,信用贷款余额持续增长。推动商业银行实行差异化定价策略,降低小微企业信贷综合成本。强化融资担保增信,优化全省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

  • 广东:全面开展科研经费“负面清单 包干制”试点

4月25日,广东省科技厅和省财政厅联合发布《关于深入推进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项目经费使用“负面清单 包干制”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在省基金项目中全面开展经费使用“负面清单 包干制”改革试点,预计政策实施后每年试点项目数将达到4000多项。

2019年,广东率先在省基金部分项目中试行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此次改革将在省基金项目中全面开展“负面清单 包干制”改革,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跨境港澳的省基金项目同样适用该政策。

所谓“负面清单”,即明确经费使用不得支出的用途和范围,定好经费使用的“红线”。包括不得通过虚构经济业务等方式套取资金、不得列支个人或家庭费用等在内,《通知》明确了经费使用的“十不得”。

在“负面清单”之外,科研人员被赋予更大经费使用自主权。一方面,新政适用范围包括2019年以来已试行经费使用“包干制”的所有项目;另一方面,2022年度起立项的所有省基金(含省自然、省联合基金)项目均纳入经费使用“负面清单 包干制”管理。省科技厅预计,每年试点项目数将突破4000项,项目资助强度在10-300万元/项之间。

与原有“包干制”相比,此次改革还取消直接经费和间接经费限制,全面实行定额包干资助,科研人员在提交项目申请书和任务书时无需编制明细费用科目预算。除规定项目绩效支出原则上不得超过项目总经费的30%(其中数学等纯理论基础研究项目可提高至不超过60%)外,其它经费支出不设具体比例限制,由项目负责人根据实际需要自主决定使用。

典型案例

  • 广州:启动“专精特新”培育三年行动,每年投入3亿元

4月24日,广州印发《广州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的通知。25日上午,广州市举行该行动方案新闻发布会,公布实施细则。新认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一次性奖励100万元,无需另行申报,资金直接拨付。

据悉,广州将每年将安排3亿元左右资金,3年投入约9亿元。

实施梯度培育、技术创新、市场开拓、三品提升、数字赋能、融资提速、生态优化、营收倍增等八大行动,在企业认定、园区培育、资金支持、技术改造、数字化提升、用地用房、交通出行等七个领域给予支持。

除一次性百万重奖,还将对企业上市费用的50%、数字化转型费用的30%给予直接补助,单个企业最高300万元,同时给予贷款利息、担保费、技改资金配套等补助;而获得省技改资金补助者,市财政最高补助500万元。

广州还优先保障“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用地,国家级“小巨人”出让土地、分割转让产业用房时所考核的投资强度与税收贡献等标准最大可调低至30%,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租房租金可减免。

为了破解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有政策但知悉难、申请难问题,广州“登门扶持”。百万元一次性奖励资金“免申即享”,企业获得认定后无需另行申报,资金直接拨付。各项费用补贴补助,则按比例直接补助。为了支持企业做优,更能申领政策,广州每年花费不少于300万元购买专业服务,为企业发展“把脉”。

  • 深圳:率先上线“全市域通办”,打造10分钟政务服务圈

近期,深圳市推出的政务服务“全市域通办”举措,率先在全市范围彻底打破事项办理地域、层级限制,让申请人可自主选择市内各级(市、区、街道、社区)行政服务大厅进行业务申请或材料提交,实现政务服务事项跨区、跨层级无差别收件登记。

2021年12月,深圳印发《深圳市政务服务“全市域通办”改革实施方案》,并先后在福田区南山区龙华区开展“全市域通办”试点改革。

2022年4月1日,深圳正式上线“全市域通办”服务专区,将通办改革在全市范围内纵深推进。从实施效果来看,企业和群众反响较好,政务服务事项通办便利度明显增强,真正打通街道居民“最多跑一次”的最后一公里。

本次“全市域通办”改革以“通办为原则,不通办为例外”,推出通办事项全覆盖,人社、卫健、规划与自然资源、交通等民生事项已纳入通办范围,通办事项占全市(含各区)事项80%。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公安、市监等高频事项也将逐步推进纳入。

同时,深圳积极探索多渠道“10分钟政务服务圈”建设路径,采用“政银合作、政企合作”的服务模式,加强与银行、工业园区等社会机构、服务网点合作共享,推进政务服务事项向企业和群众“家门口”不断延伸,实现政务服务事项就近办理。

  • 佛山:对市场主体进行数据画像,基于人工智能提升信用风险监管能力

随着商事制度改革工作的推进,全国市场主体增长迅速。佛山市的市场主体从2014年的35万户增长至目前超110万户,监管压力急剧增加。

为实现监管效能最大化、监管成本最优化,佛山市市场监管局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相结合,将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大数据分析运用到监管实践,构建起协同、风险、智能、精准的智慧监管新模式。

一是统建平台,夯实智能监管大数据基础。通过覆盖佛山市、区、镇三级的监管服务信息化平台对涉企数据进行全面整合,共归集、清洗142个部门的许可、监管、处罚等各类涉企数据30多亿条,按“一户一档”原则对佛山市市场主体进行数据画像,形成以企业信用、运营状况、活跃度为指标体系的多维度“企业全息影像”,为“人工智能”信用风险研判奠定了大数据基础。

二是搭建模型,风险预测提高监管精准性。以风险点为导向,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计算,发现违法行为的规律和特征,构建风险研判模型,经过剔除筛选,从上千关联因子中保留行业类别、股东出资方式等12项与违法概率关联性高的因子,作为计算违法概率的基本要素,预测出高风险市场主体,与实际违法主体比对,并反复校验预测准确率。

三是复制拓展,技术赋能多场景市场监管。除商事登记领域风险预测场景外,还将该技术运用于消费投诉举报,研判得出投诉风险点及风险集中地域或行业,并将研判结果应用于消费维权的事前教育、事中警示维权,将消费热点纳入佛山市“双随机”工作计划。未来,还将在查处无证无照等工作中逐步运用。

国家营商环境报告——跨境贸易

跨境贸易,主要衡量参评城市的企业开展进出口贸易所需经历的政府审批和外部办事流程,包括办理环节、办理时间、成本费用,以及参评城市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等情况。

  • 最佳实践

根据2020年中国营商环境评价情况,参评城市进一步简化单证办理流程,推进口岸环节监管单证无纸化,提高全流程作业电子化和信息化水平,推动实现系统互联、数据互通、信息共享,强化“智慧海关、智能边境、智享联通”建设,探索创新海关监管模式,多举措提升信息公开度与透明度,不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

表现优异及优秀城市

1、优异城市

北京市、天津市、唐山市大连市、上海市

南京市、苏州市、杭州市、宁波市舟山市

福州市、厦门市、济南市、青岛市烟台市

武汉市、长沙市、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

东莞市海口市、重庆市、成都市、西安市

2、优秀城市

沈阳市、长春市、哈尔滨市、常州市南通市

温州市衢州市、合肥市、南昌市九江市

淄博市济宁市、郑州市、黄石市宜昌市

岳阳市、佛山市、南宁市北海市、三亚市

绵阳市、贵阳市、遵义市宝鸡市银川市

《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1》选取上海、深圳、厦门、重庆、珠海、杭州、武汉、成都、济南、长沙、唐山、三亚、九江等13个城市典型做法,供各地方政府优化营商环境学习参考借鉴。

  • 任务要求

任务要求一:减少进出口环节审批事项

2018年:(1)精简进出口环节监管证件。取消一批进出口监管证件,能退出口岸验核的全部退出。(2)优化监管证件办理程序。2020年年底前,监管证件全部实现网上申报、网上办理。

任务要求二:优化口岸通关流程和作业方式

2018年:(1)深化全国通关一体化。(2)全面推广“双随机、一公开”监管。(3)推广应用“提前申报”模式,提高进口货物“提前申报”比例,鼓励企业采用“提前申报”。(4)创新海关税收征管模式。(5)优化检验检疫作业。(6)推广第三方采信制度。

2019年:建立提前申报容错机制,实行“提前申报”和“通关 物流并联作业”,在舱单传输后、货物抵达港区前,企业即可向海关办理进出口申报手续,货物运抵后依据风险分析实施快速验放,前推通关作业环节,缩短货物通关时间。海关对提前申报引起的进口日期修改,以及由于装运、配载等原因造成货物变更运输工具的,不予记录报关差错。

2020年:进一步提高进出口通关效率。优化进口“两步申报”通关模式,企业进行“概要申报”且海关完成风险排查处置后,即允许企业将货物提离。在符合条件的监管作业场所开展进口货物“船边直提”和出口货物“抵港直装”试点。

任务要求三:提升通关效率

2018年:(1)提高查验准备工作效率。通过“单一窗口”、港口电子数据交换中心等信息平台向进出口企业、口岸作业场站推送查验通知,增强通关时效的可预期性。(2)加快发展多式联运。推动外贸集装箱货物在途、舱单、运单、装卸等铁水联运物流信息交换共享,提供全程追踪、实时查询服务。(3)创新边境口岸通关管理模式。(4)加快鲜活商品通关速度。

任务要求四:加强信息技术应用

2018年:(1)加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2)推进口岸物流信息电子化。(3)提升口岸查验智能化水平。

2019年:海关、交通运输部门和地方政府通过“单一窗口”、港口电子数据交换中心等信息平台向进出口企业、口岸作业场站推送查验通知,增强通关时效的可预期性。

2020年:拓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加快“单一窗口”功能由口岸通关执法向口岸物流、贸易服务等全链条拓展,实现港口、船代、理货等收费标准线上公开、在线查询。除涉密等特殊情况外,进出口环节涉及的监管证件原则上都应通过“单一窗口”一口受理,由相关部门在后台分别办理并实施监管,推动实现企业在线缴费、自主打印证件。

任务要求五:促进口岸营商环境公开透明

2018年:(1)加强口岸通关和运输国际合作。(2)降低进出口环节审核成本。(3)实行口岸收费目录清单制度。(4)公开通关流程及物流作业时限。(5)建立口岸通关时效评估机制。

2019年:公开口岸收费目录清单,规定清单之外不得收费。

2020年:进一步减少外贸外资企业投资经营限制。支持外贸企业出口产品转内销,推行以外贸企业自我声明等方式代替相关国内认证,对已经取得相关国际认证且认证标准不低于国内标准的产品,允许外贸企业做出符合国内标准的书面承诺后直接上市销售,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授权全国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外商投资企业注册登记。

注:该部分内容选自《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1》,报告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编著,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5月22日 下午12:30
下一篇 2022年5月22日 下午12:40

相关推荐